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严庆澍

严庆澍

严庆澍

严庆澍(1919年—1981年),笔名唐人,江苏苏州人。笔名另有阮朗、颜开、江杏雨、陶奔、洛风、高山客等。抗日战争初期,在南北各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后入成都燕京大学半工半读于新闻系。1946年在上海加入《大公报》,任职业务部门,曾赴苏北内战前线採访。1947年调往《大公报》台北分馆(业务机构),业余也作报导,写通讯。1949年分馆被封,转往香港《大公报》。1950年《大公报》增办《新晚报》,从此就在《新晚报》工作,由港闻、副刊编辑、主管直至编辑部领导。1977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严重心脏病发作,1981年病逝于北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严庆澍
  • 别名:唐人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1981年

作品

一生作品在千万字以上,近一百部,最有名的是长篇章回小说《金陵春梦》,在《新晚报》连载七年之久,在海内外有广大影响。另有续篇《草山残梦》、《蒋后主秘录》,外篇《宋美龄的大半生》等。章回小说还有《北洋军阀演义》。此外,他更写了大量反映香港、台湾现实生活的小说,有《人渣》、《我是一棵摇钱树》、《空降》、《长相忆》、《孟姜女》、《窄路》、《赎罪》、《苍天》、《袭》、《八口之家》、《格罗珊》、《她还活着》、《第一个夹万》、《香港屋檐下》、《碑》、《泥海泛滥》、《爱情的俯冲》、《颱风眼》、《火烧岛》、《在海的那边》、《月儿弯弯》、《血染黄金》、《芭芭拉的故事》、《黑裙》、《香港风情》、《十年一觉香港梦》、《香港大亨》,《壮士》、《小鹿》、《浮生八记》、《贝贝的初恋》等。他也写剧本,《诗人郁达夫》在港出版后《收穫》曾转载。被拍成电影的有:《华灯初上》,《香喷喷小姐》、《姊妹曲》、《阖第光临》等十二部。
严庆澍

生平

严庆澍,1919年生于江苏吴县。少年严庆澍在家乡读完中学,曾前往上海谋生,他的引路人电影导演吴永刚。在上海打拚时期,严庆澍当过《申报》报馆的校对实习生,也曾去明星影业公司当布景员。严庆澍并不沮丧,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1935年底,吴永刚鼓励严庆澍去时为民国首都的南京谋求发展,还为他给中央大学的陈大悲教授写了推荐信。陈大悲创作过不少电影、话剧剧本,颇有些才气,但他的新作六幕话剧《西施》由中央军校业余剧团公演后却受到宁沪等地进步舆论的批评,认为《西施》看似宣扬越王勾践忍辱求生,志在复国雪耻的精神,实际上是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让步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作辩护,这就使他被批判得灰头土脸,自感压力很大。在交谈中陈大悲发现严庆澍有些才气,便又将严转荐给其文友赵君实主持的中央文艺联谊社。这家文艺团体位于中山路萨家湾,靠着铁道部新楼,为一小别墅,花树环绕,还有一凉亭,环境幽雅。爱附庸风雅的张道藩更利用这场所来笼络南京文艺界人士。徐悲鸿、田汉、唐槐秋等进步人士也常上这儿品茶聚餐,观摩美英影片,大家乐得享受享受,与张道藩则虚与周旋而已。严庆澍毕竟年轻,不太清楚文艺界的内幕实情。而张道藩也对这个很年轻的职员挺客气,给予关照,鼓励他写些电影评论文章,还为其修改润色,并推荐到《中央日报》副刊和《电声》月刊发表。几个月下来,严庆澍对这位大人物印象颇佳,正欲请他引荐自己考中央大学文学系以深造时,吴永刚悄悄来到南京找到严庆澍,劝告他勿与张道藩接近,因此人有中统背景,正四处网罗青年人才,试图阻遏内忧外患交织下左联进步文艺界日益扩大的影响。
1943年他进入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半工半读。那两年里,一到寒暑假,严庆澍便去重庆,住在英国路透社办公楼附近赵敏恆寓所,帮助抄资料、列印文稿。赵敏恆待他很好,经济上给予接济,还告诉他许多国民党军政界内幕秘闻。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倾轧,军统、中统迫害进步人士的罪行和达官显贵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发国难财等真实情况,每每令严庆澍听得热血沸腾,愤愤不平,立志有朝一日要写出这一二十年风云激荡的历史。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庆澍暂留重庆工作,一年后他到了光复后的南京,在城南三山街一表亲家借住,想在报社谋一份编辑工作。但困难重重。原来,他奉为良师益友的赵敏恆在重庆新闻界早是个知名人物,他得罪的人很多,路透社已辞退了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又处处压制他。他在南京尚且无法立足,只好去了上海,在中央社上海分社社长冯有真帮助下,当上《新闻日报》副总编。而严庆澍一向与赵敏恆交往密切,他去从重庆迁回南京的中央日报报社等求职,自然碰壁。迫不得已,严庆澍离开了南京,去上海,进入徐铸成主持的《大公报》当记者,后改任副刊编辑,有了稳定的收入。其时,严庆澍已在酝酿以后写一部多卷本纪实体小说,故事中心就定在南京。他留心收集报刊史料,特别是南京的情况,每有到南京採访的机会,他便特别兴奋。他跑遍了城南的古街老巷和城西宁海略和路一带的民国高尚住宅区,寻访了不少知名人物,收集到许多创作素材。
1947年,严庆澍被派往台北,任《大公报》分馆主任。1949年,蒋介石政权在内战中败北,撤往台湾。报馆被军警查封。严庆澍又转到香港《大公报》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50年改任《新晚报》编辑,并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写《金陵春梦》起因于一次“奉命而作”的机缘。
1949年大陆解放后,有一位真正的蒋介石的侍卫官退休来到香港,曾经给严庆澍写下几页他亲自接触到的有关蒋的一些情况,如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人际交往等都是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严庆澍便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总算将它找了出来,是用八行纸写的,一共只有薄薄的5页,而严庆澍就是靠这5页纸而获得了灵感,编造杜撰了《金陵春梦》。应当说,他取得成功主要还是得力于过去十几年来的积累和丰富的阅历;动笔前,严庆澍又成天泡在香港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
1956年,《金陵春梦》第一卷署名“唐人”开始在《新晚报》连载,广受欢迎,未及3个月便出版了单行本,3年里已推出《十年内战》、《西安事变》、《八年抗战》等三卷,海外报刊争相刊登,人们纷纷打听“唐人”是何许人也,国内经中央高层研究批准,也予以出版。头版5万册很快一售而空。
严庆澍十分勤奋,是香港知名的高产作家。30多年里他先后写出七八十部小说、戏剧电影剧本,他的笔名亦不少,除唐人外,还有阮朗、严开、江杏雨、高山客、洛风、陶奔、张璧、草山上人、今屋奎一等约40个。除了成名巨着八大本的《金陵春梦》外,还有其续篇《草山残梦》也有300万字。严庆澍还写过《北洋军阀演义》、《宋美龄的大半生》、电影剧本《诗人郁达夫》等等,都挺受读者们欢迎。他写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蒋后主秘录》,署名“今屋奎一”,则显出其幽默感。缘于日本有个右翼记者兼作家古屋奎二在上世纪60年代多次赴台北採访蒋介石,并整理出《蒋介石秘录》(约60万字)回日本,在《产经新闻》连载,内容多有蒋氏自我美化之处且流露出某种亲日情绪,受到海内外进步舆论的批评。严庆澍遂在出版《蒋后主秘录》时有意署上个日本式笔名“今屋奎一”,含有讥诮奚落古屋奎二之意,严庆澍认为任何作家都不应歪曲纂改历史。
1979年严庆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是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理事,曾三次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晚年,他体弱多病,仍坚持写作。1981年,严庆澍辞世于北京,享年62岁。
其子为香港着名导演严浩,严浩在1984年的电影《似水流年》片尾处对严庆澍表达了深深地思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