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齿龙(合弓纲动物)
异齿龙(Dimetrodon)是二叠纪时期的肉食性古生物,一般大众将异齿龙联想是恐龙的一份子,但异齿龙其实并不是恐龙。更确切地说,它们被归类为盘龙目。儘管它的外形像蜥蜴,但异齿龙与哺乳类的关係较接近,离真爬行动物(如恐龙、蜥蜴、鸟等)较远。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异齿龙
- 拉丁学名:Dimetrodon
- 别称:异齿兽、帆龙、长棘龙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合弓纲
- 目:盘龙目
- 亚目:真盘龙亚目
- 科:楔齿龙科
- 属:异齿龙属
- 种:异齿龙
- 分布区域:二叠纪时期的欧美大陆
基本信息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合弓纲 Synapsida
目: 盘龙目 Pelycosauria
亚目: 真盘龙亚目 Eupelycosauria
科: 楔齿龙科 Sphenacodontidae
属: 异齿龙属 Dimetrodon
种:Dimetrodon. Angelensis, Dimetrodon. Gigashomog 等
拉丁文名:Dimetrodon
体长:2米-5米
平均体长:3~3.5米
体重:14~300千克
平均体重:100~150千克
食物:肉食
生存年代:二叠纪
生存地点:欧洲、美洲
辨认要决:背上有帆
异齿龙(属名:Dimetrodon)又名异齿兽、长棘龙、两异齿龙,是肉食性合弓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一属,生存于二叠纪(阿丁斯克阶到卡匹敦阶),约2亿8000万-2亿6500万年前。异齿龙与哺乳类的关係较接近,离真爬行动物(如恐龙、蜥蜴、鸟等)较远。
形态特徵
儘管一般大众将异齿龙联想是恐龙的一份子,但异齿龙其实并不是恐龙。更确切地说,它们被归类为盘龙目。异齿龙的化石在北美与欧洲等地均有发现。二叠纪时北美与欧洲的气候大概像大陆性气候一样乾燥,所以异齿龙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在它们生存的时代里,异齿龙是大型顶级掠食动物,身长达3.5米。属名的意思是“两种尺寸的牙齿”,因为它的大型头颅骨中有两种不同型态的牙齿(切割用的牙齿与锐利的犬齿)。有这种差异的生物通称为异齿动物。它利用往侧边摊开的四肢及大型尾巴来支撑身体。异齿龙也许以类似现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异齿龙最明显的特徵是背部的高大背帆,某些盘龙类(基龙、伊安忒龙、楔齿龙)也有这种特徵。这帆状物可能用来控制体温,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热、冷却更有效率。这种温度的调节非常重要,因为可让它有更多时间来捕猎猎物。帆状物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吓阻猎食者。帆状物是由脊椎股骨支撑,每一条是来自个别的脊骨。于1973年,有研究计算一只200公斤的异齿龙从26℃提升到32℃的体温,若没有帆状物需要205分钟,但若有则只需80分钟。
与现代哺乳类关係
异齿龙是一个原始合弓类生物,与人类及现代哺乳类的关係很远。合弓动物是第一种演化出不同型态牙齿的四足动物。爬行动物是很难切碎食物,只是吞咽下去,但像异齿龙等的合弓动物可以用牙齿切割食物成小块,方便消化。异齿龙的两种不同型态的牙齿最后发展成现代哺乳类的不同功能牙齿。
异齿龙属与人类的体型尺寸比较

物种学史
异齿龙属 Dimetrodon ,原始食肉爬虫类的绝灭属。化石见于北美下、中二叠纪。身长3.5公尺多,具有一个大背帆,由包含许多血管的皮膜连线延长的背神经棘而成。背帆很可能起类似温度调节装置的作用。头骨高而窄,眼的前面部位长。许多齿分化成各种类型,以适应攫取食料,刺穿与分割食料。身体细长,尾长,四肢笨拙,但不像其他原始爬虫类那样笨拙。可能比同时代的动物行动更有效,这对于食肉动物明显是有利的。与哺乳动物起源有关的似哺乳动物爬虫类中的兽孔类(therapsids),很可能源于异齿龙属或类似的祖先。
异齿龙化石

在许多大众书籍与网站中,异齿龙常被认为是种恐龙;或是在介绍恐龙时,顺便介绍异齿龙。
在1907年起,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便展出异齿龙与基龙的骨架。同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也刊登查尔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绘製的异齿龙与基龙想像图。
在BBC的电视节目《与巨兽共舞》(Walking With Monsters)中,将异齿龙描绘成类似鳄鱼的孵蛋方式,而幼体孵化后,则出现类似科莫多龙的躲藏掠食动物方式,但这些都只是製作单位的推测,没有化石证据可以证明。
异齿龙也出现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中,猎食幻龙后,被暴龙猎食。
异齿龙一直在IOS的游戏中被错误的描述成食草动物体型较小不过所以不要别游戏欺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