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寺(山西省繁峙县正觉寺)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正觉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
简介
【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不详
【简介】: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 明万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毁,改建现代二层楼1座。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过殿,均被粮食局占用。
特色
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通板瓦布顶,斗拱和殿内梁以上,粮食局用泥封抹,结构不详。暴露部分有: 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 内额之端用丁袱与山面斗拱相连,四椽袱交札于内额之背;后转角处用垂连柱,用材砍削规整,为金代遗物。其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现存石狮子2座,绘水陆图功德碑半方。
文物
在繁峙县县城内有座正觉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在繁峙县城停留一晚的缘故,第二天一早去看看。
山西省繁峙县正觉寺
关于繁峙县正觉寺的资料不多。归纳起来是,正觉寺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明万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正殿的屋樑结构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疑为金代遗物;正殿内有明代壁画。
如今的正觉寺,大部分建筑物是2008年重修的,只有正殿似乎还是原来的架构。临街建筑是新修复的天王殿,天王殿外有个小广场,两侧有精美的砖雕墙壁,类似影壁。院内的建筑都是崭新的,檐下绘有彩画,也是金碧辉煌。看得出是用了不少心思的东西。
正殿被疑为金代遗物的屋樑採用减柱造法。金代似乎很流行减柱造法,无论是朔州崇福寺,还是佛光寺文殊殿,都採用了减柱结构。正殿内墙已经被木板遮挡,木板上刷了白漆,好像要在上面绘画一样。资料中介绍的壁画可能就遮挡在木板之后吧,反正是看不到。
简介
【名称】:正觉寺
【类别】:古建筑
【年代】:宋至清
【简介】:
正觉寺位于长治县苏店镇看寺村中。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31.7米、南北宽70.85米,占地面积2246平方米。寺名取佛经中“登上正觉彼岸”之意,俗称大寺。东拱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古柏参天,殿宇巍峨,犹如山水画幅。寺始建于唐在和年间(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现存建筑以后殿历史最古。殿内用方形石柱抹楞。檐头兰拱批竹昂,不施补间铺作,朴实而疏朗。梁架规整,结构简洁合理,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建筑
据碑载,明天启三年(1623)、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均有维修,现存正殿、后殿为宋、元遗构。中轴线上现存正殿、后殿,东、西两侧现存一进院配殿、二进院朵殿。正殿为金代遗构,建于高1.0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构架,柱头铺作五铺作双下昂。后殿为宋代遗构,建于高0.70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屋顶单檐悬山顶,六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构架,前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后檐柱头铺作四铺作单抄。东、西配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屋顶单檐悬山顶,三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构架,前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下昂,后檐柱头铺作四铺作单昂。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直欞窗。国务院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1.去长治县,需先到长治市,再转车到长治县。
飞机:长治市王村机场,可以直飞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城市。
火车:太焦、邯长铁路连线了长治和国内多个城市的铁路通道。乘坐北京西站-长治、太原-连云港、太原-商丘、太原-长治北站、邯郸-长治北站班次都可以到达长治。长治市内有两个火车站:长治站和长治北站。在长治站下车吧,这儿离长治县更近。
汽车:208国道、长邯、长晋、长太高速公路使到达长治的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2.班车:在火车站前的广场坐2路公车,7分钟左右到客运中心,下车;在下车的站牌前等201路(开往长治县);半小时左右,到达终点站,下车,那里有开往司马乡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