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柳疃

柳疃

柳疃

柳疃镇位于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潍河下游,渤海湾畔。在山东省昌邑市市区北9公里,北临莱州湾畔,西与龙池镇接壤,南与奎聚街道办事处相邻,东隔潍河与卜庄镇、下营镇相望。镇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人口:4.8万人(2010年)。镇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61302。行政区划代码:370786101。区号:0536。拼音:LiuTuan Zhen。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柳疃
  • 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
  • 总面积:210平方公里
  • 人口:4.8万人

基本信息

柳疃镇位于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潍河下游,渤海湾畔。在山东省昌邑市市区北9公里,北临莱州湾畔,西与龙池镇接壤,南与奎聚街道办事处相邻,东隔潍河与卜庄镇、下营镇相望。
柳疃镇系潍河古河道沖积平原,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210.75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为5000公顷, 北部海岸线长19公里, 滩涂面积2753公顷。地势自南而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为微斜平地。主要河流潍河自南而北沿东界流入渤海,境内流长26.5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穀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籽等。由于土壤盐硷度高,适宜枣树生长,现全镇已发展枣树2万亩,30万株。

简介

柳疃镇位于昌邑市北部,距市区10千米。面积210平方千米,人口4.8万人(2005年),辖72个行政村。地处渤海莱洲湾南畔,海岸线长19千米,滩涂面积4.13万亩。是山东省丝织染织业基地之一。新海公路、荣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穿越东西,昌灶路纵贯南北,同下营港仅一河之隔。

区划

行政区划

柳疃镇辖72个行政村。
下辖村庄
村庄名录
吴家庙村
太平集村
邓家庄村
北刘家庄村
东傅村
东高家庄村
南范家庄村
南西高村
西傅村
李家庙子村
前梁家庄村
常家庄村
柳疃村
东陈村
西陈村
高隆盛村
姜家堤子村
傅戈庄村
三官庙村
北徐家庄村
阎家庵村
长鬍同村
姜家寨村
郭家车道村
金家庄村
久丰屯村
河崖村
院头村
孙家河滩村
北阎车道村
中阎车道村
前阎车道村
北西高村
前官庄村
后官庄村
老官庄村
曹家庄村
北孙家庄村
门八街村
北玉皇庙村
西玉皇庙村
南玉皇庙村
史家庄村
北范家庄村
北高村
大辛庄村
前青村
后青村
老官村
谭家庄村
灶户村
北五甲村
东二甲村
七甲村
青阜村
南五甲村
横地村
刘家车道村
张家车道村
潮海村
道岔村
马家庄村
西营村
郭家庄村
西二甲村
东申明亭村
太平庄村
北新兴村
西辛安庄村
东辛安庄村
北辛安庄村
渔尔堡村

历史

东周桓王三年(前717年) ,昌邑始置县,柳疃镇便属昌邑县至今。
清代前,柳疃为居信乡。
1928年易区乡制,柳疃为第三区。
1946年,改称柳疃区。1958年9月建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
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公社,本镇为柳疃公社。
1983年8月建乡改为柳疃乡。
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
2001年3月,青乡镇并于柳疃镇。

沿革

1955年属柳疃区(1958年改镇)、渔业区,后合併设立公社,1983年改为柳疃镇、青乡乡。1996年,柳疃镇面积44.5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柳疃、门八、曹家庄、北孙家庄、南玉皇庙、北玉皇庙、西玉皇庙、院头、孙家河滩、老官庄、后官庄、前官庄、北西高、金家庄、久丰屯、河崖、北闫车道、中闫车道、前闫车道、郭家车道、姜家寨、高隆盛、西陈、东陈、长鬍同、闫家奄、北徐家庄、三官庙、南西高、南范家庄、西付、东高家庄、常家庄、前梁、李家庙子、东付、北刘家庄、付戈庄、姜家堤子、吴家庙、太平集、邓家庄42个行政村;青乡乡面积129.9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前青、后青、渔尔堡、灶户、谭家庄、北辛安庄、西辛安庄、东辛安庄、北五甲、西二甲、东二甲、老官庄、郭家庄、北新兴、太平庄、青阜、南五甲、七甲、横地、北范、北高、大辛庄、马家庄、西营、张家车道、道岔、潮海、东申明亭、史家庄、刘家车道30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青乡镇,併入柳疃镇。

所辖村代码

370786101(72村):~201吴家庙村 ~202太平集村 ~203邓家庄村 ~204北刘家庄村 ~205东傅村 ~206东高家庄村 ~207南范家庄村 ~208南西高村 ~209西傅村 ~210李家庙子村 ~211前梁家庄村 ~212常家庄村 ~213柳疃村 ~214东陈村 ~215西陈村 ~216高隆盛村 ~217姜家堤子村 ~218傅戈庄村 ~219三官庙村 ~220北徐家庄村 ~221阎家庵村 ~222长鬍同村 ~223姜家寨村 ~224郭家车道村 ~225金家庄村 ~226久丰屯村 ~227河崖村 ~228院头村 ~229孙家河滩村 ~230北阎车道村 ~231中阎车道村 ~232前阎车道村 ~233北西高村 ~234前官庄村 ~235后官庄村 ~236老官庄村 ~237曹家庄村 ~238北孙家庄村 ~239门八街村 ~240北玉皇庙村 ~241西玉皇庙村 ~242南玉皇庙村 ~243史家庄村 ~244北范村 ~245北高村 ~246大辛庄村 ~247前青村 ~248后青村 ~249老官村 ~250谭家庄村 ~251灶户村 ~252北五甲村 ~253东二甲村 ~254七甲村 ~255青阜村 ~256南五甲村 ~257横地村 ~258刘家车道村 ~259张家车道村 ~260潮海村 ~261道岔村 ~262马家庄村 ~263西营村 ~264郭家庄村 ~265西二甲村 ~266东申明亭村 ~267太平庄村 ~268北新兴村 ~269西辛安庄村 ~270东辛安庄村 ~271北辛安庄村 ~272渔尔堡村

经济概况

近年来,柳疃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养镇、商贸富镇”的总体思路,“三篇文章”一起做,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2001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7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先后被潍坊市评为“文明镇”、“模範镇”、“发展乡企十强乡镇”,荣获山东省“文明乡镇示範点”、“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安全文明镇”等多项殊荣。
柳疃十字绣柳疃十字绣
柳疃镇是着名的“丝绸之乡,全国最大的丝织镇,长江以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纺织业是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纺织为主体的印染、印花、机械製造、建筑安装、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全镇纺织印染企业157家,织机2500台,印染后整理设备500台(套),从业人员近1万人。生产的“昌进牌”仿真丝产品被评为“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山东产品”,“LiuTuan柳疃”针织刺绣等手工艺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并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官方礼品。
柳疃镇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北部的原盐,中部的石油,东部的沙石,还有7000余亩海水养殖场和1500亩淡水养殖基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柳疃的发展前景注入了生机活力。
柳疃丝绸史料
中国之茧绸业 茧绸产地,以山东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贵州、广东、奉天又次之。山东重要产地以柳疃为第一,栖霞、牟平次之。(阮湘:《中国年鉴》,民国十二年出版)
桓宽《盐铁论》云:“茧绸缣缣者,婚姻之嘉饰也。”今之茧绸,以莱为盛, 莱之昌邑柳疃集, 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坒,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泽,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其银价,比邻境恆低之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 (光绪二十八年,《野蚕录》89页)
山东绸,道光间昌邑等处,已有製造,其时生产不多,民风朴俭,初销国内,及光绪初叶,洋人在沪採办出口,此后年盛一年,洋人在烟添设分行採办,至光绪末叶,大约山东绸在上海、烟台、青岛等处出口,总数在两千万两以上,当时辽产野丝,大半运鲁织绸所用,以致日人馋涎欲滴,颇思染指。 (《中行月刊》)
柳疃 在城北二十里,为绸业发祥之地。附近居民千余户,约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号四百余家,仅经营绸业者即有三百家之多。尽属收买附近各村织成之绸,以便运销国内外各处,每年总交易不下二百万元。运出之货,由潍县转者,占百分之八十,由烟台转者, 占百分之二十。该项商号中较大者为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记、义和堂、三义堂等数家。 (1 9 3 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又一种捻线绸,用锤子打线,以手捻锤子而线轸大,名锤子线。用此线织绸,曰捻线绸,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此绸间或有之,得之甚足宝贵。 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乡, 每只纩三人,二人拾头, 一人摇纩;始有纩丝绸。其坚不如白绸等, 而色泽光润胜之。(《山蚕辑略》)
绸业 在二百年以前,即甚盛行,而犹以城北二十里,柳疃一带,为纺织业中心,亦即本县商业及金融之中心。椐各方调查,织绸木机,在前数十年繁盛时代,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 (1 9 3 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
柳疃镇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经济总收入达到15.1亿元,实现利税1.03亿元,同1991年相比,分别增长289%、655%和150%;农民人均纯收入2225元,比1991年增加1494元;镇以下完成利税8000万元,是1991年的130%;全镇储蓄余额突破亿元大关,人均4000元。连续3年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之一,并连续6年保持了“潍坊市文明乡镇”称号。 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 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几年来,全镇共投资2300万元,投工1800万个,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1.7万亩,使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全镇已拥有各种农业机械3230部,总动力达到3.5万马力,使耕、种、浇、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2)进一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几年来,全镇的粮田面积始终稳定在2.8万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199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44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09公斤。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了粮果间作面积。建成了万亩粮枣间作田,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该镇现有县、镇、村、联合体、个体企业386个。其中县属企业2个,镇办企业20个,村办企业86个,联合体70个,个体企业208个。主要工业项目有纺织、印染、塑胶、服装、抽纱、盐业、建筑建材、机械製造、粮油加工、 对虾养殖、修理运输等十几个项目,从事工业生产的达1万余人,占劳力总数的85%。 该镇纺织业最为突出。全镇共有纺织企业88个,其中县属丝织厂2家, 村镇集体纺织厂86家,印染厂12家。有织机4000余台,年生产能力8000万米。 其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剑桿、喷水织机160台。全镇42个村都有集体丝织厂。纺织业已成为柳疃重要的经济支柱。
柳疃镇1995年所辖地理总面积44.5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7800户,总人口2.69万人。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1亿元,实现利税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8元,是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之一,历史上以“丝绸之乡”驰名中外。 柳疃镇纺织业历史悠久,以纺织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该镇的重要经济支柱。全镇现有集体纺织印染企业80家, 三资企业12家,国外公司1个,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306家,各类纺织机达5000台,圆网印花机、平台印花机12台(套) ,年印花能力2.4亿米。 村村有织机、户户有织女,全镇从事纺织业人数达到9000人,占男女整半劳力的85%,品种主要有丝绸、化纤、纯棉、涤盖棉、塑胶等五大类。现代织物以化纤产品为主,有各种纺毛、网路呢、纺真丝、夏凉绸、装饰布等系列产品,达300多个品种。 农业全镇村村实现了集体统一机械化服务。 小城镇建设取得显着成绩,近年来累计投资6820万元,加快实施了以“一市两区”为重点的小城镇开发建设,已形成以纺织原料、纺织产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 南有商贸区、北有工业区、中间开发龙河公园,纵跨5公里长街的新型小城镇格局。 常家庄、 西付、后官3个企业集团是该镇的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纺织印染配套成龙,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均突破3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一名。丝绸业在18世纪闻名于世,有“丝绸之乡” 的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北部滩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又被称为“渔盐之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文明乡镇示範点、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 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名乡镇、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模範镇、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潍坊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潍坊市计画生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农村工作先进镇、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乡镇等。吴官正、姜春云、胡绳等领导人曾来视察。

社会发展

文教科技

清末,全镇有私塾61家,民国初年,办学形式由私塾逐渐向学校转化,新型学校开始创建。1925年创办了县立柳疃育正国小,1931年创立了大傅家庄培英国小,1939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镇大办教育,共有各类学校33处,培养了大批人才。 至1949年境内有国小18处,在校学生8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2%。建国后,柳疃镇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幼儿教育、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业余教育从1950年3月开始到50年代末, 全镇办业校46个班,3200人参加学习,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国中文化水平。至1976年,全镇基本扫除文盲。学校教育,建国后到1956年, 全镇建起了初级国小33处,完小1处,初小班56个,高小班5个。1957年柳疃第一所民办中学--太平集民办中学成立。 1958年昌邑县第六中学建立,这是该镇历史上第一所公办中学。 1969年柳疃又办起了9处联办中学,同年昌邑六中改为柳疃中学,由国中改为高中。80年代全镇学校校舍均达到省级标準,9处联合为5处。90年代, 镇上投资260万元,撤併3处规模较小的联中,建起了3处高标準中学。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才62500人次。2000年,全镇共有国小18所, 在校学生2660人;中学3所,在校生336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準,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96名,其中大本32名,大专41名。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4636人,自1998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5项,其中镇卫生院引进推行“双侧睪丸摘除术”和柳疃中学教师王昌令发明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液压打气机最为显着。这些科研成果在县、市获奖。同时党委、政府还注重引进高新设备、培养高科技人才,大範围进行科技推广,收到了显着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市级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建国后,民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955年创建文化站,1958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电影队。同时,学校、村办业余剧团,各村文艺宣传队相继诞生。进入80年代,镇、村两级分别建成了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青年、妇女、民兵之家,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90年代,青阜、西付、常庄、后官、金庄等经济强村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职工“卡拉OK”活动中心,农民公园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陶冶了柳疃人的情操。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差,只有10余名中医,民国初年境内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30年前后柳疃街开始有了西药。1952年成立了柳疃卫生所。1958年改组成立了柳疃公社卫生院,辖区建6处卫生所。1966年,各片卫生所撤销,各村自己设立了卫生室,配备了1~2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2年,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柳疃分院。1984年,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60余人,病床56张,年门诊病人136918人次,住院1581人,有村卫生院72处。90年代,有一大批卫生室被评为甲级卫生室。镇卫生院投资220万元, 引进了B超机、 X光机、 雷射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1998年投资120万元, 新建门诊大楼一栋,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先后被命名为潍坊市十佳卫生院、 省爱婴医院、昌邑市乙星级卫生院,连续5年被评为昌邑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一处,村级一体化卫生室16处,病床45张。

人民生活

建国前, 广大民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为主粮,90年代麵食加鸡、鱼、肉、蛋。衣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样,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全镇农户普遍住砖瓦结构新居。常家庄是昌邑市第一个“四化村” ,西付村投资2240万元,建起了280栋农民别墅。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人均年末存款1万元, 电话装机总量5666部,行动电话1625部,电视机11670台,VCD3216台,机动车辆2367台,机车、三轮车、汽车成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镇72个村实现了“四通” (通水、通电、通话、通路) ,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80%以上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他们在乡镇企业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赡养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美德。赌博、迷信、打架斗殴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销声匿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乡镇建设

1998年,镇长孟凡广代表柳疃镇出席全国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柳疃小城镇建设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
建国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 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镇村规划建设开始起步,进入90年代,该镇邀请鲁建建筑设计事务所专家对镇区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1996年以来集中投资1.69亿元,对镇区10余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硬化,兴建居民住宅10.5万平方米,供电、通讯、给排水配套,营造绿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安装51个公益灯箱,39架自控照明路灯,安装霓红灯、文明公约宣传片30个。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3座,建成了龙河公园精品工程,建立了3个工业小区。镇区新建商贸楼300多栋,形成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第三产业黄金走廊, 容纳个体工商户500多个。该镇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省中心镇。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把村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教卫生、绿化、市政办公、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镇区成立了村镇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工贸开发办公室和环卫办,保证了镇区管理的经常化,保持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集体福利

镇委十分重视集体福利事业发展,1979年,建镇办福利服装厂一处。养老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奖学金、助学金等各项制度有较好的落实。多年没有一起因福利待遇问题而引起的上访。2000年全镇用于福利事业支出48万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2年春,县建设科高子言以职员的公开身份,来柳疃、龙池一带发展中共党员。 同年6月成立了中共柳疃支部,齐文甫任书记。1940年底,全镇共建党支部36个,有党员69人。1976年底,全镇共有支部72个,党员1965人。1984年, 党员发展到2392人。 1995年成立了后官、 常庄、西付3个村级党委。1990年至2000年,有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有12个村被命名为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各村普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好阵地作用,教育管理党员。镇委党校也充分利用上大课等形式,培训农村党员,使他们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农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近年来,柳疃镇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文明镇”“模範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先后调整充实了16个村党支部,全镇每年新发展党员50名。2000年,全镇党员总人数发展到2520人,1997年被列为山东省文明乡镇示範点。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秋, 抗日民主临时政府第三区成立。1958年9月,成立柳疃镇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社,本镇为柳疃公社。1983年8月,改社建乡为柳疃乡。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
中共领导下的民众组织1941年前后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分设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职工会。1949年柳疃区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6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柳疃委员会。 1988年成立柳疃工商联合会,1987年成立柳疃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83年6月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柳疃计画生育协会。

现任领导

镇党委书记:王明胜
镇长:肖波

中国小校

昌邑市柳疃镇东付学区国小
昌邑市柳疃镇中心国小
昌邑市柳疃镇北西高学区国小
昌邑市柳疃镇教育委员会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
昌邑市柳疃镇玉皇庙国小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0103
男 14556
女 15547
家庭户户数 8964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138
家庭户男 14298
家庭户女 14840
0-14岁(总) 5898
0-14岁男 3035
0-14岁女 2863
15-64岁(总) 20803
15-64岁男 10145
15-64岁女 10658
65岁及以上(总) 3402
65岁及以上男 1376
65岁及以上女 202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306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