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吹号战列巡洋舰
伊吹(日文:いぶき,英文:Ibuki armored cruiser)是旧日本帝国海军鞍马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建于1907年5月22日;其舰名得名自坐落于岐阜县与滋贺县之间的伊吹山。1912年8月28日,该舰与其姊妹舰鞍马号一同被改列为战列巡洋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伊吹号战列巡洋舰
- 英文名称:Ibuki armored cruiser
- 研製时间:1907~1909年
- 服役时间:1909年11月
- 国家:日本
- 舰船类型:战列巡洋舰
- 标準排水:14636吨
- 满载排水:15595吨
概观
拥有国  旧日本帝国
舰级 鞍马级巡洋战舰
製造厂 吴海军工厂
下订 1904财政年度
动工 1907年5月22日
下水 1907年10月21日
服役 1907年11月11日
结局 1923年9月20日被拆解
除籍 1923年9月20日
重分类 1912年8月28日被重新分类为巡洋战舰
技术数据
排水量 标準:14,636长吨(14,871公吨)
满载:15,595长吨(15,845公吨)
全长 舰体全长:485英尺0英寸(147.8米)
垂标间距:450英尺0英寸(137.2米)
全宽 75英尺6英寸(23.0米)
吃水 26英尺3英寸(8.0米)
动力 2 ×垂直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引擎
2座2轴推进
最高速度 21.5节(39.8千米每小时;24.7英里每小时)
续航距离 以14节(26千米每小时;16英里每小时)速度航行时为5,000海里(9,260千米;5,750英里)
乘员 844人
武器装备
4 x 双联装41年式45倍径12吋舰炮
8 x 8吋舰炮
14 x 41年式40倍径4.7吋舰炮
4 x 3.1英寸舰炮
3 x 18英寸(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
水线装甲带: 3.9~7.1英寸(99~180 mm)
甲板: 3英寸(76 mm)
炮塔: 4.9~7.1英寸(124~180 mm)
司令塔: 7.9英寸(201 mm)
炮座: 4.9~7.1英寸(124~180 mm)
设计与建造
伊吹号巡洋战舰所使用的蒸气涡轮引擎因为存有瑕疵,因此该舰的建造进度亦随之被延迟;该舰比其姊妹舰鞍马号晚了约两年才开始动工。伊吹号于1907年5月22日在吴市海军工厂铺设龙骨,于同年10月21日下水,并于11月11日入役。
服役历史
在服役后不久,伊吹号巡洋战舰即于1911年6月25日前往泰国参加泰王拉玛六世的加冕仪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吹号负责搜寻在印度洋地区活动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埃姆登号轻巡洋舰。1914年11月间,伊吹号与英国皇家海军防护巡洋舰皮拉默斯号与弥诺陶洛斯号一同护送11艘载满纽西兰远征军的运输舰前往澳洲西部城市奥班尼。随后,伊吹号与澳洲皇家海军雪梨号轻型巡洋舰一同护送包含20,000名步兵与7,500匹马匹的澳新军团横渡印度洋,前往欧洲战场。
当护卫船团在科科斯群岛附近遭遇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属的埃姆登号轻巡洋舰时,雪梨号轻巡洋舰随即与之展开周旋,并爆发了科科斯海战;此时的伊吹号巡洋战舰成为澳新军团的护卫力量。时任伊吹号巡洋舰舰长的加藤宽治(かとう ひろはる)大佐认为与埃姆登号交战是一种荣誉,因此亦希望参与战事,但高层命其跟随并继续护卫船团。当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舰艇于隔年访问澳洲时,澳洲皇家海军称加藤宽治大佐当日的行为展现了“伊吹号的武士道精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