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于家庄村
南于家庄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处。北邻清泥沟村,南邻徐家庄村,东、西分别与南城子坡、卧龙港村相邻。耕地面积120亩,119户,423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于家庄村
- 外文名称:Nanyujiazhuang Cun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
- 面积:120亩
- 人口:423人
历史
南于家庄村地处丘陵,群山环抱,据村中关王庙碑记载,于家庄村建于明朝初期,有于姓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定居,以姓名村于家庄,因重名,于1982年由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南于家庄。
据《莱芜市志》载,民国初,南于家庄属莱芜县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芜、博莱、新甫”三个县,南于家庄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1985年属城子坡镇;1995年属钢城区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
社会
南于家庄村自1949年后,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50年村政权成立,下设生产互助组,1955年全村约70农户,加入了初级合作社,由栾曰新任社长。当时的分配政策是“地四劳六”,后转为“人六劳四”。1957年南于家庄村与清泥沟村、小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颜庄区清泥乡“益民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9年南于家庄村退出联合高级社,实行自治。1971年南于家庄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治岭,打石修堰,深翻、平整土地,结合“破四旧、立四新”,扒坟取石,平墓种地,1971年冬天,南于家庄新增土地50亩。1972年底,修河堰500余米,底宽1.5米,封顶1米,堰高3.0米,河堰的修成彻底解除了夏季暴雨时洪水进村的威胁,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南于家庄村土质好,水源足,自古以种菜为主。清末,整个村庄曾为清泥沟的大地主供应蔬菜。近年来,村民逐渐认识到科学种菜的重要性,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在1995年对已有土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菜地按人分配的制度。把全村的50余亩菜地,集中划分给40余户热心种菜的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村委还带领种菜专业户下沂南,赴寿光参观学习,1996年建起了高标準寿光冬暖大棚8个,沂南高交架重型大棚80余户,零星地块建起了小拱棚,菜地生产有大的提高,淡季不淡,四季有菜,经济效益增长。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施工,路基从菜园中心而过,占菜地近30亩。为支援国家建设,南于家庄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拆除了大部分冬暖大棚。“有地种菜自己卖,无地贩菜也要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及时调整自己思路,乾起了贩菜的生意,现全村有31户贩卖青菜。
南于家庄村土质好,水源足,自古以种菜为主。清末,整个村庄曾为清泥沟的大地主供应蔬菜。近年来,村民逐渐认识到科学种菜的重要性,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在1995年对已有土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菜地按人分配的制度。把全村的50余亩菜地,集中划分给40余户热心种菜的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村委还带领种菜专业户下沂南,赴寿光参观学习,1996年建起了高标準寿光冬暖大棚8个,沂南高交架重型大棚80余户,零星地块建起了小拱棚,菜地生产有大的提高,淡季不淡,四季有菜,经济效益增长。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施工,路基从菜园中心而过,占菜地近30亩。为支援国家建设,南于家庄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拆除了大部分冬暖大棚。“有地种菜自己卖,无地贩菜也要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及时调整自己思路,乾起了贩菜的生意,现全村有31户贩卖青菜。
南于家庄以于姓命名,却无于姓,这里有一个全村妇幼皆知的故事。相传明初于姓来此聚居,时有迁入者渐成一村,当时村民于得水被推选为庄主,此人颇有心计,治家有方,广置田产,积粮聚财,很快便成为庄内首富,方圆十里颇有名气,不幸英年早逝,其子于科玖,年18岁,知书达理,温艮恭俭,事母至孝,村民钦敬。不久,纳河南岸方家庄民女方四姐为妻,小两口相亲相爱,感情甚笃。方女美而贤,谨守妇道,对婆母敬重有加,村民称颂。但其婆母性格怪癖,为人吝啬刻薄,家法甚严,对儿媳肆意虐待,方女回娘家不许过夜,还安排极多活计去做,有“早上去,晚上来,做7双袜子,8双鞋”之说,后来,方女不堪忍受虐待,于村南投河自尽:其夫于科玖十分难过,食水不下,昼夜悲泣,痛不欲生,终在某一夜晚于其妻投水之处,跳河身亡于家自此落败,家破人亡。当时村中于姓十分慌恐,认为此处不是他们安家立业之地,相继搬迁外地谋生。
经济
基础设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南于家庄人的经济意识。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2年以后,村民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纷纷发展多种经营,投身市场经济,重点从事养殖、运输、建筑、手工加工、餐饮、装饰及各种服务行业。截至2001年年底,村民从事经济生产的人数达百人之多,仅运输、贩运业,就发展到汽车8部,拖拉机11部,各种农用三轮车20余部,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
因莱钢围村三面钻井,地下水位下沉,村民原有水井干涸,机井抽出的水不能饮用,民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生活用水要到北沙岭去运。往返8里之远。为此南于家庄村在1997年数次与莱钢协商,以莱钢援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在村南钻深水井一口,深2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并扩浇土地50亩。
因莱钢围村三面钻井,地下水位下沉,村民原有水井干涸,机井抽出的水不能饮用,民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生活用水要到北沙岭去运。往返8里之远。为此南于家庄村在1997年数次与莱钢协商,以莱钢援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在村南钻深水井一口,深2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并扩浇土地50亩。
农业
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
地理环境
南于家庄村东曾有数泉汇一小湖,泉水上冒,泛起满湖水花,风吹碧波蕩漾,甚是好看。湖水深数米,甘甜清淳。水清澈见底,群鱼戏游水中,岸边杨柳飘飘,青草柔软似毯,实是盛夏避暑纳凉,洗浴消疲的好去处。后因莱钢建厂,在村东、南、西三面钻井取水,致使地下水下沉,湖乾泉涸。
着名人物
烈士英名
栾曰盛
历任村支书
1950年-1953年 栾曰孟
1953年-1958年 栾尚茂
1958年-1964年 栾尚玉
1964年-1972年 栾尚友
1972年-1976年 栾尚入
1976年-1980年 栾尚武
1980年-1987年 栾尚顺
1987年-1988年 栾尚武
1988年-2002年 栾尚汉
历任村主任
1950年-1958年 栾曰年
1958年-1976年 栾曰新
1976年-1980年 栾尚义
1980年-1987年 栾尚武
1987年-1988年 栾尚汉
1988年-2002年 栾尚明
旅游
南于家庄村中建有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堂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三者的泥塑神像,常有烧香问财、许愿求字者,香火极盛。庙前筑有60平方米的庙台,台上立有石碑三页,均系明嘉靖年间刻立。1950年庙内塑像拆掉,搬到村南河中,庙堂、庙台、石碑毁于文革期间,其地基用于扩建学校,如今庙痕不复存迹。在庙前15米和庙后50米处,还曾有两株古槐,树高十数米,刚劲苍郁,树粗三人合抱不及,相传二树早于建村栽植,具体年代不详。庙后古槐在离地五米处的支权间有一洞口,树干已腐烂心空。空洞如大钟,人可从洞口堕绳入洞,攀绳而出,战乱年代,村民在洞内掩蔽粮食衣物,树虽心腐内空,但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庙前之树在1947年应军柴之需而伐,庙后之树在1953年夏遭雷击,枝断身裂而毁。
地图信息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