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紫色土
《中国紫色土》是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的介绍了我国的紫色土的形成、分布与利用等,内容极其详细丰富。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紫色土
- ISBN:7030112318
- 页数: 432页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年1月1日
- 开本:16
- 语言:简体中文
- 重量:1.4 Kg
内容简介
《中国紫色土(下)》对我国紫色土的形成、分类、特性、分布、利用等作了系统研究,是继我国红壤、水稻土、盐积土之后的又一重要力作。受到国家基金委和我院资环室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该土壤的利用和保护,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紫色土(下)》上篇已于90年代初在我社出版,这是下篇,是上篇的扩大和深入。
目录
序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紫色土资源
第一节 紫色土资源分布区的环境和母质特徵
第二节 紫色土资源的分布
第三节 紫色土资源的特性
第四节 紫色土资源的潜力和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色土分布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紫色土的分布区域
第二节 紫色土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徵
第三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紫色土的关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紫色母岩母质特性与风化成土过程
第一节 红层与紫色母岩的地层
第二节 紫色母岩的岩性和地质剖面特徵
第三节 紫色母岩母质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紫色母岩母质的风化成土过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紫色土的系统分类
第一节 紫色土分类历史概述
第二节 紫色土分类研究成果
第三节 土壤系统分类基础
第四节 紫色土的系统分类
第五节 紫色土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与套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紫色土的结构性
第一节 土壤结构性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土壤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紫色土的结构状况
第四节 紫色土结构的分形特徵
第五节 紫色土的微结构特徵
第六节 紫色土的结构性改良和调控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紫色土的酸硷性与电化学性
第一节 紫色土的酸硷性
第二节 紫色土的电化学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紫色土的胶体特性与肥力
第一节 关于紫色土胶体的研究
第二节 紫色土胶体的组成和特性
第三节 紫色土胶体的肥力特性及其调控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紫色土营养元素特徵与施肥
第一节 紫色土大量元素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紫色土微量元素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紫色土营养元素的作物营养与施肥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紫色土的铁锰营养及其调控
第一节 紫色土铁、锰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紫色土栽培植物的铁、锰营养状况
第三节 紫色丘陵区植物铁、锰缺乏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红层地区生命元素地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 红层地区生命元素分类
第二节 红层地区生命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第三节 红层地区生命元素地球化学类型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四节 土壤地球化学生态与牲畜健康和疾病
第五节 红层地区生命元素地球化学与人群健康和疾病
第六节 红层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区划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紫色土的微生物生态与生物活性肥开发
第一节 紫色土的形成特点和基本性质
第二节 紫色土的微生物数量特徵
第三节 人工林下钙质紫色土微生物主要类群分布
第四节 生物活性肥料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紫色丘陵区木本共生固氮及其有效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色丘陵区固氮树种资源
第三节 紫色丘陵区木本共生结瘤固氮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 紫色丘陵区木本共生固氮作用的生态特性
第五节 紫色土区木本共生结瘤固氮作用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紫色丘陵区坡坎地保护与农业利用
第一节 紫色丘陵区坡坎数量结构与分布特徵
第二节 紫色丘陵区坡坎保护
第三节 紫色丘陵区坡坎农业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红层古风化壳特徵与农业综合利用
第一节 红层古风化壳的发生与分布
第二节 红层古风化壳形态特徵
第三节 红层古风化壳的成土类型
第四节 红层古风化壳的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紫色土退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土壤退化及其研究进展
第二节 紫色土退化分类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紫色土退化特徵
第四节 紫色土退化评价
第五节 紫色土退化分区
第六节 紫色土退化的驱动因子
第七节 紫色土退化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图版和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