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冯文全

冯文全

冯文全,男,1960年生,四川渠县人,1978年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渠县师範学校,1981年师範毕业到中学任教,1990年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西南师範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华师範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领衔导师。2014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冯文全
  • 出生地:四川渠县
  • 出生日期:1960年
  • 毕业院校:渠县师範

学术成绩及主要荣誉

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研究,个人科研成果总排名于2005、2006、2007、2008连续四年位列该校文科教授第一名,受到学校的隆重表彰与重奖,目前已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学术成绩和荣誉有:
四川省本科高校“教育学特色专业”负责人;
四川省精品课程《德育原理》负责人;
四川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学”重点学科学术负责人之一;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四川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教学名师
着作《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着作《现代教师论》,四川省人民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教育优先发展之战略地位论略》,南充市政府 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1
论文《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价值》,南充市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论文《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教育》,四川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论文《邓小平教育思想探要》,西华师範大学校级一等奖,
着作《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四川省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论文《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南充市社科优秀成果政府三等奖,
着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南充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的投资效率问题与解决的基本思路 》,四川省教育厅第十二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论文《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高等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上的系列论文)获四川省教育厅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全省共3个二等奖),被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以表彰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
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光荣称号,以表彰其在教学科研、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以个人科研成果连续三年位列西华师範大学文科教授第一名的骄人业绩,被学校评为“首席教授”,以表彰其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被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以表彰其在政治思想品德、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为学与为人高度统一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由校长陈宁教授作总学术领衔人,冯文全教授、杜学元教授作学术领衔人申报的“高等教育学”以其突出的科研成就、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和丰硕的教书育人业绩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领衔申报的“教育学团队”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团队”,
被四川省教育厅聘为“四川省第十三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论文《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师範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获四川省教育厅第13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被聘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职务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副组长),
由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最高标誌为2006年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第3期的《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年度综述》专栏文章和国家最高教育权威刊物《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对冯文全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连续两年作了重点介绍与述评,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校和我院在国内学术界形象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学校推荐为“2008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人选,
以其国内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当选为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科研成果《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发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权威刊物上的相关係列论文[独立])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教育学科组全票通过的高度肯定而被省政府授予三等奖,
“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探索”教学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待公示颁奖]。

主要着作

独着、合着与主编着作9部,主要有:
《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
《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
《中国师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
《现代教育学新论》
《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着由于反思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较强,我国着名教育学家北京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喜亭先生为此欣然作序, 给予高度评价。孙喜亭先生认为:该书“对我国当代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与研究”,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学校德育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又从实践层面进行了全面反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论述中对我国比较权威的德育论专家和德育学着作提出了质疑,并阐述了自己颇为新颖的见解”,“作者大量地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家和伦理思想家以近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家等关于德育的一些观点和言论,并作了十分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作者还往往运用哲学、逻辑学、词源学等的跨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分析德育的一系列重要概念,使德育理论研究中关于概念的分析上升到科学与规範的高度”,全书“逻辑严谨”,“语言表达生动明快,从容自如,明晰畅达”,“给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这些,无不显示出作者较好的学术功底、宽泛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此外,北京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亚庆先生也为此在《教育科学研究》杂誌2005年第8期上刊发了《德育研究的探索与思考——读冯文全专着<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感》的书评文章 ,阐述了论着的诸多理论创新与特色,国内部分博士生培养单位把该书列为博士生必读学术着作。2006年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第3期的专栏文章对其在德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重点点评与介绍,从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教师论》(合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现代教育学》(参编),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教育学》(主编),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参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中国师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合着),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合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合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教育学》(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现代教育学新论》,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机遇与挑战——四川素质教育新探索》,(合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主要科研项目

中国师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主研),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992—1994。
人的本质、素质与素质教育(主研),省哲社“九五”重点课题,1995—1997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主研),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4—2006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2004—2006
高等师範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主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05—2007
儒家德育思想与学校德育改革研究(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2006—2008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大课题([2008]410),2008
四川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C08Z13),2008-2010

学术活动

2005年8月,在内蒙古“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年会”上,其论文《多学科视角下德育本质的反思》被会议简报重点评价与报导。
2005年12月,在中央教科所于重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论坛” 大会上,作为8位主讲嘉宾之一, 作了《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 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教育哲学思考》的40分钟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与讚赏。
2006年10月,在青岛“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上,被推选为大会“理论研究”会场主持人。
2006年12月,在无锡“全国教育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上,作为6位主题发言人之一(其他5位主 题发言人 全部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江南大学5所“211工程”大学),作了《新形势下教育学院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上 ,被推选为大会“专题研究”会场主持人。
2008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上 ,被推选为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常务理事。
2008年11月,在云南出席“全国教育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关于教育学院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的发言与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
2008年12月,在浙江师範大学出席“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高端论坛”大会,其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