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是201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乃乔,刘耘华,宋炳辉。

基本介绍

  • 书名: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
  • 作者:杨乃乔,刘耘华,宋炳辉
  • ISBN:978-7-309-09808-2
  • 页数:965页
  • 定价:180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16
  • 字数:1410千字

简介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是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的会议论文集,这部论文集共遴选了中外与会学者的优秀学术论文110篇,共148万字,分上下两册。根据所选入论文的多元研究面向,我们为其界分了八种透视领域:“学科总论”、“回归文学性与比较诗学”、“国际文学关係与影响研究”、“‘文化记忆’与流散写作”、“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经典的跨文化诠释”、“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教学”。这部论文集以结集出版的记忆形式总结了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者在这个时期所给出的当下性思考,就其厚重的学术价值而言,无论是对于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者,还是对于有志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其都是一部具有前沿性、历史性与总结性的学术参考文献。

前言

2011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师範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and Methodological Rethinking)。“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师範大学与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範大学与上海大学协办,清华大学对本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也给予了鼎力的支持。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在上海的召开,无论是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推动,还是对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其均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981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同时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此后,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每三年在国内不同地区的高校举办一次,三十年来,这样一个重大的学术活动曾在国内与国际比较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是在“三十年”与“第十届”两个完整的历史性数字所指向的时间界标上召开的,并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其毫无疑问是一次重大的、承前启后的国际性学术盛会。
“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是迄今为止以“中国比较文学年会”的学术名义所举办的规模最为盛大且成功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根据此次会议组委会所掌握的相关信息统计,有400多位中外学者以正式注册的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而在开幕式当天及后来的两天会议活动中,实际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多达500位以上。这500多位与会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法国、匈牙利、斯洛伐克、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及台港澳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因此国际性、多元性、前沿性与对话性构成了此次会议的学术品质。
此次会议的学术品质不仅呈现在会议的组织观念、方式、规模及其与会者所持有的整体学术心态上,也更呈现在围绕着会议主题——“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 所设定的16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上。可以说,在最为準确及宽阔的学术走向上,这16个议题的设定凸显了当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所接轨与呼应的恰切逻辑关係。在此,我们特别辑录这16个议题,以学术备忘录的形式告知学界: 这曾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及国际比较文学界所共同经历过的一次学术行动:
1. 回归文学性: 作为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
2. 中外比较诗学;
3. 中外文学关係;
4.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5. 世界文学经典的跨文化诠释;
6. 流散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
7.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中国学;
8. 文学与宗教;
9. 文学人类学;
10. 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及教学研究;
11. 东亚文学关係研究;
12. 中华多民族文学关係研究;
13. 新媒体与文学书写;
14. 城市: 观念、历史与文学再现;
15. 文学期刊的作用与现状;
16. 青年学者论坛。
“第十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在上海的举办,无疑是对上海比较文学界整体实力的一次检阅及在整体学科发展上的推动。比较文学研究在上海曾有着悠久的学术历史,并且上海多所高校在比较文学学科点的建设上已形成了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培养的完整建制,此次年会是在上海多所高校及其同仁通力合作下召开的一次比较文学盛会;此次规模盛大的学术会议,在会议场馆的使用上调用了上海高校最具有先进性与整体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场馆,并以组织的严谨性、配合性与有序性为此次会议的学术含量及与会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毫无疑问,在学术的凝聚力上,此次会议的召开也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各高校比较文学学科点及其同仁之间的合作性与对话性。
遵照历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的惯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后,我们对此次会议的与会学者所提交的400多篇论文进行了遴选,从中提取出110篇学术质量优秀的论文,以编辑出版一部148万字的会议论文集——《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以纪念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当然,我们编辑出版这部论文集也更是以文本的形式来记忆这次不可複製的盛会,也更是为中国及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当下者与后来者提供一部在学术上相互交流及可具有文献参考性的文本。
最后,还是让我们记住印製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封面上的那句具有凝聚力且激动人心的表达:全世界学者联合起来,文学让世界更美好(Scholars of All Lands Unite, Better Literature Better World)!
主编
2014年3月11日
上海

目录

前言
学科总论
乐黛云 关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些思考
弗朗索瓦·于连 对比较的重新思考
张汉良 “文学性”与比较诗学——一项知识的考掘
陈思和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之精神基础
——试论勒内·艾田伯的“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王宁 面对文化研究的挑战: 比较文学的未来
曹顺庆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查明建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係
高旭东 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王宏图 在西方的目光下——当代文学价值评判与世界文学标準
范劲 作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学及其未来维度
回归文学性与比较诗学
马立安·高利克 Interliterariness and the Interliterary Communities
张哲俊 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
周荣胜 比较诗学的方向: 回到钱锺书
陈跃红 穿越文化疆界与回到历史现场——再读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读本》
张沛 “文学”的解放
代迅 选择的西化: 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
丁尔苏 互动与启迪: 跨文化研究的求知动因
方汉文 《海天诗话》与中国比较诗学的滥觞
耿幼壮 火焰与灰烬之思——德希达的“符号学”
郭西安 隐喻与转喻: 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
——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
姜哲 从汉代经学诠释学看“《诗》无达诂”的生存论意义
张万民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诗学: 从刘若愚到余宝琳
汪建峰 韦恩·布斯与当代西方伦理批评
汪洪章 《庄子》、《文心雕龙》与现象学方法
杨乃乔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
——兼论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张辉 亚里士多德的準绳——论莱辛《汉堡剧评》对《诗学》的解释
李庆本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跨文化阐释
陆晓光 庖丁解牛与《资本论》创作——关于劳动与工作的“艺术性质”
张锦 福柯的“异托邦”思想与比较文学方法论新探
张莉 以时间的方式思考存在——卡夫卡的时间叙事体系研究
陈庆 历史书写中的知识暴力——论斯皮瓦克的历史观及其对历史档案的解读
国际文学关係与影响研究
陈建华 论新世纪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
周云龙 中外文学关係研究的元地理想像: 实践与反思
葛桂录 中外文学关係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
邓经武 布莱希特对“四川”的接受与互动
冀爱莲 胡适眼里的海外汉学——以胡适与阿瑟·韦利的交游为例
李伟昉 梁实秋莎评特色论
李伟民 “何必非真”的审美原则与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
刘洪涛 徐志摩剑桥诗歌的中英文化背景分析
周阅 从日本儒学看日本人的战争认识
叶向阳 为揭露英国社会的弊端还是为中国进行辩护?
——评迪金逊的《约翰中国佬信札》,兼论“东方信札”体裁特色
张静 雪莱文学形象的建构 ——以民国时期(1908—1937)的英国文学史为例
泊功 夏目漱石《满韩处处》的“歧视”性描述与写生文
王小平 “东亚鲁迅”不同面向初探——从《故乡》的比较研究谈起
金柄珉 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祯
徐东日 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中国形象嬗变的内因
周以量 永井荷风及其汉学修养初探
宋炳辉 作为文学关係研究範畴的“世界性因素”
蔡春华 从“理想”到“觉醒”——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的构造及其悖论
张西平 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思考
王柏华 “汉学主义”: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季进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
邓建华 辞格、文化相对主义诗学与比较的基础
——一场比较文学学者与汉学家之间的论争
段炼 北美高校的中国文学课程
郁龙余 《道德经》印译的意义
孙宜学 泰戈尔与周作人
张晶 文学想像与文化利用——当代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像
“文化记忆”与流散写作
白杨 政治创伤中的“文化记忆”——台湾现代诗人笔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建构
曹惠民 “新移民文学”说的辨析与质疑
高鸿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华裔社会的生育风波
——《吃一碗茶》的种族政治和文化隐喻
李娜 “出草”: 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邱苑妮 由岛至岛——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
杨君宁 薪传渡海:齐邦媛《巨流河》中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像
赵小琪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像方式论
庄伟杰 流散写作、华人散居和华文文学
李诠林 海外华人文学回返中国传播现象初论
张颖 寻找历史的碎片——近20年海外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思考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谢天振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译介学视角
李奭学 明末翻译与清末文学新知的建构
蒋童 术语链:韦努蒂翻译研究的生成
高玉 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翻译
郝岚 哈葛德首部中译小说在晚清的最初冷遇
—— 从She到《长生术》与《三千年艳尸记》
胡秋冉 从翻译到创作:余光中对狄金森诗歌的接受
任东升 裴继涛机构性翻译的“场域”视点——佛经译场与圣经译委会比较
姚君伟 译者如何存在?——论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
张上冠 随遇:论作者与译者的翻译伦理关係
经典的跨文化诠释
戴从容 “什幺是我的民族”——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爱尔兰身份
杨莉馨 “我们拥有同一双眼睛”:论贝尔绘画艺术与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关联
姜小卫 记忆的承诺:“午夜之子”的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汪介之 关于《日瓦戈医生》的一种“跨文化诠释”——论艾娃·汤普逊对作品的误读
张铁夫 “第一浪潮”俄国侨民学者、作家的普希金研究
陈戎女 从斯巴达到波斯的“异邦”形象
程志敏 作为神法的themis
金桔芳 一种怀疑的文学——克罗德·西蒙与余华的小说观比较
吕健 “教谕”之下的诸神与凡人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杨慧林 读经之“辩”
周宪 跨文化研究向其他学科学什幺?
陈义海 变了形的福音——唐代景教文献研究
何云波 上帝如何叙述——《卡拉马佐夫兄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神学”
梁工 对耶稣的深层认知:耶稣心理传记概论
倪萍 《李尔王》:异教语境中的神学追问
张煜 沈曾植与佛教
张誌庆 潘源源从反叛到屈从——北村基督教小说创作论
赵怀俊 斐洛神性思想及其文艺神性论体系
代云红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
徐新建 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研究
陈晓兰 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陈静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西方当代电子文学一瞥
陈世丹 论新媒体与文学书写
严纪华 书写台北:台北城的文学景观
肖庆华 都市书写——多丽丝·莱辛与王安忆作品比较
梁淑雯 公共领域与文艺报刊: 晚清“乌托邦话语”形成之考察
王云 艺术正义是如何藉助于宗教正义的
——以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为主要样本的研究
谢文娟 “武松打虎”:关于中国说书和白话小说中口头性和书面性的比较研究
胡志红 西方生态批评与跨文明研究:问题与对策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教学
陈惇 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初探
王福和 比较文学教学的跨学科思考
萧盈盈 扰乱和观点——关于于连的研讨会和访谈
马立安·高利克 纪念我们共同的朋友——杜威·佛克马
刘耘华 追忆先师孙景尧先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