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肖蛸
斯里兰卡肖蛸雌蛛生殖盖的形状近似于前齿肖蛸 T.praedonia和伴侣肖蛸 T.sociella,但本种的纳精囊每对呈“Y”形,中纳精囊的顶部呈球形,而不同于后两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斯里兰卡肖蛸
- 拉丁目名:ARANEAE
- 拉丁亚目:OPISTHOTHELAE
- 拉丁科名:Tetragnathidae
基本信息
编号: | 3116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亚目: | OPISTHOTHELAE |
中文亚目: | 后纺亚目 |
总科: | 园蛛总科 |
superf: | Araneoidea |
中文科名: | 肖蛸科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亚科: | 肖蛸亚科 |
拉丁亚科: | Tetragnathinae |
中文属名: | 肖蛸属 |
拉丁属名: | Tetragnatha |
拉丁种名: | ceylonica |
定名人: | O. P.-Cambridge |
年代: | 1869 |
中文名: | 斯里兰卡肖蛸 |
原始文献: | Jour. Linn. Soc. London (Zool.) 10: 394, pl. 13, figs. 83~88 |
生境: | 生活于水稻田。 |
国内分布: | 海南,云南,台湾。 |
国外分布: | 南非,斯里兰卡到菲律宾,美国。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纲 肖蛸科:125-128 |
形态描述
雌蛛
体长7.50~12.06。一雌蛛体长12.06:头胸部长3.33,宽2.25;腹部长9.00,宽3.24。螯肢长2.16。背甲浅褐色,具褐色细边,颈沟之前的头部后端具一黄色斑点,背甲近缘的中央具一对黄色斑点。颈沟深,褐色;放射沟较深,褐色。中窝宽,呈“∏”形。头部隆起。两眼列均后凹,后眼列稍宽于前眼列。侧眼着生在一隆起的丘上。各眼的基部周围均有黑褐色眼斑。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50:0.15);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0.48:0.15)。前、后侧眼间距0.10。中眼域长0.48,前边宽0.48,后边宽0.63。前中眼=后中眼=后侧眼>前侧眼(0.15:0.15:0.15:0.11)。

额高0.08。螯肢浅黑褐色,相对短粗,仅具前护齿。前齿堤有9齿,第1齿位于近螯牙的基部,第2、3齿的基部相连线,并与第1齿相隔一小段距离,后续6齿,间距较小,且向螯基方向依次渐小;后齿堤有8齿,第1齿最大,位于近螯牙的基部,隔一小段距离为第2齿,第2、3齿的间距比第1、2齿的间距大,后续5齿。螯肢外侧面的上半部下端具一明显的隆起。下唇黑褐色,颚叶和胸板浅褐色。步足浅褐色,跗节和后跗节的末端黑色。各步足具少量黑色刺,腿节I的前面有5根刺。
步足测量:Ⅰ29.43(8.55十9.81十9.63十1.44), Ⅱ16.62(5,44十5.40十4.86十0.92),Ⅲ7.02(2.52十1.98十1.89十0.63),Ⅳ16.31(5.67十4.86十4.86十0.92)。足式:1,2,4,3。腹部筒形,前半部背面隆起,而明显较后半部高,后端不向后超越纺器,或仅稍超越。背面和两侧面密被小的银白色鳞斑,具浅红色素。背中央具一仅在前半部具分支的浅褐色纵条纹,后端具2—3对黑色小斑点。腹部腹面灰褐色,具零星的银白色鳞斑。生殖盖长约等于宽;纳精囊2对,每对呈“Y”字形;中纳精囊顶部呈球形,下连一短管。
雄蛛
体长5.76~11.00。一雄蛛体长5.76:头胸部长2.07,宽1.17;腹部长3.78,宽0.90。螯肢长1.26。眼的排列及背甲、螯肢、下唇、颚叶、胸板和步足的颜色与雌蛛近似。螯肢的前面具一婚距,婚距基部的背侧有一小的瘤突,下面稍靠前有一齿状突。无前护齿,后护齿小。前齿堤有6齿,第1齿不位于螯牙的基部,而是隔开一段距离,第2齿最大,位置偏向外侧,第3齿小,与第2齿相隔较大距离,位于牙沟旁,与第1齿和后续3个齿排成一列;后齿堤有5齿,第1齿大并靠近后护齿,隔一段距离为后续4个大小相等、间距相等的小齿。

腹部较雌蛛的窄,长筒形。背面中央的两侧各具一列黑色斑点。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2.69(1.12+0.31+0.58+0.68);步足Ⅰ20.16(5.67+6.66+6.66+1.17), Ⅱ11.88(4.32+3.51+3.33十0.72), Ⅲ5.04(1.71+1.35+1.44+0.54), Ⅳ11.61(3.87十3.33十3.60+0.81)。足式同雌蛛。触肢器的引导器具侧褶,顶部呈镰形,副跗舟背侧凹陷呈弧形,顶部尖,呈齿状。
鉴别特徵
雄蛛的引导器顶部呈镰形,螯肢在婚距的基部背面有一瘤状突,副跗舟的顶部呈齿状,也不同于后者。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南非,斯里兰卡到菲律宾,美国。
国内分布:海南、云南、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