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是惟一中央级的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媒体。其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交流和研究、探讨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园地。自2001年7月创刊以来,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杂誌社全体工作人员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谨慎、主动学习的工作态度,使杂誌编辑水平日益提高,受到广泛的普遍的欢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社逐步成长为全国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中心。2012年以来,《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全体同仁正在为争取获得“全国优秀刊物”称号而加倍努力工作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 主管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 主办单位:开明出版社
  • 创刊时间:2001
  • 国内刊号:CN 11-4699/G4
  • 国际刊号:ISSN 1671-2684
  • 邮发代号:2-925

概述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是惟一中央级的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媒体。其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交流和研究、探讨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园地。自2001年7月创刊以来,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杂誌社全体工作人员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谨慎、主动学习的工作态度,使杂誌编辑水平日益提高,受到广泛的普遍的欢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社逐步成长为全国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中心。2012年以来,《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全体同仁正在为争取获得“全国优秀刊物”称号而加倍努力工作着。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除了可以直接到邮局订阅以外(邮发代号2-925),还可以由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组织及个人直接与杂誌社联繫订阅,详细组织订阅办法,请与杂誌社联繫(联繫办法参看《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杂誌为半月刊,创刊于2001年7月,每月1日和15日出版。《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管、开明出版社主办,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以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专业性杂誌。
本刊自创办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办刊宗旨,紧密配合教育部关于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和精神,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推动我国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事。

栏目介绍

学术空间:刊登专家、学者及一线科研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理性思考等。
人物专访:介绍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战线的专家、学者、领导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
一线快递:对全国各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等进行报导,或刊登某地区、学校、个人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
国际传真:介绍国外及台、港、澳地区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科研实践: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刊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
师资培训讲座:为一线教师系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操作方法。
专题讨论: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多方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方发表不同见解。
教师成长:介绍教师自身心理调节的技巧以及心理教师的成长曆程等。
课程思考: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总结;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内容新颖的活动设计方案。
个案分析:介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谘询等方面的成功案例。
动态:报导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06年,成为中国期刊协会赠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赠送刊物;
2007年,获中国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主题日暨农民工子弟走进中国美术馆活动“爱心单位”称号。

方法技巧

教育方法

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教师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招一式”,使育人工作具有艺术的魅力。以心理理论作指导,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社会心理谘询和中国小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和同事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浅显的理论研究。
我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幺样的方法,直接关係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选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观随意滥施乱用,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方法的运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相一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客观的条件合理地选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可以自成系统的,这个系统既有灵活运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继承性,又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的新颖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是赋予传统思想教育方法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在心理理论指导下创造新的教育方法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有教育的兼容性,可以与学校教育的各种方法相结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比如,可以结合学校德育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德育也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动机、道德目的、 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交叉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可以和德育相互促进的。又如,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活动,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必须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由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鍊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与其它教育方法相通相联之外,也有独立操作的方法。这里,介绍一些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其方法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仅仅是我们的一些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常用技巧

  1. 心理指导法
  2. 心灵陶冶法
  3. 心理激励法
  4. 反马太效应的方法
  5. 心理控制法
  6. 面谈谘询法
  7. 电话谘询法
  8. 心理训练法

图书信息

基本概况

书名: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郑日昌、刘视湘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ISBN: 9787307076662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介绍了21世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心里教师的必备书籍。

作者简介

郑日昌,北京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访问教师(中组部派遣),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谘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总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2. 适应性标準与发展性标準
  3. 中小学生身心特点
  4.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标準
  5.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3.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第三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 国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2.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 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五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建设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建立
  4. 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
第二章 学业发展的教育与辅导
第一节 入学适应的教育与辅导
  1. 入学适应概述
  2. 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
  1. 学习动机概述
  2.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3.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
  1. 学习策略概述
  2. 认知策略及其学习
  3. 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
第四节 考试焦虑的教育与辅导
  1. 考试焦虑及其原因
  2. 考试焦虑的调适方法
第三章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第一节 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
  1. 自我认识的含义
  2.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3. 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节 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
  1. 自我接纳的含义
  2.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节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
  1. 自我完善的含义
  2. 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第四章 人际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第一节 师生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1. 师生关係的特点
  2. 师生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第二节 同伴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1. 同伴关係的特点
  2. 同伴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第三节 亲子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1. 亲子关係的特点
  2. 亲子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第四节 异性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1. 异性关係的特点
  2. 异性关係的教育与辅导
第五章 情绪教育与辅导
第一节 情绪与情绪智力
  1. 情绪的含义
  2. 情绪智力的含义
  3. 情绪与心理健康
  4. 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情绪认知的教育与辅导
  1. 情绪认知的含义
  2. 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第三节 情绪表达的教育与辅导
  1. 情绪表达的含义
  2. 怎样合理表达情绪
第四节 情绪管理的教育与辅导
  1. 情绪管理的含义
  2. 情绪管理的方式
第六章 生活适应的教育与辅导
第一节 生命教育与辅导
  1. 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2. 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网路健康教育与辅导
  1. 网路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必要性
  2. 中小学生网路成瘾及其成因
  3. 网路成瘾的干预
  4. 网路成瘾的预防
第三节 挫折教育与辅导
  1. 挫折教育与辅导的内涵
  2. 挫折心理简述
  3. 挫折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4. 挫折教育与辅导的课堂活动设计案例及解析
第四节 休闲教育与辅导
  1. 休闲教育与辅导的含义
  2. 休闲教育与辅导的目的和原则
  3. 休闲教育与辅导的内容
  4. 常见休闲活动的教育与辅导
第五节 消费教育与辅导
  1. 中小学生常见的消费误区
  2. 消费教育与辅导的含义和重要性
  3. 消费教育与辅导的实施
第六节 生涯教育与辅导
  1. 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含义与内容
  2. 生涯教育与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3. 生涯辅导理论概述
  4. 中小学生生涯辅导活动举要
  5. 中小学生生涯教育建议
第七章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第一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活动形式
第三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人际互动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团体动力学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师生关係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学生团体
第四节 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与种类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实施
第八章 中国小心理谘询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个别心理谘询
  1. 个别心理谘询的含义
  2. 个别心理谘询的形式
  3. 个别心理谘询的影响因素
  4. 个别心理谘询的过程
  5. 个别心理谘询的技术
  6. 个别心理谘询的伦理
第二节 团体心理谘询
  1. 团体心理谘询的含义
  2. 团体心理谘询的过程
  3. 团体心理谘询效果的影响因素
  4. 团体心理谘询的技术
  5. 团体心理谘询的开展形式
第九章 家校合作——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必由之路
第一节 家校合作概述
  1. 目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之路
  3.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家庭与学生心理健康
  1. 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
  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化
第三节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营造家校合作良好氛围
  2. 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3. 引入社区资源以拓展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