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社会心理
《大学生社会心理》是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陶国富。
基本介绍
- 书名:大学生社会心理
- 页数:440页
-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年5月1日
图书信息
出版社: 第1版 ()
丛书名: 新世纪大学生心理研究
平装:
开本: 32开
ISBN: 7562817006
条形码: 9787562817000
尺寸: 20.5 x 14 x 1.7 cm
重量: 399 g
作者简介
陶国富,毕业于华东师範大学,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培训部主任、经济人文研究所和经济伦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国青年研究》特约撰搞人,上海市委“两课”评估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生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着有学术专着10部,其中《共和国第四代的成长与发展》、《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论纲》、《大学生人格重塑》和《成才心理学》分别获北方15省市、中南5省等优秀着作奖。主编学术着作28部,,其中《跨世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指导》、《色彩斑斓的校园文化》等两部获1994年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获1995年上海市高校思研会优秀着作二等奖,《大学校园文化》、《跨世纪大学生能力论》获1997年到1999年上海市高校思研会优秀着作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奖。部分论着为《新华文摘》、《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複印资料》等刊用。公开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着》、《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华英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华夏英杰》等20余部大型工具书。
内容简介
当代大学生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解读社会,规範自我,塑造自我。他们往往被人们誉为“文化新人类”。21世纪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标誌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网际网路以数位化、网路化、信息化为标誌的生存状态,以互动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誌的运作模式,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誌的机制特质,使“文化新人类”网路交往迅速发展,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成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网路在将人类带入数位化时代的同时,不仅引起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及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变革,也必然导致伦理道德领域发生相应的变革;网路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增长的同时,也难免产生网路垃圾、网路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等负面效应。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以理性的社会心理来对待学习、工作和网路,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大事。
我们有责任积极引导作为“文化新人类”的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社会心理来塑造人格,理性对待他人、学习和生活;理性对待网路和自我。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营造和谐社会、培育当代大学生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和造就自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一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特徵
1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2 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框架
3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途径
二 大学生社会知觉与认知的过程
1 大学生的社会情境知觉与认知
2 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
3 大学生的社会判断
三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与认知的偏差
1 大学生的首因效应
2 大学生的近因效应
3 大学生的晕轮效应
4 大学生的刻板效应
第二章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与亲和动机
一 大学生社会机动概述
1 大学生社会动机概述
2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特性
3 大学生社会动机的类型
二 大学生的侵犯动机
1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形成
2 大学生侵犯动机的控制
三 大学生的亲和动机
1 大学生的恐惧心理
2 大学生的亲和心理
3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第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与调试
一 大学生社会情感概述
1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功能
2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维度
3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分类
二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
1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2 大学生情绪的发展
3 情绪成熟的指标
三 大学生社会情感的调适
1 大学生的情感智商
2 大学生的情绪感知等级
3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第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与平衡
一 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概述
1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概念
2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构成
3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特点
4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功能
二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
…………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机沟通与合作
第六章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与择偶
第七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从众心理
第八章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嬗变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与发展
第十章 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与效应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与性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传媒心理与作用
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社会犯罪与预防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
第十五章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