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

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

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创建于1986年。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包括师範类和非师範类两个专业方向;具有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软体工程等四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人工智慧、知识工程、网路与通信、软体工程、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教学法等研究室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
  • 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 创办时间:1986年
  • 所属地区:吉林省长春市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综合
  • 学校属性:211工程
  • 主要院系: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留学生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经济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等
  • 现任校长:刘益春
  • 现有教职工:80多人
  • 专任教师:70多人

学院简介

经过20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建院以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已在国家级刊物、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特别是近年来被检索的论文20余篇。出版多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我们在“自动推理与智慧型规划”、“知识工程”、“计算智慧型”、“信息系统开发”几个方向上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自动推理与智慧型规划”已经达到国内先进。
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东北师範大学计算机学院

师资力量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80多人,专任教师70多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高级工程师2人,专任教师中已获得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生40多人。全院共有本科生569人,研究生185人,外国留学生3人。
学生在计算机创业大赛中获奖学生在计算机创业大赛中获奖

学院领导

院长
马志强
副院长
韩文峰、孙铁利、马志强、孔 俊、陈晓慧、徐跃权
党委书记
马晓燕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赵玉宝
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殷明浩
教育技术系主任 (教育技术学专业)
袁磊
信息管理系主任(图书馆学专业)
王翠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
韩文峰

学院资源

随着计算机学院的不断发展,教学、实验及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有各类实验室8个:包括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2个研究生实验室,共有微机300余台;1个计算机网路实验室,包括完备的网路实验设备和60台微机;1个计算机原理实验室;1个微机原理实验室;1个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所有设备均为高性能的配置,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实验和各类实践、科学研究的需要。
实验室配置
计算机学院目前共有八个实验室,本部两个全校共同课教学实验室,净月校区新建了六个实验室,包括两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两个研究生实验室,一个网路实验室,一个计算机原理实验室。
学生在实验室研究问题学生在实验室研究问题
各实验室配置如下:
逸夫教学楼第一机房(本部):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逸夫教学楼第二机房(本部):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本科教学第一实验室(净月):140 台,方正 P4 2.8G / 512M / 80G /DVD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净月):60 台, 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一实验室(净月):50 台, 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净月):50 台, 同方,三宝 P4 2.4G / 256M / 60G
网路实验室(净月):60 台, 同方, P4 2.8G / 512M / 80G /DVD ,完备的网路实验设备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净月):50 台微机原理实验箱,30 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
其中四个教学实验室配备了 NEWCLASS 多媒体教学系统 。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研究生第一实验室、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全天对本科生、研究生开放。

国际交流

近年来,计算机学院院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多位国外学者应邀来访问、讲学,并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计算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係。2005年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正式启动招生;近年来向国外输送了一批留学生;派出多名教师出国研修、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在国外着名大公司从事软体开发的人数逐年增加。 计算机学院的全体教职工正在积极进取,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为建设一流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工作。
国际合作伙伴:美国南方州立大学国际合作伙伴:美国南方州立大学
东北师範大学教学实验室详细清单
单位
实验室名称
房间号码
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负责人
计算机学院
1.计算机原理
计算机楼 439
120
李润敏
2.计算机教学中心
1380
马志强
3.网路实验室
计算机楼 331
120
胡欣
计算机学院实验室设备情况
计算机学院目前共有八个实验室,本部两个全校共同课教学实验室,净月校区新建了六个实验室,包括两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两个研究生实验室,一个网路实验室,一个计算机原理实验室。
各实验室配置如下:
逸夫教学楼第一机房(本部):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逸夫教学楼第二机房(本部):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本科教学第一实验室(净月):140 台,方正 P4 2.8G / 512M / 80G /DVD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净月):60 台, 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一实验室(净月):50 台, 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净月):50 台, 同方,三宝 P4 2.4G / 256M / 60G
网路实验室(净月):60 台, 同方, P4 2.8G / 512M / 80G /DVD ,完备的网路实验设备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净月):50 台微机原理实验箱,30 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
其中四个教学实验室配备了 NEWCLASS 多媒体教学系统 。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研究生第一实验室、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全天对本科生、研究生开放。

历史沿革

东北师範大学地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宽阔笔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学府林立,人才荟萃,净月校区位于长春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师範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着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範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从延安、华北、山东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延安大学, 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这样以周扬为队长、张如心为副队长的延安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告别延安,开赴东北。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着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至此,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 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地,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着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 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青年学生们在艰苦历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意志,显示了一代英才的风貌。他们是先驱,是榜样,在学校创建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46年8月, 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併,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瀋阳东北大学、长白师範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併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範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範院校。1952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 带领全校干部 、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 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 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範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範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範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範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範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东北师範大学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政法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体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9个院系,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生命科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成为一所以培养优秀中学师资为优长的高等学府。
东北师範大学传承、 弘扬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积澱的光荣的革命传统, 践行的教育理念是“ 尊重的教育 ”。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5万名优秀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师範大学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蜚声海内外,成为有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追求和嚮往的地方。
东北师範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範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範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範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係,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 东北师範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 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实现了东北师大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为东北师範大学题词: “办好师範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党和人民对东北师範大学的拳拳重託和殷殷厚望。 跻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範大学行列, 以研究型、 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 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师大人, 为创造东北师範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吉林省委书记王珉,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的陪同下来到东北师範大学,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起师範教育问题,并首次就免费师範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範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範大学师範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範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範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範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翎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
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民众演剧。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製的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
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

专业设定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套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套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係,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东北地区人地关係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套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套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套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教学改革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画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发展特色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画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套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