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南极冰川学

南极冰川学

南极冰川学

本书是作者们多年从事南极冰川学研究的结晶,全书较全面、综合地介绍了国际南极冰川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包括:南极冰川学研究的意义以及过去和现状,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徵,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南极雪变成冻的过程,南极冰盖的热学特徵,南极冰盖的雪冰化学与环境,冰芯气候环境研究等。本书重点集中于冰川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记录研究,并将中国冰川工作者具有独到见解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穿插其中。本书可供冰川、大气化学、水文、海洋、气象、冻土、地理、地球化学工作者和高等院校有关教师及研究生参考。

基本介绍

  • 书名:南极冰川学
  • 作者:秦大河,任贾文
  • ISBN:703009092
  • 定价:42.00元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02-01
  • 开本:16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极冰川学及其意义
第二节 南极冰盖考察历史简述
第三节 南极冰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四节 中国南极冰川学工作者的使命
第二章 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徵
第一节 南极冰盖发育历史
第二节 南极冰盖形态特徵
第三节 冰盖表面能量平衡
第四节 大气环流和降水
第三章 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概况
第三节 东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
第四节 西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
第五节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状态和变化趋
第六节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
第四章 雪转变成冻的过程
第一节 雪层剖面
第二节 成冰机制与成冰带
第三节 雪的密度变化特徵
第四节 晶体尺寸及生长速率
第五节 晶体组构
第六节 气泡
第五章 南极冰盖的热学特徵
第一节 雪和冻的热学性质
第二节 热量迁移方程
第三节 近表层温度分布
第四节 稳定状态温度剖面
第五节 实测温度剖面
第六节 模式的套用
第七节 冰架的温度剖面
第八节 冰盖底部的热状况
第六章 雪冰化学与环境
第一节 气溶胶的来源和沉积过程
第二节 主要阴、阳离子
第三节 含硫化合物S-和MSA
第四节 雪冰中NO3和NH4
第五节 人类活动污染在雪冰中的记录
第七章 南极冰芯气候环境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冰芯断代
第三节 浅冰芯记录
第四节 深冰芯记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南极地名汉英对照

主要作者简介

秦大河,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地理学家,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8年9月连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
2008年6月获得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他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的“变质”过程,从定量分析入手,总结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他对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与气候环境记录之间关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规律与温度的关係、水汽和多种杂质来源与输送路径的研究结果,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南极冰雪表层最广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他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我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他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环境变迁和冰芯综合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区近/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徵。
秦大河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活动,是国际IPCC主席团成员。他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我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他积极倡导学科交叉渗透,推动部门合作,实行科学数据共享。他重视新技术新手段的引进和採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国际科学计画中(如ITASE计画)做出了具有国家显示度的贡献。他组织科学团队,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
秦大河曾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学常设工作组副主席、主席,国际雪冰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冰川学会(IGS)理事。现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中国常任代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画气候与冰冻圈计画(CliC)科学指导组成员,国际极地年2007-2008联合委员会委员,WMO国际极地年2007-2008跨委员会工作组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画中国全国委员常务副主席,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编等职务。
迄今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56篇),着作12部。研究成果被国际冰川学界着名教科书《冰川物理学》和Nature等SCI刊物引用207次(他引102次),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