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在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行业协会商会直接登记改革全面铺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形势下,《中国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的发布,对于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决策,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更好发展,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 页数:729页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1日
- 装帧:平装
图书信息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9710241, 7509710243
条形码: 9787509710241
尺寸: 23.6 x 16.4 x 3.2 cm
重量: 980 g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2009版)》内容简介:人生“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社会和国家又何尝不如此。新中国30岁之际,走上改革开放的“而立”之道,中国经济由此走上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快车道。60岁“耳顺”之际,能够“闻其言而知微旨”,“所闻不逆于耳”,不堵言、也不轻信言。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当有了“耳顺”,再迈向“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必然的了。
探索“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始末。“改朝换代”奠基中国道路,“中苏关係”反思中国道路,“60年改革”探索中国道路,“学习借鉴”补充中国道路,“渐进式改革”成就中国道路,“逼迫机制”逼出中国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中国道路,“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模式”是实现“道路”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成了“中国模式”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国模式成就了古老中华大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从模仿到摒弃“苏联模式”开始起步,在基础物资管制和调配、巨观调控、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道路、财政现代化道路、金融制度变迁、开放式发展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企业发展道路、法治建设道路、思想政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在通往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中国政府有选择地採纳有利于经济成长的经济政策,创造了包括经济改革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等内容的具有鲜明特徵的“中国模式”。当今,中国民众已经认可“中国模式”的核心——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和谐、稳定。中国人运用智慧创造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东莞模式、成都模式、太仓模式、大寨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卫生医疗模式等丰富多彩的“模式中国”,正在试探性地推进民主改革模式。
目录
绪论 中国模式世界瞩目
主报告
第一章 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国模式
第一节 为什幺要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生成过程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与实践框架
第四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第五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
专题报告
第二章 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係
第三节 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历史教训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中国巨观经济与调控
第一节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第二节 动荡发展时期(1958~1976年)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1977~1990年)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1年至今)
第五节 十六大以来的巨观调控
第六节 巨观调控综述
第五章 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道路
第一节 “计画经济”时代的中国农村
第二节 经济成长奥秘:“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
第三节 3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两个模式
第四节 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第六章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七章 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财政现代化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展望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业制度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轨迹和特徵
第二节 法律金融理论:金融发展模式研究新角度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第九章 中国开放式发展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模式
第四节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挑战、新路径
第十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第三节 “九五”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第十二章 中国企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 变迁:在单一与多元之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机与希望
第三节 “阳光大道”与“独木桥”
第四节 改革开放重启多元大幕
第五节 中国企业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第十三章 中国法治建设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 分配製度变革与分配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第二节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转变
第三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
第四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政策含义
第五节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第六节 调整分配关係的新视角
第十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60年
第一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演进阶段与若干倾向
第二节 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十大创新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五大态势
第十六章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主题、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成长:中性政府的视角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平等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性政府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成长
第三节 中性政府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关係
第四节 总结
案例与调查
第十八章 关于“中国模式”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的市场化
第三节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四节 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检验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九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描述
第三节 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第二十章 大寨模式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节 大寨模式的过去:集体经济下的“精神模式”
第二节 大寨模式的现在:“集体经济+名人+名地”
第三节 大寨模式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 东莞模式:成功与启示
第一节 东莞模式形成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 东莞模式的内涵
第三节 东莞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东莞模式的成功
第五节 东莞模式的启示
附录:广东的“双转移”与东莞的再转型
第二十二章 从太仓看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太仓模式的“三大跨越”
第二节 太仓模式的统筹协调之路
第三节 太仓模式的“五个转变”
第四节 太仓模式的未来
第二十三章 成都模式: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城乡关係:统筹一体
第二节 空间关係:集中聚集
第三节 迁转关係:迁转俱进
第四节 产业与城建关係:产业带动
第五节 政府与市场关係:协调互补
第六节 成都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十四章 中国土地流转模式调查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土地“动”起来
第二节 中国土地流转的模式探索
第三节 通过制度创新走土地改革新路
第四节 流转主体日趋多元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第五节 四大问题制约流转进程多策并举加快土地流转
第二十五章 卫生医疗改革探索“中国模式”
第一节 1949~1978年卫生医疗的传统“中国模式”
第二节 1978~2006年卫生医疗探索新模式
第三节 2006~2009年卫生医疗的新“中国模式”
第二十六章 从浙江的民主看中国民主的未来
第一节 浙江的民主
第二节 他们能否成为俄罗斯式的寡头
第三节 浙江是浙江,中国是中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