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作者邹东涛,2009年10月0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
- 作者:邹东涛
- ISBN:750971024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01日
- 装帧:平装
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26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会上对外发布了《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蓝皮书认为,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
表示
过去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国力贫穷积弱的局面,为中国创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但过去的发展模式是“生存型”的发展模式,“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为儘快摆脱贫穷落后过分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生存型”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早期工业文明重增长轻发展的烙印,即发展中难以避免急功近利,单纯以物质财富为本,为增长而增长。
认为
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经济成长方式还是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都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全面地加剧转型压力,中国未来能否在产业升级、财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实现实质性变迁,能否让经济发展更加惠及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分享更多繁荣,对后30年的中国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 “从国内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对外开放也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
指出
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对外开放也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日渐突出,经济结构不甚合理、经济成长方式粗放、社会事业不够发达、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凸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对开放型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现代化水平同已开发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亟待继续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GDP增长消耗的资源量巨大,资源环境问题在现阶段已经凸现。在中国能源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外部资源供应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从环境压力上看,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对外开放要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稳定的供给体系。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国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亟待藉助对外开放调整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国际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约为7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0%,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开发中国家还低了1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开放程度偏低。当前世界跨国投资的2/3以上是流向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占全国吸收外资的比重不足28%。我国服务贸易仅占出口总额的10%,远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 同时,中国製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中国追赶已开发国家的任务从传统工业化扩展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应该在继续保持中低端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从製造向研发扩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