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西安镇(辽宁省盘锦市西安镇)

西安镇(辽宁省盘锦市西安镇)

西安镇(辽宁省盘锦市西安镇)

西安镇隶属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位于盘锦市东南部,辽河平原下游,大辽河西岸,取大辽河西岸保太平安康之意,取名“西安”。是一个以水稻、渔业养殖以及河蟹养殖为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

1954年称西安乡,1995年撤乡成立西安镇,是盘锦市和大洼区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大洼区东南部重要的文化重镇。2019年1月9日,凭藉高跷秧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西安镇
  • 外文名称:Xi'an Town
  • 别名:盘锦“鱼米之乡”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
  • 下辖地区:高坎村、上口子村、王家塘村等12个村
  • 政府驻地:高坎村
  • 电话区号:0427
  • 邮政区码:124206
  • 地理位置:盘锦市东南部
  • 面积:85.59平方公里
  • 人口:25829人(2017年)
  • 气候条件: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辽河生态养殖场、上口子村金色农家拍摄基地等
  • 火车站:盘锦站
  • 车牌代码:辽L
  • GDP:10亿元(2014年)

名称由来

西安农场(镇)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东南,大辽河西岸,驻地高坎屯,距区城17公里。在1937年12月1日以前属海城县第五乡第六区辖界。
西安镇
海城县第六区的範围很大,包括现在的大洼县西安镇、东风镇的全境,新开镇、唐家镇、平安镇的各一部分,还有盘山县古城子镇的大部分,总计93个自然屯,统称海五乡六区。位于大辽河西岸,离海城县城45至60多公里,是海城、盘山、营口三县的交界地区。人烟稀少,荒地较多,濒河又多为苇塘,交通闭塞。民国年间,土匪经常在这个地区活动。每当青纱帐起时,更为猖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为土匪的蔡宝山树起抗日大旗,号召一些土匪和奋起抗日的人们参加他的队伍,共同打日本鬼子。队伍很快就扩大到千余人,以驾掌寺(今属东风镇驾掌寺村)为根据地。
1931年的冬天,袭击田庄台镇和牛庄城的日本军,破坏沟营铁路,拦劫火车,使日寇惶惶不可终日,迫使日寇只得盘据海城、盘山县城里,不敢出城下乡,无力统治这一地区。于是这个地区被海城日寇称为“匪区”。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到1933年夏,海城县才开始在驾掌寺设立警察分局(后来改称警察署),派来分局长以下二三十人,并成立村公所,事变前的6个村仍旧。警察分局和村公所的人员都是中国人,与抗日的队伍互有联繫,互通信息。抗日的队伍,仍不时袭击日本人。到1935年,随着日寇统治加强,强化地方治安,派出大批伪军为对抗日队伍疯狂围剿,残酷杀害,大批抗日队伍西进热河,到1935年才稍微安静。
1936年初,海城县将第六区的村公所进行合併。撤销上口子村,南半部併入高坎湾村,北半部与高坎村合併,改称洼边子村。西北古城子村不变,驾掌寺与大八家子村合併成新的村屯,海城县署向各界征名,不知哪位有识之士给命了个“西安村”的名称。它的含意是“海城县辽河西部强化治理,盗匪绝迹,达到字靖了,政府可以正常行使权力了”。经过海城县当局研究决定,“西安村”这个名称当选。于是“西安村”载入海城县(今海城市)地方建制。这在海城县(今海城市)档案馆是有卷可查的。

建制沿革

西安镇自1914年海城县自治停办乡村遂无统系,势若散沙,迨十一年(1923年)施行区村制,化散为整,本境属海城县第六区,1935年合併村公所时任海城县县长陈荫翘把海城六区划为3个村,即高坎村、高坎湾村。另一个命名为西安村(地址在今东风镇前西安屯),取大辽河西岸永远安定之意。1958年撤区并乡,把高坎、高坎湾、西安、上口子并为一个乡,命名为西安乡,乡政府驻地迁址高坎村,此后政区虽经多次变革,名称终未改变,沿用至今。

上古时代

传说上古时代,神州大地分九州,该境属幽州。

秦属辽东郡。

东汉置辽东属国,别领昌黎、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县六城,房县就在该境。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属魏之平州。

两晋时期

晋属平州玄菟郡。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为营州望平县。

隋朝属高句骊。

唐朝属营州,后建渤海国,属显德府。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后期及宋地属契丹。

辽时北部属显州奉先军,南部归海州南海军。

金属北京路广宁府。

元分属广宁路和辽阳路。

明南部属海州卫,北部属广宁卫。

清顺治十年(1653年)属海城正西第一乡管辖,光绪末叶(1908年)属海城正西第三乡管辖,宣统二年(1910年)属海城正西第五乡管辖

民国时期

1915年至1923年属海城正西第六区管辖,1923年至1937年12月1日属海城县第五乡第六区管辖。
西安镇(辽宁省盘锦市西安镇)
1937年9月18日抗战爆发,19日夜沦陷,属伪满洲国奉天省海城县第五乡第六区管辖。
1937年12月,伪满洲国政府进行省区域调整,以大辽河为界划分奉天省与锦州省,海城县第六区驾掌寺警察署辖界划归锦州省盘山县。仍沿用“西安村”这个村名。
1939年,盘山县撤销驾掌寺警察署,进行村公所合併,西安村又吸收了洼边子村、高坎湾村,成为盘山县东南部的一个最大的行政村。
1941年,西安村公所迁到驾掌寺,在原驾掌寺新民国小校的遗址上办公。

新中国时期

1948年解放后,盘山县人民政府在西安村的範围内建立盘山县西安区政府。区政府设在距离驾掌寺一公里的栾家堡子(今东风镇栾家村)。
1951年2月,西安区改称第八区。
1954年,又恢复西安区,区辖範围向南扩展到新屯(今平安镇新屯村)、白家(今田庄台镇白家村)、高家屯(今田庄台镇高家村),行政区划易名,改区为乡时,驾掌寺一带称西安乡。
1958年11月,西安乡划入盘锦农垦局,在人民公社化中称为“西安人民公社”,盘锦农垦局改称红旗人民公社时,西安人民公社改称西安管理区,建立西安乡属盘山县大洼地区办事处,辖10个管理区,84个自然村。同年3月改西安乡为西安公社,属盘锦人民公社,辖未变。
1959年4月,恢复盘锦农垦局,组建西安农场,场部设在高坎(即今西安镇高坎村),辖今西安镇、东风镇、平安乡。
1962年初,盘锦农垦局把西安农场划分为三个国营农场;南部恢复平安农场,场部驻平安屯;北部新设东风农场,场部驻驾掌寺;中部仍称西安农场,场部驻高坎屯。从此人们就约定俗成地称高坎为“西安”了。
197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西安乡,属辽宁省营口市。
1982年属营口市大洼县,辖14个管理区,26个自然村。
1984年,成立盘锦市,大洼县又归盘锦市辖。同年恢复西安乡。
1995年,改乡设镇。总人口为25251人。下辖高坎、王家塘、上口子、洼边子、小洼、韩家、七家子、八家子、西安堡、桃园、刘家、桑树林子、高坎湾、小亮沟、三家子。15个村。
2002年,合併为12个村(分场),下辖高坎、王家塘、上口子、洼边子、小洼、韩家、八家子、桃园、刘家、桑树林子、高坎湾、小亮沟至今未变。
2016年,国务院(国函〔2016〕53号)同意撤销大洼县,设立大洼区,西安镇属大洼区,辖未变。
“西安”这个名字,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历经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它的原义,早已不复存在,只能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录。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西安镇位于盘锦市大洼区东南部,大辽河西岸,是大洼区所辖的一个乡镇。其东部与鞍山市以大辽河作为天然分界线、南部与营口市以大辽河作为天然分界线,西部与大洼区唐家镇、平安镇交界、北部与大洼区东风镇交界。
西安镇行政区划图西安镇行政区划图

地形地貌

西安镇位于辽河平原下游,地形很单一,以平原为主,多滩涂湿地。地势低洼平坦,平均海拔2.7米,由东北向西南以二万分之一的坡度,倾斜于渤海辽东湾。全镇境内系沉积性退海平原,无山多水。
西安镇地处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南端、辽河断陷南部。在漫长地质演变过程中,西安镇经历多次地壳升降,海陆交替变化。在距今6亿~9亿年的元古代,蓟县运动使西安镇下降为浅海,沉积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等地层。早古生代中期至晚古生代中期(距今3.2亿~5.0亿年间),西安镇全部上升为陆地,在1亿多年的漫长时期,地层处于风化剥蚀环境中,晚古生代末期(距今2.3亿~3.2亿年间),西安镇受华力西期构造运动影响,地面下降,是一片浅海或滨海水域。沉积物多为灰色、灰绿色、绿色页岩和砂岩及夹薄煤层等。在距今0.8亿~2.3亿年的中生代由于受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的影响,中生代初期(1.75亿~2.30亿年)上升为陆地,处于风化剥蚀环境。
中生代中期以后,西安镇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及湖沼相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在新生代距今0.8亿年以后,西安镇一直处于整体下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由于地壳下降,变为内陆、湖泊、沼泽,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繁衍。沉积了厚层的砂砾岩及生物碎屑岩。因此,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进入新生代第四纪以后,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下辽河平原的海陆轮廓的变化异常频繁,中更新世以前,辽东湾的海岸岸边距现今的陆地还很远。
中更新世以后,下辽河平原发生三次海浸,其中第三次海浸的盘山海浸,高潮时期较现在的辽东湾的範围大得多,最远达到今双台子区以北。12世纪时,海岸线位置在右卫、闾阳、沙岭、牛庄一线,盘山、营口还尚未成陆。17世纪时大辽河口距牛庄不远,而牛庄现在已远离海岸50多公里,后期由于平原不断下降、东西两侧低山丘陵相对不断上升剥蚀,陆相碎屑物质不断向海岸河口堆积,海岸线不断南移,沿海滩涂相继成陆。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25829人(2017年)。
西安镇总人口约3.2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8%,满族占总人口的0.09%,回族占总人口的0.01%,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01%。详情见下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就普查西安镇社会人口情况)
西安镇人口及性别详图西安镇人口及性别详图
西安镇人口性别占比图西安镇人口性别占比图
西安镇人口分布占比图西安镇人口分布占比图
总人口
32346
17982
14364
家庭户户数
9841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258
家庭户男
15887
家庭户女
15371
0-14岁(总)
8823
0-14岁男
4529
0-14岁女
4294
15-64岁(总)
21561
15-64岁男
9144
15-64岁女
8507
65岁及以上(总)
1872
65岁及以上男
1004
65岁及以上女
86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9101

气候

西安镇位于中国东北的南部中高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地区,形成温带季风气候,但南邻渤海中的辽东湾,受海洋影响下,形成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徵: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175天,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雨热同期。
春季,多西南风,气温回升快;
夏季,气温高,但无酷热;
秋季,多晴朗天气,气温明显下降,雨量骤减,北风渐多;
冬季,严寒季节,多西北风。

降水

西安镇年平均降水量为800毫米,极端年最高降水量出现在1973年,全年达到1400mm,极端年最低降水量出现在2015年,全年仅达到459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7月份最高平均可达到200mm左右,极端天气在1973年7月曾出现降水达383mm极值,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73年7月23日,曾达到216mm的极值;1月份最低平均可达到50mm左右,极端天气在1998年12月一整月曾出现滴雨(雪)未下的极值。详见下表。
西安镇年降水量表西安镇年降水量表

气温

西安镇年平均气温为9℃,一年当中7月最炎热,1月最寒冷;七月平均气温24.6℃,一月平均气温-11.3℃,历史最高气温36.3℃,出现在2015年7月4日,历史最低气温-33.3℃,出现在1969年1月16日。详见下表。
西安镇年气温变化表西安镇年气温变化表

西安镇濒临渤海,春季回暖,副热带高气压带迅速北抬,气压线密集,盛行西南大风,平均4~6级;夏季炎热,副热带高气压带达到最北端,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但风力较小几乎无风,秋季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迅速南下撤回,北方大部受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带控制,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平均4~6级。

颱风

同时西安镇夏季偶尔受颱风影响,风力加大,比如1997年的第11号颱风温妮,2005年第5号颱风海棠,2011年第9号颱风梅花,2012年第10号颱风达维,2012年第15号颱风布拉万等影响。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西安镇下辖高坎、王家塘、上口子、洼边子、小洼、韩家、八家子、桃园、刘家、桑树林子、高坎湾、小亮沟12个自然村行政单位。

经济概况

西安镇经济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相辅相成的概况。2001年,在农业生产上,瞄準国际农产品发展最新趋势,在国家环保部分的监控下,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範标準,实施了5000亩水稻及生猪的有机生产方式,2001年12月,5000亩水稻,2300头生猪通过了国家环保局南京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企业的生态养殖场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有机猪认证的单位。2002年我们在上一年有机水稻(转换期)有机猪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及品种。对35000亩水稻,10000亩玉米,7800亩大豆,2万头猪实施有机生产方式,并在2002年12月通过OFDC的认证。2006年,被辽宁省农垦局认证为“有机食品示範基地”,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

第一产业

投放鱼苗投放鱼苗
一、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依託,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生态农业
① 提高种植业的规模化水平。坚持以政策扶持、良种良法推广和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切入点,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全镇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4589.65公顷,已实现100%,其中有机水稻3.5万亩,总产量45093吨;蔬菜产业完成36栋旧棚改造,棚菜面积5100亩;造林作业面积750亩。
② 提高养殖业的集约化水平。我镇坚持市镇导向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机猪、有机米、鸭业、淡水渔业等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形成了以鸭、猪、鱼、蟹、泥鳅鱼、皮毛动物为代表的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全镇建立养猪、养狐、养鸡小区6个,兰建臣养鸡镇、上口子村肉食鸡养殖小区和桑林子村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小区的建设也不断加强,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地保证。实现生猪饲养13万头,其中有机猪3万头;家禽饲养量130万只;淡水鱼养殖面积12100亩,养殖户675户,产量15100吨;河蟹养殖面积3.2万亩;皮毛动物4.2万只。
③ 提高农产品安全化水平。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粮食优质品率达到100%,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防疫、灭病、消毒等手段,大力推广无公害化养殖、绿色养殖生产模式。建立种养植(殖)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本地产品的美誉度。
二、以辽河三角洲绿色食品工业园为依託,大力发展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出口加工业
辽河三角洲绿色食品工业园坐落在被省政府批准的盘锦西安现代园区之内,它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加工区,主要依託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殊荣的西安生态养殖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盘海营高速公路及“库二线”公路两侧。高速公里南侧为园区的起步区,占地500亩,省土地部门已批准为建设用地。
到目前为止,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00万元,基本实现了“三纵三横”、“七通一平”。在今后3年里还要陆续基础设施投资100万元,用于园区两纵两横路的基础建设工程。探索和开发了绿色食品及生物工程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逐步已经成为大洼县绿色食品研究开发及生产加工基地、绿色食品集散地、农副产品批发中心。
截至2006年,全镇共引进大小企业17家,已有5家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额达142600万元,实现26040万元。分别是辽宁振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中日合资辽宁盘宝食品有限公司、辽宁天一化工农药有限公司、盘锦达洋贸易有限公司、盘锦海燕食品有限公司。
西安镇稻田河蟹西安镇稻田河蟹

第二产业

西安镇以石化、化工作为第二产业,生产农药、化肥等销往市内各地。

第三产业

以小城镇建设和劳务输出为依託,大力繁荣第三产业。
全镇个体摊点、联户创办的“家庭五小”及餐饮娱乐网点500余家,大小客货运输车辆600余台。通讯、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参与的旅游业发兴未艾,整合了一批优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了以兰丰绿水湾、小林岛、大辽河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业。西安镇自2006年以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託境内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为西安镇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回报。
西安镇稻田西安镇稻田

交通

西安镇交通十分便利,库二线305国道从镇中心穿过,贯穿西安镇南北,盘海营高速东西横穿西安镇,并在镇中心设立西安镇收费站出入口(西安镇站),境内交通干道发达,距区城大洼25公里,驱车25分钟即可到达县城,距盘锦市37.5公里,驱车40分钟即可到达市内,此外西安镇位于盘锦市东南部中心区域带,交通紧紧联繫鞍山市、营口市,可谓是盘锦市东南地区交通心脏。
西安镇(辽宁省盘锦市西安镇)

社会事业

教育

西安镇境内的西安镇学校,盘锦市大洼区西安学校坐落于大洼区西安镇中心,与全球生态500佳之称的西安生态养殖场毗邻,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校二址。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8年合併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83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5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7000平方米。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总数1513名,教职工152人,有50余名教师先后荣获市、县模範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先进,中学部建成了塑胶操场和少年宫,中国小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国小15个班级新增了电子黑板,各种专用教室齐全。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廉政、务实、高效”,富于开拓进取和吃苦精神,培养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
学校一直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宗旨,围绕质量抓管理,围绕目标抓质量,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坚持“和谐、务实、爱生、向上”的校风和“民主、严谨、敬业、善导”的教风,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校容校貌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走廊文化别具风格,已经成为大洼县环境建设的示範校。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锻鍊身体的良好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每天抓好早操、大课间,体育课和业余体育训练,田径队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曾连续十三年代表大洼县中国小参加盘锦市每年一度学生运动会,并多次在市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学校在几十年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现已成为大洼县有自己特色的名校之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辽宁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委“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盘锦市先进学校、市德育示範校、市环境友好型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学校,大洼县模範学校、县素质教育示範学校、县先进学校、县控辍保学先进学校、县安全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优美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干群关係,积极探索、乐于奉献的教师团队,西安学校学校一定会在大洼的教育史上书写壮丽的篇章!

文化

西安镇文化资源丰厚,截至2015年,全镇有中心文化站一处;民间文化活动团体8个(上口子高跷队、上口子快乐农家院老年文艺宣传队、洼边子小剧团、高坎湾高跷队、高坎秧歌队、高坎交际舞队、夕阳红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文化宣传阵地2个(广播站、《鱼乡小报》);大型文化娱乐广场2个(镇内休闲娱乐广场、洼边子娱乐广场);文艺创作基地2个(县摄影家协会西安创作基地、县电视台缤纷娱乐场创作基地);民间文学活动团体一个(绿岛诗社)。2006年,素有“辽南一枝花”美誉的上口子村的“上口子高跷秧歌”又申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一是实现文化设施健全化;二是实现文化队伍专业化;三是实现文化活动经常化;四是实现文化事业产业化。其中最具着名的“上口子”高跷是西安镇乃至辽南的一枝花,1992年9月28日,中国天津友好城市艺术节即“南开怀”民间艺术邀请赛正式开幕。上口子高跷队以“辽南高跷队”的名义代表辽宁省参加。技压群芳,一鸣惊人,荣茯最佳表演奖和2000元奖金。同时有4人荣获最佳组织奖,有2人荣获最佳编导奖。10月1日晚上,在号称亚洲第一塔的天津电视塔下举办的“天塔之夜焰火晚会”上,继罗马尼亚艺术团表演之后,上口子高跷队第三个登台献艺。精湛的高跷艺术倾斛了在场的中外观众。12月,上口子高跷队又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参加全国“群星杯”赛,荣获铜牌奖。2013年8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枝压群芳。
传统的高跷艺术,终于从民间的“下里巴人”登上“阳春白雪”的大雅之堂,不仅声震神州大地,而且冲进图际文化交流的百花园,成为一朵艺术奇葩,实乃源远流长。
此外,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色农家》在上口子村开机,上口子村从此一炮打响成为了全国闻名村,也成为了盘锦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卫生

西安镇镇中心设有西安镇中心医院,能够独立自主为患者治疗并採取手术,医院医疗设施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为西安镇人民看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西安镇下辖的12个自然村也开通了村村卫生院,完善的医疗配套体系建设为西安镇百姓医疗保障更佳保驾护航。

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西安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西安镇社会经济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以及有效落实上位规划,正确指导城镇建设有序、持续、科学发展,特编制西安镇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审批程式要求,现将《西安镇总体规划》方案成果予以公示。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整合城镇功能,完善空间结构,提升城镇品质,增强整体实力,重点是增强城镇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城镇发展道路由依赖土地外延扩张转向强化内聚集约、由关注中心镇区转向城乡统筹、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并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宜居福地、文明和谐境地”的“四大品牌”,建设一个具有强烈特色与魅力的特色城镇。在人口规模方面,综合考虑外地来此打工的人口、旅游人口及测算中不确定因素影响,本次规划确定2015年城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规划人口1.1万人。远期2030年总人口9.5万人,其中,中心镇区规划人口8.5万人。城镇化水平2015年40%,2030年89%。用地规模规划2015年城镇建设总用地2.9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10.14平方公里,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对西安镇的城镇性质定位为:国内知名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辽西南休闲旅游度假地、盘锦滨河生态型宜居城镇。
西安镇未来区域规划图西安镇未来区域规划图

总体布局原则

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节约利用土地,突出城镇风貌;
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空间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兼顾经济、合理、宜居;
四、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疏散与紧密相结合。 总体布局结构规划基本思路:北连南集、适度扩大、综合发展、旅游强化。
“北连” 指向北方进入空间连线发展阶段,通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的建设与振兴生态农场的扩大,实现镇区空间框架的连线;
“南集”指镇区南部的集约发展;“适度扩大”指城镇规模合理增长;
“综合发展”指西安镇在经济、产业、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旅游强化指功能布局、城镇结构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对旅游职能的落实,充分体现城镇性质以及城镇发展思路。
规划结构:呈 “两心、两带、两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两心:即镇区中部的公共服务核心和新规划的商贸中心。
两带:即库二线和旅游路所形成的建筑景观带。
两片区:即北部工业物流区、南部居住服务核心区。
城镇风貌总体构想:建立一个“两层次、一交融”的整体构架。
两个层次指外部层次和内部层次。
外部层次:是以周边的自然水面、生态农田等组成的城镇绿色风貌大背景。
内部层次由城镇绿地系统和城镇景观风貌构成。外部层次的构建主要是维护自然景观,协调城镇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係,引导内外之间的和谐交融。重点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结合城镇的地形、地貌以及城镇用地布局的特徵,强调镇区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联繫,将外围优美的碧水青田等自然景观引入镇区。
外部层次环境不得随意开发或毁伐树木要保护水体,维护良好的原生态面貌。两大层次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景观环境一体,水田相承、相互交融、随处连通,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风貌格局。 西安镇总体规划的特色是城镇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城镇建设的经济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设中强调求精不求大、求强不求形,以建设“精品城镇”为基本目标。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形成两类: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集中安排在镇区东北侧,仍保留原有庭院的布局方式。
二类居住用地集中安排在镇区西侧和南侧,形成居住小区,建筑以6层住宅为主,区内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
在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方面:重新选址建设镇政府,位于镇区的南侧库二线的东侧,并与其它行政办公单位一同布置,形成行政管理中心,集体办公,提高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形象;建文化活动中心,集中安排图书、青少年活动、老年活动等设施,形成多功能文化中心,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改善镇区整体文化氛围;保留西安镇中、国小、中心幼稚园,提高内部环境质量,完善教学设备;设定一处科研设计用地,满足未来镇区发展的需要;保留中心医院,并适当扩大规模,同时增加医疗设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主;保留镇区的敬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完善其服务设施。沿库二线和上二线两侧集中建设商业网点、农贸市场、宾馆等接待服务设施,建筑以多层为主,形成现代服务区。在工业用地布局规划方面:採用组团式相对集中布局,以利于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利于专业化生产与相互协作,形成规模效应。将工业园区与现状工业企业相结合,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工业用地安排在镇区北部,形成集中的工业园区。在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方面:保留镇区现有粮库,沿高速公路布置仓储用地,利用毗邻西安高速口的便利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业。

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一、公园绿地:在镇区南侧,结合水渠,适当布置园林小品和休闲设施,形成综合性公园。同时为了提高镇区的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在镇区布置多处公园绿地。
二、防护绿地:在高速公路的两侧设定不小于50米宽的防护绿带,在主干路两侧设定10米宽以上的防护绿带;在干路两侧设定8米宽以上的防护绿带。防护绿带以种植行道树和花灌木为主,既可防尘、隔音、蔽日,又可美化环境。
三、广场用地:在镇政府的南侧设定休闲活动广场,同时保留现状的文化活动广场。休闲活动广场以硬铺装和绿化为主,配以主题雕塑、喷泉、花坛、座椅等,形成居民聚会、日常使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在水系布局规划方面:在原有水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整,保留西老湾总乾渠及镇区北部和东部的乾渠,同时对镇区南部的池塘及水渠进行改道或拓宽,打造具有滨水特色的水网景观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布局

沿用现状的给水水源,远期採用大伙房水库供水。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保留原有的污水处理站,级别为二级处理,设计规模10100立方米/日。镇区内部的架空电力线路改造为埋地暗敷设。镇区形成东西两个供热区,每个供热区域规划一座集中锅炉房。热水管网一律採用直埋敷设。

远期规划

结合西气东输,形成天然气管道燃气供应系统。在镇区南部、小亮沟村的北部建垃圾中转站, 在垃圾中转站附近建粪便处理站,其周围设定10米宽以上防护绿带。镇区段乾渠防洪标準为20年一遇。镇区採用低压消防供水系统,与镇区给水共享同一管道,靠近河流及水塘处可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用水;大辽河两侧结合道路适当设定消防平台,以备发生意外灾害时用于消防取水。新建建筑和构筑物均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

所获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