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四小龙
江苏四小龙指崑山、张家港、江阴、常熟四市。改革开放之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藉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其中,领头羊崑山是台商投资集中区,曾以“笔记本电脑之城”闻名,高峰时期全球新上市的笔记本电脑每三台就有一台产自崑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江苏四小龙
- 下辖地区:崑山、张家港、江阴、常熟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24日电 盘点2002年,江苏省有四个县级市的财政收入同时首次超过了40亿元大关,被干部、民众称为江苏省的“四小龙”。一些专家指出,江苏“四小龙”文化相同,地缘相近,可一旦突破“苏南模式”的束缚,却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他们的实践证明,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上决不能搞“克隆” ,照抄别人的成功经验。
“江阴现象”
背景连结:江阴市去年财政总收入45.09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24.7%,被称为江苏省的“第一财神县”。他们不仅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三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且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崛起了一批处于全国同行业老大地位的“龙头”:这里拥有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全国县市中名列第一;这里有8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至于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就更多,被称为“江阴现象”。
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点评:江阴走的是一条通过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上市融资,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子。当乡镇企业还处于“火红的年代”的时候,江阴市的领导就清醒地认识到短缺经济那种“不怕卖不出,就怕产不出”的“好日子”不会长久。于是,狠抓了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又较早地察觉到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的发展要以产品经营为基础,实施资本运作,再以资本运作获得的利润投入产品经营,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他们由于 “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企业上市一个,成一个,上準一个,带动一批。目前,这个市已有10多家上市公司,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
张家港“赶超经济”
背景连结:张家港的前身是沙洲县,1962年才由常熟、江阴的部分“下脚料”组合而成。由于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被称为“苏南的苏北”。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态势,不肯服输的张家港人有了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他们认为,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强省,而张家港地处苏南又是江苏的发达地区,既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快发展,而应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从那时起,他们就不断寻找竞争对手,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1992年初,张家港瞄準周边的先进县(市),提出了“工业、外贸、城市建设争先进,各项工作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张家港这种“公开叫板、明枪交战”的锐气,犹如一粒石子进一步激活了当时苏南经济的一池春水。1995年,张家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学习榜样后,他们又选择了更高的目标定位,在更大的範围内寻找竞争对手,向国内先进县(市)和国际水平看齐。
张家港市委书记周伟强点评:一个地方的经济能否迅速搞上去,首先看干部有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正因为张家港的干部、民众有了“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锐气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后来居上,创造了“赶超经济”的奇蹟。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3.08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34.3%,总量居全省县级第二。
“崑山之路”
背景连结:与江阴不同,崑山市走的是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
在苏南第一轮大发展中,当许多地方靠乡镇企业起家,实现经济腾飞之时,紧靠上海的崑山并没有“显山露水”,被抛在了当时苏南“五只虎”之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崑山之路”,接连创下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幅有偿出让土地;全国惟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
崑山市委书记张雷点评: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崑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从1980年至2001年的21年间,全市GDP增长了76倍,年均增幅高达22.92%,财政收入增长了77倍,年均增幅22.98%。更可喜的是,崑山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后劲越来越足。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52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猛增51.7%,增幅居全省第一,对此有人称之为“井喷行情”。目前,崑山每天有“三个一”,即平均每天契约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出口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财政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
常熟“富民兴市”
当苏南一些县还热衷于“乡镇企业集体办”时,常熟却较早地走出了“苏南模式”的桎梏,多年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的宗旨,不事张扬、不作表面文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这里的百姓成为苏南最殷实的群体。目前,常熟市的私营企业累计数、注册资本金、固定资产投入等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与特色,是常熟市私营经济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常熟人历来就有经商的传统,198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优势,办起了招商城,打起了商贸兴市这张牌。经过几年的发展,招商城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壮大到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商品交易额连续7年超过100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已发展到149个。一个以常熟招商城为依託、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骨干的投资多元化、商品多样化、层次多极化、全方位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
常熟市委书记杨升华点评:私营经济是实现率先发展的突破口。常熟市私营个体经济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把发展个私经济、实施富民工程作为第三次历史发展机遇的重要突破口来抓。目前,全市工业投入的65%来自私营企业,税收的近30%来自私营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常熟活力最强、后劲最足、潜力最大的经济成长点,常熟也由此成为创新“苏南模式”的代表。
江苏“四小龙”成功的实践启示人们,县域经济的活力来自符合本地实际的思路,来自特色所产生的竞争力。但坚持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并不排斥吸取众家之长。江苏“四小龙”通过对比发现,论与国际接轨不如上海,论机制优势不如浙江,论体制优势不如广东。目前,他们正大胆改革,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