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阴城市精神
江阴的城市精神:
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阴城市精神
- 内容表述:人心齐,民性刚等
- 位置:江阴市
- 领域:精神文明
-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中小城市
- 电话区号:0510
内容表述
人心齐,民性刚;
敢攀登,创一流。
江阴文明广场

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些城市和地区逐步认识到城市精神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总结、归纳、提炼、培育城市精神之风日盛,并产生了一大批本着“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原则的成功之作。江苏精神是“敢闯敢创、守诚守信、敬贤敬业、博学博爱”;苏州城市精神是“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常州城市精神是“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青岛城市精神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长沙精神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上海立足于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提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南京则提出“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的城市精神用语,凝练而意蕴丰富。杭州城市精神的“精緻、和谐、大气、开放”,大连城市精神的“创造、创业、创世”,都突出了自身特色和所长。温州城市精神的“锐意创新、团结拼博”,正是温州人敢拼敢闯顽强性格的準确反映。这些城市精神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诸方面的核心要素,各具特点特色,各具神通神韵,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无锡城市精神的提出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炼企业文化精神风行各地,无锡曾讨论如何提炼“无锡精神”问题,结果未果。2000年,展开了无锡形象大讨论,城市精神仍然没有结果。经过2003年曆时一年的无锡 “城市精神”大讨论,终于产生了“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八字“城市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阴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好机遇,经济社会事业飞速发展,人的精神面貌随之振奋。九十年代初,轰轰隆隆的“六爱三评”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调动了100多万江阴人万众一心、勇创一流的积极性,经济文化的积澱终于迸发,“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就在这方历史的沃土中应运而生,从此成为江阴人民干大事业的响亮口号和引领旗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这四句话十二字正式作为江阴精神公之于众。那时对江阴精神作这样的提炼和概括,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江阴人民正在轰轰烈烈开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全市上下、干部民众表现出一股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感叹不已。二是适逢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传达贯彻,江阴有感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后来居上、快速发展,提出实施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战略,加快江阴乡镇工业规模化发展步伐。
江阴精神提出后,经历任领导的反覆宣传和提倡,并被各界人士多方求证和诠释,被写入档案、写入文章、写进歌词,得到了有效的强化,为江阴人民普遍认同,成为凝聚江阴人心的响亮口号,成为动员江阴人民建设家乡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推动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内涵诠释
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这四句话十二字作为江阴精神的文字表达,看似平淡,却是江阴全市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江阴人精神最好的写照。它好就好在:内容精到,江阴精神总结得实在、正确、到位;文字质朴,易记、易懂、易传,富有个性;涵盖古今,前两句:“人心齐、民性刚”,是从江阴渊远的历史、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中提炼出来的,后两句:“敢攀登,创一流”,是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总结出的,是对江阴人民传统精神的延续、发展,亦是对现实江阴人民奋斗历程的最好总结,更是呼唤江阴人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号角。
江阴南门

江阴精神的十二字表述,可以在江阴人日常的许多习惯用语中得到印证,比如“拚死吃河豚”,“要幺楼上楼,要幺楼下搬砖头”,其中最具特色的方言表述就是一个“缠”字。江阴人使用这个“缠”字在不同情况下有三种意思:一是乾、做的意思;二是争先的意思;三是绕、缠住不放的意思。这三层意思中,包含了“齐、刚、敢、先”的内容。具体说,江阴精神是以下四种精神的总和:首先是齐心协力的一股绳精神,即万众一心、团结战斗的精神;其次是宁折不弯的钢铁精神,即不怕困难,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再次是永不满足的攀登精神,即永不停步,不断向上的精神;最后是敢创一流的争先精神,即不甘落后,勇当排头兵的精神。正是凭籍以上四种精神,江阴这些年才不断前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蹟、一个又一个传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十二个字“江阴精神”和城市品牌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高度凝练和简明的形式,集中了江阴人文创造之精华,反映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气质、历史文化积澱和文化品格特徵,起到了引领城市方向、社会风气和激励人们不断奋发向上的作用。“人心齐、民性刚”这六个字準确、恰切地反映了江阴的文化传承和民风。江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江阴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促使江阴农桑业发达,还催生繁荣了工商业,成为历史上着名的军事重镇和对外通商的口岸。王安石诗讚江阴“黄田港口水连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烈。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濒江面湖,通江达海,扼交通要冲,素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美名。拥地理优势,海陆文化在此碰撞,南北文明在此交融。江阴人引以为豪的“南人北相”、“吴风燕骨”,即指江阴人兼蓄南北文化精华,养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刚柔并济性格。忠义之邦,名不虚传。有史考证的韩世忠、梁红玉抗金,辛弃疾戍守江阴,军民长江杀倭,81天抗清血战,全歼“无敌洋枪队”以及抗击日寇、炮击英舰等等,都证明了江阴人具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宁死不屈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江阴是我省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县之一;仅有56名中共代表在苏联银色别墅召开的中共“六大”会议上,江阴就有蒋云、朱松寿2名代表光荣出席。周水平是我党最早的农运领袖,奚佐尧是我党早期着名的军事领导人。以及茅学勤、钱振标等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壮举也充分证明江阴人具有追求解放、嚮往民主的百折不挠光荣传统。
江阴城市掠影

江阴人文荟萃,才俊辈出。江阴崇文重教风气源远流长,哺育出一批批人才。古有千古奇人徐霞客,清朝重臣杨名时,近现代有图书馆之父缪荃孙、东林党人李应升、文化名人“刘氏三杰”等。解放后更是群星灿烂。上世纪末,江阴曾作过不完全统计,分布在外的江阴籍正高级知识分子多达500多人,其中担任高等院校正副校长、党委书记的多达100多人。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江阴又涌现出了吴仁宝等一大批杰出的先进人物。江阴工商发达,开化、开放、开明的步伐先人一拍。因此民族工业起步较早,从华士的“花市”到周庄的“日出万匹、衣披天下”,从百年老厂利用纱厂到“无江不成纺”,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这些都为今天江阴的“工业立市、三产兴市”打下了基础。
“敢攀登,创一流”注重未来发展,寄託着江阴人对未来发展的目标、理想的追求,引领激励着江阴人与高的攀,与强的比,创造一流,追求卓越。“四千四万”精神成就了江阴成为乡镇工业发祥地之一,赢得了“无常江”的美誉,江阴精神则铸造了江阴辉煌,拥有50多个全国先进称号,产生了一大批工业产品的“全国单打冠军”,培育了一大批规模企业和企业家,写出了一章章“江阴板块”神话,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十二字的江阴精神表述语,意蕴丰富厚重,表达简洁明了。它既有对江阴传统优秀质素的萃取,又有面向未来的要求;既体现了地域、民风特色,也为江阴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既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又与新时期思想道德体系相合拍,对江阴构建新的城市品格,推动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将继续为江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