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王(古代王爵)
赵王,中国古代王号、王爵。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赵国共历6位赵王。“赵”于是逐渐成为今河北邯郸、一代的传统地名,后世多有分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历史上较着名的赵王如赵王迁、刘如意、司马伦、石勒等。另外,有同名人物。“赵王”在课文《甘罗十二为使臣》时出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赵王
- 外文名:The king of Zhao
- 性质:王爵
- 起源:晋国赵氏
- 首任:赵武灵王
- 相关景点:赵王陵、赵王城遗址
简介
赵王:中国古代王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氏逐渐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烈侯赵籍正式位列诸侯,建立赵国。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赵国灭亡。赵国共历赵王6位。
秦朝末年,起义军将领张耳、陈余于前208年立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后张耳又任赵王。几经波折,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徙其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此后共历11位赵王。东汉时复立,又历7位赵王。
“赵”于是逐渐成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传统地名,后来很多朝代都册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由于赵地原为晋国之地,故以“晋”作为山西一代的传统地名使用更为广泛,而册封时一般以封地取王号,故后来封赵王的较少。
在中国历史上,2013年已知的赵王一共有92位,其中赵氏8人,武氏1人,张氏2人,刘氏18人,吕氏1人,曹氏1人,司马氏1人,石氏3人,段氏1人,鲜于氏1人,慕容氏1人,拓跋(元)氏2人,宇文氏1人,杨氏2人,李氏7人,王氏4人,罗氏1人,高氏1人,耶律氏4人,萧氏3人,完颜氏4人,元汪古部12人,朱氏13人。
周朝
赵王世系表
次序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1 | 赵成子 | 赵衰 | ?─前622年 |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 |
2 | 赵宣子 | 赵盾 | 前621年─前601年 | 21 | |
3 | 赵庄子 | 赵朔 | 前600年—? |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 |
4 | 赵文子 | 赵武 | 前581年—前541年 | 41 |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
5 | 赵景子 | 赵成 | 前540年─前527年 | 14 | 又作赵景叔 |
6 | 赵简子 | 赵鞅 | 前526年—前476年 | 51 |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
7 | 赵襄子 | 赵毋恤 | 前475年—前425年 | 51 | |
8 | 赵桓子 | 赵嘉 | 前424年 | 1 | |
9 | 赵献子 | 赵浣 | 前423年—前409年 | 15 | 赵烈侯追謚其为赵献侯 |
10 | 赵烈侯 | 赵籍 | 前408年—前400年 | 9 |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
11 | 赵武侯 | ? | 前399年—前387年 | 13 |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
12 | 赵敬侯 | 赵章 | 前386年—前375年 | 12 | |
13 | 赵成侯 | 赵种 | 前374年—前350年 | 25 | |
14 | 赵肃侯 | 赵语 | 前349年—前326年 | 24 | |
15 | 赵武灵王 | 赵雍 | 前325年—前298年 | 28 |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
16 | 赵惠文王 | 赵何 | 前298年—前266年 | 33 | 即位当年改元 |
17 | 赵孝成王 | 赵丹 | 前265年—前245年 | 21 | |
18 | 赵悼襄王 | 赵偃 | 前244年—前236年 | 9 | |
19 | 赵幽缪王 | 赵迁 | 前235年—前228年 | 8 |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
20 | 代王嘉 | 赵嘉 | 前227年—前222年 | 6 |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
(秦治14年) | |||||
21 | 武臣 | 前209年8月—前208年 | 1 | 前209年,自立为赵王 | |
22 | 赵王歇 | 赵歇 | 前208年—前204年 | 4 | 前208年,张耳、陈余立其为赵王 |
赵武灵王
赵雍(约前340—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子。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前325年即位为赵侯,前323年正式称王。
战国后期赵国形势图

他在位时期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颁布命令,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以增强军事力量,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等国,国势大盛。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传国于王子何,即惠文王,自号为“主父”,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因此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前295年,在王室内讧中被围困饿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大平台村)宫。
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赵何(前310年─前266年),也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在位时间前298~前266年。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因公子章的母亲和右效司寇田不理髮生了苟且之事,被赵武灵王囚禁于冷宫中,将太子章给废了,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并在当年改元。但赵武灵王怕兄弟俩因权力而残杀,不久后便封了赵章为安阳君。安阳君在当时仅次于国王之下,握有赵国近乎一半的土地。
赵孝成王
赵丹(?-前245),嬴姓,赵氏,名丹。惠文王子。前265年—前245年在位。秦军来攻,拔三城,触龙说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于齐国,齐援赵。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而附赵,赵令廉颇发兵取上党,驻守长平。秦人施反间计,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前260年,秦人围赵括于长平,括被杀,四十余万降卒为秦坑杀。次年,秦军围邯郸,前258年,魏公子无忌与楚国春申君率兵救赵,秦解围。燕发兵攻赵,廉颇攻燕军,诛其相栗腹。
赵悼襄王
赵偃(?-前236年),嬴姓,赵氏,名偃,即赵悼襄王,是战国末期赵国君主,赵孝成王之子。前244年—前236年在位。赵国太子在秦国为质,应回国即位。但在大臣郭开的帮助下赵偃即位,廉颇愤而离去。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使李牧攻燕,取得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赵悼襄王六年,封秦王逃弟长安君于饶。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秦攻赵,悼襄王卒。
赵幽缪王
赵迁,称赵王迁,又称赵幽缪王,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赵悼襄王(赵偃)的儿子,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他在位前期任用大将李牧抵御秦军的入侵,但此后他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导致赵国再无良将,最终被秦国所灭,赵王迁本人也被俘虏。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
秦王将赵王迁流放房陵。赵王迁到房陵后,住在城北一个茅屋里,想起自己听信谗言,错杀李牧,导致国破家亡,被流放到深山老林之中,悔恨交加。赵王迁在房陵思念故乡,常到山顶北望,他把思乡之愁,化作山木之讴,闻者莫不陨涕,不久,赵王迁饿死在茅屋里。
代王
赵嘉,又称公子嘉,因其于赵王迁被俘后自立为代王,故又称代王嘉。因继赵嗣,又称赵王,是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之兄。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孝成王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赵迁的母亲是歌女,受悼襄王宠爱,遂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人发大兵攻赵,李牧、司马尚率兵御敌,秦不能克。赵王迁平素行为不正,听信谗言,重用郭开。秦施离间计使赵王诛良将李牧、免司马尚,以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他们的职务。赵葱兵败,颜聚逃跑,因此赵王迁投降。次年十月,邯郸併入秦。
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秦军报复。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倖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準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结局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赵嘉是赵国末代君王,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
秦末
武臣
武臣(?--前208年),陈人,本是陈王陈胜部将。大梁人张耳、陈余劝陈胜进攻赵地,陈胜任武臣为将军,张陈二人被任为左右校尉,率三千义军攻赵。武臣从白马津强渡黄河,连得赵地十余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武臣率义军趋至邯郸。这时陈胜在陈地称王,大将军。陈胜为了武臣去援救周文,承认了武臣称王。武臣却只想自己的利益,派韩广北攻燕地,李良攻常山郡,后又进兵太原。李良兵力不足,加之秦的招安,有所动摇,回邯郸求援时,遇到武臣的姐姐出饮,以为是赵王伏谒道旁,武臣的姐姐因酒醉没有下车还礼,李良一怒之下,起兵杀死了武臣的姐姐,又进兵攻打邯郸杀死武臣、邵骚,降秦。张耳等侥倖逃出,立旧赵国王族歇为赵王。
赵歇
(?-前205年),秦朝末年赵国王族。武臣死后,张耳、陈余等立赵歇为赵王,定都信都。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杀项梁,派部下王离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郸。王离围攻张耳、赵歇所在的巨鹿,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但因为陈余没有救张耳、赵歇,陈张二人失和。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赵王歇为代王。陈余不服,以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王二年(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自己不去代国,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汉王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历,按夏曆和公曆仍是前205年),韩信灭魏豹后,与张耳出井陉击赵。李左车提议坚壁清野,陈余不听。结果井陉之战赵军败于汉军,汉军在襄国追杀赵王歇,陈余也被杀。
张耳
张耳(?-前202),秦末汉初人。秦亡后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刘邦改封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年)薨,謚曰景王。俗称赵景王。
张耳年少时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脱离户籍亡命至外黄县,当时外黄有一户富豪家有一远近闻名的绝色刘玄,此刘玄嫌弃自己的丈夫没本事,向自己父亲的门客寻求帮助。该门客与张耳相识,表示没人比张耳更合适了。于是美女请门客打听张耳的意思,此时张耳孤身一人流落于异乡,有富家刘玄愿意嫁与自己,当即同意。在门客的帮助下,刘玄休掉前夫与张耳结合。此后张耳以信陵君作为榜样,仗义疏财,结交有才能的游侠。自己成为有名的县侠,名声传到了魏国以外,还担任了外黄县令。此期间刘邦慕名投到张耳门下,在外黄住了几个月。秦灭魏后,张耳和友人陈余不愿事秦,一齐改名换姓逃亡。陈胜起兵反秦时,张陈二人投靠他,被任为左右校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张耳、陈余随义军大将武臣趋至邯郸,陈胜在陈地称王。陈余等人亦劝武臣称王。武臣遂自立为赵王,以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余为大将军。武臣死后,张耳等立旧赵国王族赵歇为赵王。
秦将章邯攻赵时,张耳与赵王歇被困鉅鹿城,陈余则北收常山数万人,屯驻于鉅鹿之北,以人数太少,不肯相救。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率军北渡漳河,解鉅鹿之围,十二月,张耳见陈余,责其不肯相救。陈余怒解印绶推给张耳,起身去厕所解手,张耳一时不知所措,幕僚对张耳道:“此乃天赐于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张耳收陈余兵权后,陈余常独自与军中好友数百人渔猎于河上泽中,从此二人失和。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此时张耳同各路诸侯入关。项羽素闻张耳之名,乃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国。最初张耳、陈余有隙,陈余闻知大怒,对人道:“张耳和我功相等。今张耳为王,我却称候,项羽对我不公。”陈余使夏说说服齐王田荣发兵,加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迎代王赵歇为赵王,赵歇感谢陈余,封其为代王。张耳次年随韩信出井陉击赵,大败赵军,陈余及赵王歇被杀。汉高帝四年(前203年),韩信报请汉王刘邦以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张耳病逝,卒謚景,子张敖嗣立为赵王,尚高祖长女鲁元公主。
西汉
张敖
张敖(?—前182),秦末汉初人。张耳之子。秦末随父参加陈胜、吴广起义,曾封成都君。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嗣爵为赵王,娶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后。
“白登之围”示意图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高祖过赵时,执子婿礼甚恭,反遭辱骂。赵相贯高等以此谋刺高祖,未遂。次年事发,被牵连入狱。后因贯高极力辩白,得赦,尚鲁元公主如故,贬爵宣平侯。高后六年(前182年)逝世。
后又因其子张偃的母亲鲁元公主是吕后女儿的缘故,吕后封张偃为鲁元王。元王弱,兄弟小,就分封张敖其他姬妾生的两个儿子,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高后逝世后,吕氏族人为非作歹,不走正道,被大臣们诛杀了,而且废掉了鲁元王以及乐昌侯、信都侯。汉文帝即位后,又分封原来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延续张氏的后代。
赵利
即赵王利,是战国赵王的后裔。韩王信投靠匈奴后不久,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韩王信的将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準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不久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白登之围”事件,刘邦险遭不测,最后陈平以计而脱。
赵隐王刘如意
刘如意(前208年-前194年),汉高祖刘邦和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受封赵王。
因为是刘邦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从小便刘邦很受宠爱。刘邦几乎想立刘如意立为太子,幸而大臣周昌劝阻才作罢。但这件事让吕后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想杀了刘如意。刘邦也知道吕后欲杀刘如意,便封周昌为赵王相,命他保护刘如意。
前195年,刘邦死,吕后的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后扣留周昌,召刘如意入京,刘盈怕吕后把刘如意杀掉,便亲自迎接刘如意,且跟刘如意形影不离,吕后数次欲杀刘如意,但每次都被刘盈阻止。
前194年十二月,吕后趁刘盈出外打猎,刘如意单独在寝宫时,将刘如意杀死。后謚曰隐王。
赵幽王刘友
刘友([前194-?]—前181),高祖之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十月立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前194),吕太后派人将赵王刘如意毒死,改封淮阳王刘友为赵王。高后七年(前181)幽死(据称是被吕后软禁饿死),謚为赵幽王。
赵王友凡立十四年,王后为吕氏女,因友不爱她而爱他姬,乃进谗于吕太后。太后怒,召友至都,令卫兵围其邸,要饿死他。群臣或私送食物,都被捕狱论罪。友因饿而作歌,辞甚哀怨。怨卒被幽死,以民礼葬于长安。后謚曰幽王。《汉书·艺文志》有赵幽王赋一篇,今不传;惟所作歌尚存于汉书高五王传中。
赵恭王刘恢
刘恢(?一前181年),高祖之子,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
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有书写是被吕后毒死),刘恢因此闷闷不乐,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任赵王仅6个月。无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謚为“赵恭王”。
赵王刘恢死后,吕后于七月又準备调代王刘恆为赵王,刘恆说“我长期在边地,我已经熟悉边疆了,因为代国是个很边远的地区,在山西北部的,很边远的地方,是防守匈奴的一个地方,我情愿以为我的嫡母守护边疆”。于是刘恆打着这一个为嫡母守护边疆的旗号,拒绝去做第四任赵王,他这个拒绝的理由很巧妙,而且,吕后看到以后,不是勃然大怒,而是同意了。吕后为什幺会同意刘恆不去接任务呢?这里面,原因比较複杂。大体上来说,和刘恆有关,也和刘恆的母亲薄姫有关。
赵王刘遂
刘遂(?—前154),赵幽王刘友子。文帝刘恆即位后,怜其父被吕后幽死,立为赵王。立二十六年,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赵国被削常山郡,他遂怨而与吴、楚等国合谋叛乱。其国相建德、内史王悍谏止,他烧杀德、悍,北与匈奴联合,举兵往西界,被汉将郦寄率兵围击。吴、楚败,汉将栾布破齐后攻赵,他被迫自杀,国除。
赵王吕禄
吕禄(?-前180年),表字不详,山阳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秦末和西汉初人物,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其父吕泽逝世。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惠帝逝世,吕后开始临朝专权,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实际统治者。吕后为培植自身势力,大肆分封诸吕,任命吕产及其吕台、吕禄为将,统领南北军。 高后七年(前181年)又任命时为武信侯的吕禄为赵王。八年(前180年)七月,吕后病重,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并统领北军。
当时吕禄吕产独揽兵权,太尉周勃不能控制军队,周勃于是挟持吕禄友人郦寄之父,逼他劝吕禄交出兵权。八月一日,吕后病逝。平阳侯刘窋知道了吕产打算入宫进行叛乱,并告知丞相陈平和周勃,此时襄平侯纪通将符节交给周勃,周勃又命令郦寄再去游说吕禄交出兵权,吕禄完全相信郦寄,于是交出兵权,让周勃得以入主北军。同时,吕产仍以为吕禄仍然掌有兵权,依计画入宫叛乱,周勃于是派刘章领兵进宫,杀掉吕产。及后诸吕势力很快就被周勃等人刬除。
赵敬肃王刘彭祖
刘彭祖(?-前92年),汉朝皇子,汉景帝第八子,贾夫人所生。孝景前二年(前155年),立刘彭祖为广川王。第二年(前154年),赵王刘遂谋反后,刘彭祖改封赵王(前154年—前92年在位)。刘彭祖为人巧佞,持诡辩伤人。他在位六十年,国相从没在位超过两年。他派人监视国相,得其犯忌讳的失言,上书告发,大者死,小者刑。以求他在赵国为所欲为。赵国太子刘丹与自己的女儿及同母姊通姦,江充告刘丹淫乱,太子刘丹被废。刘彭祖娶他哥哥江都易王刘非的宠姬淖姬者,生一子,号淖子。刘彭祖想以他为嗣,汉武帝不同意,立武始侯刘昌。征和元年(前92年),刘彭祖薨逝,谥号敬肃。刘昌嗣位为赵顷王,幼子刘偃为平乾王。
赵顷王刘昌
刘昌(?—前74年),赵敬肃王刘彭祖子。征和元年(前92年),彭祖甍,刘昌嗣位。在位十九年而甍。謚曰顷王。
赵怀王刘尊
刘尊(?—前69年),赵顷王刘昌子。本始元年(前73年),赵王刘昌甍,尊嗣位。五年甍,謚曰怀王。
赵哀王刘高
刘高,赵怀王刘尊子,前66年-前65年在位,謚曰哀王。
赵共王刘充
刘充,前65年-前9年在位,謚曰“共”。
赵王刘隐
刘隐,前9年-9年在位,王莽专权,国除。
次序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
1 | 赵隐王 | 刘如意 | 前198年—前194年 | 5年 | 高祖第三子,高祖由代王徙封,被吕后毒死 |
2 | 赵幽王 | 刘友 | 前194年—前181年 | 14年 | 高祖第六子,惠帝由淮阳王徙封,被吕后幽死 |
3 | 赵恭王 | 刘恢 | 前181年—前181年 | 1年 | 高祖第七子,惠帝由梁王徙封,因吕后自杀 |
4 | 赵王 | 刘遂 | 前179年—前153年 | 26年 | 赵幽王子,文帝复立,因汉初削藩而反,兵败自杀,国除 |
5 | 赵敬肃王 | 刘彭祖 | 前152年-前92年 | 60年 | 景帝第七子,景帝由广川王徙封 |
6 | 赵顷王 | 刘昌 | 前92年-前73年 | 19年 | 赵敬肃王子,袭父爵 |
7 | 赵怀王 | 刘尊 | 前73年-前68年 | 5年 | 赵顷王子,袭父爵 |
8 | 赵哀王 | 刘高 | 前66年-前65年 | 1年 | 赵顷王子,赵怀王弟 |
9 | 赵共王 | 刘充 | 前65年-前9年 | 56年 | 赵哀王子 |
10 | 赵王 | 刘隐 | 前9年-9年 | 19年 | 赵共王子,王莽篡汉,新莽建立,国除 |
东汉
赵孝王刘良
刘良(?-41年),字次伯,谥号孝。汉荆州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叔父,东汉时先后封广阳王、赵王。
刘良的哥哥是刘秀之父刘钦。他们都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良在汉平帝时举孝廉,为萧县令。刘秀九岁时,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从此便由刘良抚养。
刘秀起兵反抗王莾时,曾派人以事相告,但刘良知道后大怒,认为“今家欲亡”,不应该起兵。但事情已成定局,也只得随军前往,结果行军至小长安时,军队大败,其妻子和两名儿子也都遇害。后来更始帝刘玄立,刘良因为是他的族父,被委任为国三老。更始三年(公元25年),更始帝被赤眉军杀害。刘良听闻刘秀在洛阳即位,前去投奔,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受封为广阳王。建武五年(公元29年),改封赵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降为赵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正月在京师洛阳去世。其子刘栩继嗣。
赵节王刘栩
刘栩(?-82年),赵孝王刘良之子,为东汉赵国第二任赵王。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栩嗣赵公位。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闰四月戊申,进赵国公为王。在位共40年。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去世,谥号节,后由其子刘商继位。
赵顷王刘商
刘商,赵节王刘栩之子,謚曰顷王,82年-105年在位。
赵靖王刘宏
刘宏,謚曰靖王,105年-117年在位。
赵惠王刘乾
刘乾,謚曰惠王,117年-165年在位。
赵怀王刘豫
刘豫,謚曰怀王。
赵献王刘赦
赵献王刘赦,其后的刘圭失去王位,改为崇德侯。时值汉末乱世,考略。
次序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
1 | 赵孝王 | 刘良 | 26年-42年 | 16年 | 光武帝叔,光武帝封首任赵王 |
2 | 赵节王 | 刘栩 | 42年-82年 | 40年 | 赵孝王子 |
3 | 赵顷王 | 刘商 | 82年-105年 | 23年 | 赵节王子 |
4 | 赵靖王 | 刘宏 | 105年-117年 | 12年 | 赵顷王子 |
5 | 赵惠王 | 刘乾 | 117年-165年 | 48年 | 赵靖王子 |
6 | 赵怀王 | 刘豫 | —— | 赵惠王子 | |
7 | 赵献王 | 刘赦 | —— | 赵怀王子 | |
8 | 崇德侯 | 刘圭 | 9年 | 赵献王子,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之后为崇德侯嗣 |
曹魏
曹乾
曹乾(215—261),三国时曹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又名曹良。曹操第二十五子。生母陈妾,养母王昭仪。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妾陈氏生曹乾,当年即封高平亭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生母陈妾死,曹乾养于王昭仪,徙封赖亭侯,其年又改封弘农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进爵,徙封燕公。黄初三年(222年),加封为河间王。黄初五年(224年),改封于乐城县。黄初七年(226年),徙封巨鹿。
魏明帝太和六年(231年),改封赵王。乾母(王昭仪)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乾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乾玺书诫诲之。.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五千户。景元二年(261年)八月初三日(9月14日)薨。
西晋
司马伦
司马伦(?—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魏嘉平间封安乐亭侯,后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
西晋“八王之乱”王国示意图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后,封琅邪王。时坐使散骑将刘缉买工所将盗御裘,廷尉杜友正缉弃市,伦当与缉同罪。晋武帝以伦为血亲,下诏赦免。历任行东中郎将、宣威将军。鹹宁三年(277年)八月,改封赵王,迁平北将军、督邺城守事,后进安北将军。元康初年,改任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守镇关中。因他刑赏不公引致氐羌反叛,于是被召回京,拜车骑将军、太子太傅。深交皇后贾南风(晋惠帝皇后),为贾后所亲信。求录尚书、尚书令等职,但在大臣张华、裴頠反对下不可。
贾后谋害愍怀太子司马遹,使他失去太子之位。时伦领右军将军。有人企图策动政变废贾后复立太子,但司马伦怕太子复立后对付曾是贾后一派的他,他于是泄露此事,使政变失败,而更力劝贾后儘早谋害太子,以绝众望。 太子遇害后,伦发动政变,而为太子复仇为名,废贾后为庶人,幽禁于建始殿更把她运去金墉。伦更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体制一如司马懿、司马昭辅魏之故事。 例如其子司马馥封为前将军,封济阳王。另一子司马虔为黄门郎,封汝阴王。
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伐失败后。司马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 后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专惠帝为太上皇。改元建始。由于滥封爵位过甚,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支持。司马伦兵败。初被困于金墉城,后连同四个儿子兼被赐死。
“八王之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十六国
石勒
石勒(274-333年),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319年称赵王。关于西晋羯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待考。
石勒

石勒从305年起兵后,辗转归于汉主刘渊,为汉国部将。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312年以后,石勒以襄国为基地,发展成为今河北、山东地区的割据势力。318年,汉内乱,他率军攻破汉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319年,刘曜自立为帝,建前赵,迁都长安。石勒脱离前赵,自称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石勒攻灭鲜卑段氏,又进据河南、皖北、鲁北。此后两赵相互攻杀。329年攻破前赵长安、上邽,灭前赵,兼併有关中陇西地。至此,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和河西张氏外,皆为石勒所统一。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同年称帝。
后赵建平四年(东晋鹹和八年333年)六月,石勒病卧,召中山王石虎、太子石弘等回宫。而石虎伪造诏命,隔绝群臣亲戚,不许进宫探望病情。七月,石勒病死,年六十。死后謚明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高平陵。石勒是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先称赵王,最后建立赵帝国的皇帝。曾用年号有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
他死后后赵政局动荡,最后石虎即位为帝。350年,石虎养孙汉人冉闵(即石闵) 乘政局混乱,杀石鑒,灭后赵,政权落入冉闵之手。次年,称帝于襄国的石祗也被冉闵消灭。
石祗
石祗(?—351年),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后赵皇帝。为石虎子。
十六国前期(后赵前期)示意图

350年石祗听说石鑒被冉闵杀死,于是于襄国自立,并起兵讨伐冉闵。350年十一月,为冉闵围攻,放弃帝号,称赵王,向前燕、姚弋仲求援,击败冉闵。351年乘胜派部将刘显攻打邺城,刘显战败,派人请降,愿杀石祗以报。于是被部将刘显杀死,后赵灭亡。
段勤
段勤(?—359年),中国十六国时期兵变首领之一。鲜卑人,属于段部鲜卑一系,是段部鲜卑首领、辽西公段末波之子。
段部鲜卑的辽西公国政权灭亡后,归后赵。350年,后赵冉闵叛变,建立冉魏,中原再次大乱,时为后赵建义将军的段勤据守黎阳(今中国河南省濬县)。352年集结胡、羯部众一万余人据守绎幕(今中国山东省平原县),自称赵帝(王)。不久,前燕将领慕容霸率军抵达,段勤随即投降。359年二月,为前燕所杀。
鲜于乞
鲜于乞(?—385年),十六国时期鲜于赵君主。原为丁零部落首领翟真的司马。385年,鲜于乞杀翟真及翟氏族人,自立为赵王。不久,鲜于乞又被丁零部众所杀。
慕容麟
慕容麟(?-398年),鲜卑人,后燕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婢妾所生。惠愍帝慕容宝庶弟。原为后燕的赵王,后来一度称燕帝。 早年慕容垂于前燕时期,叛前燕奔前秦时,慕容麟曾逃回前燕告发(369年)。其嫡长兄慕容令被前燕放逐后,欲偷袭龙城(今辽宁省辽阳县),亦是被慕容麟告发,事败身死(370年)。虽然慕容麟屡次出卖父兄,但后来前秦统一华北,慕容垂回到前燕故地时,还是不忍心杀掉慕容麟,最后是杀了慕容麟的母亲顶罪,而把他放逐在外,很少见面。
383年,慕容垂于前秦淝水之战败后,阴谋背叛,慕容麟从中贡献不少计策,慕容垂大为讚赏,待慕容麟开始与其他儿子相同。384年,慕容垂建后燕,慕容麟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同年,率军攻陷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声威大振,遂留守中山。386年,慕容垂称帝后,慕容麟被封为赵王。其后数年,带领燕军南征北讨,立下不少战功。396年,慕容垂去世,太子慕容宝继位,慕容麟被任命为尚书左僕射。395年的参合陂之役及397年的柏肆之役,后燕二度惨败给北魏,国力大衰。397年,北魏进围后燕都城中山,慕容麟谋叛,遂以武力威胁北地王慕容精,命其率领禁军谋杀慕容宝,慕容精拒绝,慕容麟于是杀慕容精,逃出中山,依附丁零遗众。不久,慕容宝等撤出中山,城内大乱,开封公慕容详被推为盟主以抵御北魏的攻击,后来并即皇帝位,但由于慕容详嗜酒好杀,不恤士民,中山城民遂迎慕容麟入城,慕容麟入城后,杀慕容详,亦称帝,改元延平。但随后又被北魏击败,南奔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投靠范阳王慕容德,并不再称帝。
398年,慕容麟嚮慕容德上尊号,慕容德于是称燕王,建立南燕,但不久慕容麟又阴谋推翻慕容德,因此被慕容德所杀。
南北朝
北魏
- 拓跋深
拓跋深(?—454年),北魏赵王。
西魏
- 元宁
元宁,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六子,大统十三年(548年)封为赵王。
北周
- 宇文招
宇文招(?—580年),字豆卢,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毓之弟。生年不详,卒于周静帝大象二年。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
北魏恭帝三年(556年)封正平郡公。魏武成元年(559年),进封赵国公。累授大司空,转大司马。武成三年(561年),进爵为赵王,雍州牧,积功拜太师。随国公杨坚辅政,加招殊礼。随公将迁周鼎,招密欲图之,以匡社稷。事觉,被杀。謚僭。
隋朝
杨杲
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贵嫔。
大业九年(609年)封赵王。不久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杨杲聪敏,美容仪,隋炀帝写的词赋,多能诵之。性至孝,见炀帝不食,亦终日不食。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二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萧皇后跟宫女、宦官,用木板做一个棺材,把杨广和杨杲,置于西院流珠堂。
王道询
王道询,王世充之侄,王世恽之子。王世充自立时封为赵王。
唐朝
李元景
李元景(?—653年),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武德三年六月(620年7月)封为赵王。武德八年(625年),授安州都督。贞观初,历迁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贞观十年(636年),徙封荆王,授荆州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定製元景等为世袭刺史。寻又罢代袭之制。李元景久之转鄜州刺史。
唐高宗即位,进位司徒,加实封通前满一千五百户。永徽四年(653年),坐与房遗爱谋反赐死,国除。后追封沉黎王,备礼改葬。以渤海王李奉慈子李长沙为嗣,降爵为侯。神龙初,追复爵土,并封其孙李逖为嗣荆王,寻薨,国除。
李福
李福(637-670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字祐,为李世民与杨妃所生,贞观十三年(639)受封为赵王,出后继隐太子李建成。贞观十八年(644),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加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鹹亨元年(670年)9月13日在梁州官邸病故,享年37岁,其兄唐高宗赠其为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其妻宇文修多罗,字普明,宇文士及之女,660年5月3日去世。李福无子,神龙初年,唐中宗以蒋王李恽之孙李思顺为赵王之嗣。
李业
李业(?-734年8月13日),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其父第一次当皇帝时,垂拱三年(687年),封赵王,唐睿宗让位给母亲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为中山郡王。长安初年,官居都水使者。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加赐实封二百户,通前五百户。景龙二年(708年),兼陈州别驾。银青光禄大夫、太僕少卿,仍兼陈州别驾。710年,唐睿宗复位,进封薛王,加封满一千户,拜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转宗正卿。唐睿宗因李业好学而授秘书监。唐玄宗诛杀萧至忠、岑羲等,李业因功,加实封通旧为五千户。开元初年,任太子少保、同泾豳卫虢等州刺史。八年(720年),迁太子太保。
李业生母早卒,从母贤妃亲自抚养。至是,迎贤妃住在自己的外宅,非常孝顺。李业同母妹淮阳公主、凉国公主也早卒,李业抚养其子,超过自己的儿子。玄宗为他赋诗:“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诞庆日,犹谓学仙归。棠棣花重满,鸰原鸟再飞。”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有病,李业王妃的弟弟内直郎韦宾与殿中监皇甫恂私议休咎。事发,玄宗令杖杀韦宾,左迁皇甫恂为锦州刺史。王妃害怕,降服待罪,李业也不敢入宫。玄宗拉着他的手说:“吾若有心猜阻兄弟者,天地神明,所共咎罪。”令王妃复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业进拜司徒。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初十,李业薨逝,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有子十一人。李琄封嗣薛王,李珍嗣岐王。
李琚
李琚,本名李思顺,蒋王李恽孙,建宁公李休道子,唐中宗神龙初,封为赵王,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改封中山郡王,右领军将军。
李系
李系,唐肃宗次子。事见《新旧唐书》。
王武俊
王武俊(735-801),唐将领。字元英,本契丹人。幼善骑射,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宝应初,王师出井陉,武俊献谋李宝臣以恆、定等五州归朝,以功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后杀李惟岳,唐德宗授武俊为恆、冀观察使。武俊怨不得节度使而失赵、定二州,遂与朱滔同叛,屡败王师,自称王,国号赵。后李抱真派使说服,乃去伪号,拜恆、冀、深、赵节度使,据有镇、冀二州。后进检校太师卒。
次序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
1 | —— | 李元景 | 629年-636年 | 7年 | 高祖第六子,后徙封荆王 |
2 | —— | 李福 | 639年-670年 | 31年 | 太宗第十三子 |
3 | 惠宣太子 | 李业 | 687年-693年 | 6年 | 睿宗第四子,后降封中山王 |
4 | —— | 李琚 | 705年-724年 | 19年 | 太宗曾孙,蒋王李恽孙,建宁公李休道子 |
5 | —— | 李系 | 757年-760年 | 3年 | 肃宗次子,后改封越王 |
注:《旧唐书列传第六》载“ 荆州总管赵王孝恭遣使招慰之,其循、潮二州并来降。”李孝恭,高祖李渊堂侄,按唐例,封郡王,故此处应指“赵郡王”。
五代
后梁
- 王镕
王镕(874年-921年),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初期成德节度使、赵王。883年,其父王景崇死后,王镕继立。李克用东征河北,王镕求救于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后来李匡威被弟弟李匡筹驱逐,投靠王镕。王镕待以义父,李匡威后来想夺取成德,被十七岁的王镕杀死。失去了幽州的外援,王镕归顺李克用。朱温北征后,王镕又归顺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朱温死后,王镕又归顺李存勖,一起消灭了刘守光。王镕晚年好信佛求仙,“宴安既久,惑于左道,专求长生之要。常聚缁黄,合炼仙丹,……道士王若讷者,诱镕登山临水,访求仙迹,每一出,数月方归,百姓劳弊”(《旧五代史》卷五四),信任宦官石希蒙。行军司马李蔼、宦官李弘规杀死了石希蒙,王镕又让长子副大使王昭祚和义子王德明(张文礼)杀死了李蔼、李弘规。王镕失去了军心。921年,王德明发动兵变,杀死了王镕全家。
- 罗弘信
罗弘信(836——898),晚唐名将。字德孚。湖南长沙人。善骑射,青年从军,投魏博节度使韩简、乐彦贞部为裨将。光启末年,魏博军乱,乐彦帧被杀,乐子从训在朱温支持下率军攻魏州。众将士推弘信为帅,击败从训。迁魏博节度、观察使。昭宗即位,封为豫章郡公。
《五代会要》载:“(乾化二年)二月,追封故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为赵王。”
- 王宗纪
王宗纪,前蜀高祖王建之子,封赵王。
后晋
- 石万诠
石万诠,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叔,石重贵叔祖,天福八年(943)追封为赵王。
- 李德诚
李德诚(?—940年),原为南吴国中书令,在帮助齐王徐知诰取代吴帝上算是最大的功臣。南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即皇帝位,国号齐,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改国号唐,複姓李,并改名李昪。并进封李德诚为赵王、太师、中书令。次年六月,李德诚病逝。
辽金
辽朝
- 高勛
高勛,字鼎臣,晋北平王信韬之子。性通敏。仕晋为阁门使。会同九年,与杜重威来降。太宗入汴,授四方馆使。好结权贵,能服勤,大臣多推誉之。天禄间,为枢密使,总汉军事。五年,刘崇遣使来求封册,诏勛册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应历初,封赵王,出为上京留守,寻移南京。会宋欲城益津,勛上书请假巡徼以扰之,帝然其奏,宋遂不果城。十七年,宋略地益津关,勛击败之,知南院枢密事。景宗即位,以定策功,进王秦。保宁中,以南京郊内多隙地,请疏畦种稻,帝欲从之。林邪耶律昆宣言于朝曰:“高勛此奏,必有异志。果令种稻,引水为畦,设以京叛,官军何自而入?”帝疑之,不纳。寻迁南院枢密使。以毒药馈驸马都尉萧啜里,事觉,流铜州。寻又谋害尚书令萧思温,诏狱诛之,没其产,皆赐思温家。
- 耶律喜隐
耶律喜隐,字完德,辽章肃皇帝耶律李胡长子,辽太祖孙。于保宁元年(969年)由赵王改封宋王。乾亨三年(981年)因谋反赐死。
- 萧惠
萧惠(983年-1056年),字伯仁(脱古思),辽国名臣。萧阿古只五世孙,早年跟随萧排押入侵王氏高丽。1013年,任南京统军,后历任东京留守、西北路招讨,封魏国公。1027年,为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知兴中府、郑王。辽兴宗继位后为南院枢密使、齐王。兴宗欲南侵宋朝,宰相萧孝穆反对,而萧惠全力支持。之后,宋辽达成了1042年增加岁币的协定。萧惠进封北院枢密使、北院宰相、韩王。1044年,率军大军入侵西夏,被李元昊所败,李元昊死后,再次入侵,同样惨败。萧惠尚秦国长公主,1050年致仕,再封魏国王。
- 萧孝友
萧孝友(990--1063)字挞不衍,小字陈留,辽契丹族国舅部人。开泰元年(1012),以戚属为小将军。太平元年(1021),拜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太保,赐名孝友。重熙元年(1032),迁西北路招讨使,封兰陵郡王。翌年,进位陈王。镇治边疆,改威制为绥抚,羌人以安。十年,加政令事,赐“效节宣庸定远功臣”,改吴王。后拜南院枢密使,加赐“翊圣协穆保义功臣”,改封赵王,拜中书令。后又为北府宰相,出知东京(辽宁辽阳)留守。会伐西夏,受命与枢密使萧惠征伐,失利。帝欲诛,太后救免。复为东京留守,又改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留守。清宁元年(1055),加尚父。未几,复留守东京。复为北府宰相。进封丰国王。九年,以子胡睹与耶律重元谋叛,坐罪,伏诛。
- 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1081年),辽朝权奸。字胡睹衮,五院部人。“穷迭刺”之子。外和内狡。清宁五年(1059年),为南院枢密使,改知北院,封赵王。鹹雍五年(1069),加守太师。诏四方军旅,许以便宜从事。势振中外,门庭馈赂不绝。阿顺者荐拔,忠直者排斥。大康元年(1075),太子预朝政,乙辛知不得逞。诬死皇后,又害太子。后,出知兴中府事。七年冬,坐事减死,幽于来州。九年十月,阴谋叛逃投宋,被缢死。清宁五年(1059年),被辽道宗任命为南院枢密使,封赵王。清宁九年(1063),辽道宗又任命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进封魏王,并赐号“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从此,耶律乙辛势振中外,大肆收受贿赂。阿谀奉承的他的人都获得荐拔,忠直的大臣都被排斥。大康元年(1075),皇太子耶律浚开始帮助父亲管理朝政。耶律乙辛权力受到限制,因此打算刬除太子和皇后萧观音(太子生母)。耶律乙辛先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人赵惟一通姦,辽道宗勃然大怒,下令处死皇后,史称十香词冤案。不久后又诬陷太子耶律浚谋反,将太子害死狱中。大康五年(1079),耶律乙辛试图刬除皇太孙耶律延禧(耶律浚之子),从而斩草除根。但这次计画被辽道宗察觉,耶律乙辛被调出京城,担任南院大王,削除王爵。大康七年(1081),辽朝以“鬻禁物于外国”的罪名,把耶律乙辛逮捕,囚禁于来州。大康九年(1083),耶律乙辛试图逃奔北宋,被辽朝下诏缢死。
- 杨绩
杨绩,又作杨晳,良乡人。辽道宗鹹雍八年(1072)以北府宰相封赵王。
- 萧别里剌
萧别里剌,是辽道宗惠妃皇后萧坦思的父亲,大康二年(1076)封赵王。
- 耶律阿思
耶律阿思,字撒班。清宁初,补祗候郎君。以善射,掌猎事,进渤海近侍详稳。重元之乱,与护卫苏射杀涅鲁古,赐号靖乱功臣,徙契丹行宫都部署。大安初,为北院大王,封漆水郡王。寿隆元年,为北院枢密使,监修国史。道宗崩,受顾命,加于越。录乙辛党人,罪重者当籍其家,阿思受赂,多所宽贳。萧合鲁尝言当修边备,阿思力沮其事,或讥其以金卖国。后以风疾失音,致仕,加尚父,封赵王。年八十,追封齐国王。
- 耶律习泥烈
耶律习泥烈,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第四子,封赵王。
次序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
次序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1 | 高勛 | 951年—969年 | 19年 | |
2 | 耶律喜隐 | ?—969年 | 太祖孙,耶律李鬍子 | |
3 | 萧惠 | 1037年 | 1年 | |
4 | 萧孝友 | 1041年—1056年 | 16年 | |
5 | 耶律乙辛 | 1059年—1079年 | 21年 | |
6 | 杨绩 | 1072年—1078年 | 7年 | |
7 | 萧别里剌 | 1072—? | ||
8 | 耶律阿思 | |||
9 | 耶律习泥烈 | 天祚帝第四子 |
金朝
- 完颜宗杰
完颜宗杰(?—天会五年1127年),本名没里野。金太祖阿骨打之圣穆皇后唐括氏所生。胞兄金徽宗完颜宗峻、丰王完颜乌烈。
1135年謚孝悼。1138年追封越王。海陵王篡位时,杀其妻。大定间,赠完颜宗杰太师,进封赵王。子邓王完颜奭。
- 完颜雍
完颜雍(1123年-1189年1月20日),原名完颜褎(xiù),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0月27日—1189年1月20日在位)。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完颜宗辅子,海陵王完颜亮征宋时为辽东留守,后被拥立为帝,在位28年,终年67岁,葬于兴陵(今北京市房山县)。 金世宗即位后,停止侵宋战争,励精图治,革除了海陵王统治时期的很多弊政。更值得称道的是,金世宗十分朴素,不穿丝织龙袍,使金朝国库充盈,农民也过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实现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金世宗也被称为“小尧舜”。
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统治时期,改善了民族不平等待遇,却未能真正消弭。死后谥号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世宗。
- 完颜孰辇
完颜孰辇,金世宗完颜雍次子,昭德皇后生,早卒。追封赵王。
- 完颜永中
完颜永中,金世宗长子。
次序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
次序 | 姓名 | 在王位时间 | 年数 | 备注 |
1 | 完颜宗杰 | 大定间追封 | 无 | 金太祖第十子,追封 |
2 | 完颜雍 | 1155年-1157年 | 2年 | 金太祖孙,完颜宗辅子,后为帝 |
3 | 完颜孰辇 | 1193年追封 | 无 | 金世宗第三子,追封 |
4 | 完颜永中 | 1171年-1189年 | 18年 | 金世宗长子 |
元朝
注:赵王封地在今河北省境内,为金印兽纽王。
- 主忽驸马:即拙忽难驸马,至大元年(1308年)封。
- 阿鲁秃:延祐元年(1314年)封。
- 马札罕驸马:君不花长子囊加台之子,泰定元年(1324年)封。
- 孛要合:去世后追封高唐王,后改赵王,称赵武毅王。
- 爱不花:孛要合子,追封高唐王,后改赵王,称赵武襄王。尚忽必烈女月烈公主。
- 君不花:孛要合子。尚元定宗女叶里迷失公主。
- 阔里吉思:爱不花长子。先后尚甘麻剌之女忽答的美实公主、元成宗女爱牙失里公主。
- 囊加台:君花长子,尚亦怜真公主。謚忠烈。
- 乔怜察:囊加台之弟,尚回鹘公主。謚康禧。
- 术忽难:阔里吉思之弟。阔里吉思去死后,袭高唐王,又进赵王。
- 术安驸马:阔里吉思子,术安娶泰定帝姊阿剌的剌八剌公主。
- 汪古图:元朝汪古部首领,末代赵王。其先祖因伐宋有功,继赵王术安后,封为赵王,从此汪古部首领都受封或追封为赵王。
明朝
- 朱杞
朱杞(1369年10月-1371年1月16日),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洪武四年(1371)受封赵王,但未就藩就在十二月甲申(1371年1月16日)过世,无谥号。
- 赵简王朱高燧
朱高燧(1386 - 1431年),明太祖朱元璋孙,明成祖朱棣第三子。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受封高阳郡王。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赵王。 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岁时朝京师,辞归,太子朱高炽辄送之江东驿。朱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朱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之,高燧稍改行。
明成祖朱棣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成祖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洪熙元年(1424年)明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洪熙二年(1425年),之国彰德(今河南安阳),辞常山左右二护卫。明宣宗即位后,赐田园八十顷。宣宗擒朱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着,朕不忍负先帝也。”及高煦至京,亦言尝遣人与赵通谋。户部主事李仪请削其护卫,尚书张本亦以为言。帝不听。既而言者益众。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1431年)薨,年四十六。謚曰简王。子惠王瞻嗣位。
- 赵惠王朱瞻塙
朱瞻塙(?—1454年),安徽凤阳人。明成祖孙,赵简王朱高燧次子,初,受封安阳郡王。宣德七年(1432)袭封赵王。在位二十三年,于景泰五年(1454)薨。谥号惠王。子悼王祁镃嗣。
- 赵悼王朱祁镃
朱祁镃(1430年-1460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三代赵王,惠王朱瞻塙的嫡第一子。朱祁镃在景泰六年(1456年)袭封赵王。他在位四年。天顺四年(1460年)朱祁镃去世,谥号悼,五年后其子朱见灂就嗣位。
- 赵靖王朱见灂
朱见灂(1453年-1502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四代赵王,悼王朱祁镃的庶第一子。朱见灂在成化元年(1465年)袭封赵王。
朱见灂屡次杀人,又尝试乘醉杀其叔父。成化十二年(1476年)事发,夺去三分之二的禄米,又褫夺朱见灂的冠服,要他穿平民衣服及读书习礼。二年后,在母亲赵悼王妃李氏求情下,重新获得冠服。
朱见灂在位三十七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朱见灂去世,谥号靖,一年后其子朱佑棌就嗣位。
- 赵庄王朱佑棌
朱祐棌(1460年-1502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五代赵王,靖王朱见灂的庶第三子。朱祐棌在弘治五年(1492年)受封清流王,弘治十六年(1503年)晋封赵王,在位十五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朱祐棌去世,谥号庄,三年后其长子朱厚煜就嗣位。
- 赵康王朱厚煜
朱厚煜(1498年-1560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六代赵王,庄王朱祐棌的嫡第一子。朱厚煜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袭封赵王,在位三十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朱厚煜去世,谥号康,长子获嘉昭定王朱载培及长孙世孙朱翊锱早卒,五年后其曾孙朱常清就嗣位。
- 赵恭王朱载培
朱载培(?-1537年),明朝第六代赵王赵康王朱厚煜的庶第一子。他在嘉靖十年(1531年)十月封获嘉王,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谥号获嘉昭定王。 其子朱翊锱在十二年后封赵世孙,但亦未及嗣封赵王就去世。后来孙子赵穆王朱常清嗣封赵王,追封他为赵王,谥号恭。
- 赵安王朱翊锱
朱翊锱(1537年-1559年),明朝第六代赵王赵康王朱厚煜的庶第一子赵恭王朱载培的庶第一子。他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封赵世孙,未及嗣封赵王就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其子赵穆王朱常清在一年后嗣封赵王,追封他为赵王,谥号安。
- 赵穆王朱常清
朱常清(?-1614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七代赵王,追封安王朱翊锱的嫡第一子,追封恭王朱载培的庶长孙,康王朱厚煜的庶曾长孙。朱常清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袭封赵王,在位四十九年,有善行,被嘉奖。在万曆四十二年(1614年)朱常清去世,谥号穆。长子世子朱由松早卒且无子,次子寿光昭敬王朱由桂亦早卒,三年后朱由桂之子朱慈就嗣位。
- 赵王朱慈㳛
朱慈㳛(?-?),明朝第二次封的第八代赵王,寿光昭敬王朱由桂的嫡第一子,穆王朱常清的嫡长孙。朱慈在万曆年间受封世孙,万曆四十五年(1617年)袭封赵王,在位年间不详。朱慈在崇祯初年去世,谥号已佚,无子,后由族祖父朱常㳛就嗣位。
- 赵恪王朱常㳛
朱常㳛(?-1644年),明朝第二次封的第九代赵王、第二代成皋王,追封成皋昭裕王朱翊錝的庶第一子,成皋端穆王朱载垸的庶长孙。朱常在何时受封成皋长孙已不可考,万曆十五年(1587年)袭封成皋王,在位四十五年。后来,他在崇祯五年(1632年)晋封赵王,在位十二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彰德府,朱常被杀。弘光时追补谥号恪,两年后由其子朱由棪嗣位。
- 赵王朱由棪
朱由棪(?-1647年),是明朝第二次封第十代亦为末代赵王,赵恪王朱常㳛子。朱由棪在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袭封赵王,在位一年后,于永曆元年(1647年)十二月去世,明朝第二次封赵国灭亡。
永乐二年(1404年)封。洪熙元年(1425年)就藩彰德府 | ||||
赵简王 | 朱高燧 | 朱棣、嫡三子 | 1404年─1431年 | 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就藩彰德府。宣德六年薨。 |
赵悼僖世子 | 朱瞻 | 朱高燧、嫡一子 | 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二年卒。 | |
赵惠王 | 朱瞻塙 | 朱高燧、嫡二子 | 1432年─1455年 | 永乐二十二年封安阳王,宣德七年袭封。景泰五年薨。 |
赵悼王 | 朱祁镃 | 朱瞻塙、嫡一子 | 1456年─1460年 | 景泰六年袭封。天顺四年薨。 |
赵靖王 | 朱见灂 | 朱祁镃、庶一子 | 1465年─1502年 | 成化元年袭封。弘治十五年薨。 |
赵庄王 | 朱祐棌 | 朱见灂、庶三子 | 1503年─1518年 | 弘治五年封清流王,弘治十六年袭封。正德十三年薨。 |
赵康王 | 朱厚煜 | 朱祐棌、嫡一子 | 1521年─1560年 | 正德十六年袭封。嘉靖三十九年薨。 |
赵恭王 | 朱载培 | 朱厚煜、庶一子 | 追封 | 嘉靖十年封获嘉王。十六年薨,謚昭定。后以孙常清袭赵封,进封亲王,改謚曰恭。 |
赵安王 | 朱翊锱 | 朱载培、庶一子 | 追封 | 嘉靖二十八年封世孙。三十八年薨。以子常清袭封。追封王,謚曰安。 |
附赵国宗理 | ||||
赵府宗理 | 朱载垸 | 朱厚煜、庶四子 | 1561年—1565年 | 嘉靖十九年封成皋王,三十九年因载培薨,次年三月暂兼理赵府事。四十四年还政。 |
赵国续封 | ||||
赵穆王 | 朱常清 | 朱翊锱、嫡一子 | 1565年─1614年 | 嘉靖四十四年袭封。万曆四十二年薨。 |
赵世子 | 朱由松 | 朱常清、嫡一子 | 万曆十三年封世子。四十二年未袭薨。无子。 | |
赵王 | 朱由桂 | 朱常清、庶七子 | 万曆二十七年封寿光王。三十六年薨,謚昭敬。后以子慈𢣴袭封。追封王。 | |
赵王 | 朱慈𢣴 | 朱由桂、嫡一子 | 1617年─16??年 | 万曆中改封世孙。四十五年嗣封。崇祯初薨。无嗣。 |
赵恪王 | 朱常㳛 | 朱翊錝、庶一子 | 1632年─1644年 | 成皋昭裕王朱翊錝子。初封成皋王长孙。万曆十五年袭封成皋王。崇祯五年进袭赵王。十七年李自成陷彰德府后被杀。弘光时謚。 |
赵王 | 朱由棪 | 朱常㳛、子 | 1646年─1647年 | 隆武二年四 |
人物影响
赵王为邯郸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