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拉山
唐古拉山脉又称“当拉山”,(Tanggula Mountains,T'ang-ku-la Shan或Tanggula Shan),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青藏高原),东段为西藏与青海的界山,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
山脉高度在海拔6000米左右,最高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峰名)6099米。唐古拉山口的海拔虽高达5220米,却因坡缓、高差小而并不显得险要和难以逾越。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气温低,年平均气温﹣4.4℃(沱沱河站),有多年冻土分布,冻土厚度70-88米,青藏公路经此。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混生有垫状植物。唐古拉山脉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旅游景点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当拉山
- 英文名称:When the mountain
- 别称:唐古拉山脉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
- 走向:东西走向
- 主峰:念青唐古拉峰
地质地貌
唐古拉山是在5000米的高原上耸立起来的山脉,海拔6839米。它的山顶是约5000米的準平原,面上的山脊已在雪线以上(雪线为5300米)。唐古拉山脉的西段在西藏自治区境内,东段则为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的界山。它的西端在东经90°附近逐渐没入羌塘高原之上,东南与横断山脉中的他念他翁山脉-云岭山脉相接,全长约700千米,山体宽150公里以上,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还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与喀拉崑仑山脉相连,其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
唐古拉山还有小规模更新世冰川残留,刃脊、角峰、冰川地形普遍,中更世形成的冰川比今天的大约28倍,準平原面上可成小片冰盖,它的两坡冰川堆积物厚达800米以上。冰川消融后,山地就急速上升。两侧则承受更多的泥沙石砾,发生地层下陷,形成近东西走向的湖区和喷出温泉。山坡上形成喀斯特地形。南坡比北坡的冰川少,但冰川地形以南坡发育。
唐古拉山脉在中生代时,因为羌塘地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褶皱隆起并逐渐露出海面。以后,这一地域受新生代几次造山作用的影响,继续上升,而形成如今的山体。在地质学上,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薄皮构造的一部分,是由其南边的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和北边的澜沧江断层带夹峙的产物。唐古拉山的垂直自然带谱属于大陆性,但东段为半湿润型,西段为半乾旱型。
气候特徵
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主要河流
唐古拉山脉主要有沱沱河和当曲河。
- 沱沱河
沱沱河发源于姜古迪如冰川,全长346公里,为长江正源。沱沱河携带着冰川溶水在离开唐古拉山之后,一直向北进入唐古拉山脉和崑仑山脉之间的宽谷,在130公里处受乌兰乌拉山的阻挡又掉头向东流去,直至与当曲汇合。沱沱河河道开阔,水流呈辫状分部,两岸人烟稀少,夏季仅有少数游牧民来此放牧。连线青藏公路的沱沱河大桥是长江第一桥,桥头的沱沱河沿是长江第一个城镇。
- 当曲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青藏高原最大一片沼泽之中,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当曲流域湖泊密布,河网纵横,降水丰富,是长江源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当曲得到丰富的水源补给,水量也数倍于沱沱河,是长江三大源流中水流量最大的河流。
植被情况
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混生有垫状植物。在唐古拉山宽广的山幅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河谷和湖盆草坝,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青藏公路以东,海拔4400~5000米为嵩草和蓼组成的高山草甸带;5000米至雪线为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主要植物有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风毛菊、火绒草、葶苈草;最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以西海拔4500~5000米为紫花针茅、羊茅等禾草组成的高寒草原,其上接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或部分镶接混有座垫植物的原始高山草甸带。
物产资源
唐古拉山脉拥有的高寒草原与草甸均是放牧氂牛、绵羊等牲畜的天然草场,其矿产资源有铁、煤等,地热资源较丰富。
人文风俗
藏北人普遍食用的主食是青稞、小麦和豌豆,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是人参果和黄蘑菇。经常食用的乳製品有优酪乳和奶渣。
对牧人而言主营养有三样,肉、酥油和乳酪;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主甜食也有三样,红糖、白糖、蜂蜜,任何食品不可缺少的是盐。大米也越来越多地走进牧民家庭。节日时饮青稞酒,啤酒在城镇已较为流行。
一般日饮五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顿饭。夏季昼长或牧忙季节,也会吃四顿饭。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优酪乳、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藏北人非常好客,有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鸣、第一次春雷等场合,都会儘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
畜牧业是当地牧民唯一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他们住牛皮帐篷、穿羊皮藏袍、吃牛羊肉、烧牛粪、运输使用氂牛,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牧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牲畜的增加,超出了长江源头草场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草场逐年退化,迫使许多牧民举家迁徙到海拔更高、自然条件更恶劣的雪山山腰去放牧,放牧高度已超过冰舌,达到海拔5500米植物生长极限高度。
故事传说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当来到唐古拉山时,被漫天的大雪所阻而无法前行,无奈之时,经随行僧人的点教,公主将其乘坐金轿上的莲花座留下镇风驱雪,这才得以安然过山。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欲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唐古拉山挡住去路。恶劣的气候和高 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
14世纪,西方世界才第一次得到了对这片高原真实与虚构的描述,探险家、传教士和登山者接踵而至。
旅游景点
措那湖
措那湖是安多及青藏铁路沿线最着名的景点之一,是游客进入安多所见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湖的东面,青藏铁路与宁静美丽的神湖贴身而过,处只有几十米。在此还设立有观景台。它是高原淡水湖和怒江的源头湖,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海拔465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发源于此的怒江、联通河,在蓝天白云和一望无垠的草原的映衬下,夏季清澈碧绿的措那湖显得分外美丽。山水相映。唐古拉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措那湖再流入怒江。
措那湖车站是全线最亮丽的旅游观光车站之一。东距美丽的神湖仅20米,车站设计为六股道,站台长500米,平均宽度30米左右。走上站台即可近在咫尺饱览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当地正在开发以牧家乐、民俗村为主的家庭旅游项目。
安多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它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脚下。无数高原山峰逶迤连绵,高低起伏,向东还有可可西里山。境内湖泊与河流交汇纵横,有长江、怒江和色林错的源流水系从这里流过。西邻羌塘高原无人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风雪天气。安多光伏电站则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工程,装机容量达100千瓦。
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的会合处。县城所在的帕那镇坐落在河谷的出口,再向前就是开阔的草原。青藏公路3429公里的标誌,在安多县城边,公路边建有运输服务站。
铁路自唐古拉山口前行,抵达入藏后的第一个城镇安多。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9]
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脉发育有冰川7080条,总面积达10701平方公里,在中国的几大山脉中冰川面积排名第二。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的冰川属于亚大陆型冰川,而山脉东段却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显着,降水多,雪线海拔低,冰川分布集中,占了整条山脉冰川总面积的5/6,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集中地区,也是地球上中低纬地区最强的冰川作用中心之一。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起西藏“圣湖”纳木错南侧的穷母岗日峰,东至然乌以北的安久拉,横跨北纬29°—31°之间,从西藏中部大致沿东南方向一直伸入到藏东南,全长约740公里。在这里发育有现代冰川7080条(包括南侧的岗日嘎布山冰川在内),总面积达10701平方公里,在全国山系中冰川面积名列第二。这里的冰川形态类型非常丰富,除了平顶冰川外,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在这里基本上都有。
念青唐古拉山脉可以分为东西两段,大致以拉萨河河源为界,海拔西高东低。西段山脉长约300公里,山势高大雄伟,包括海拔7162米的最高峰念青唐古拉峰在内的5个超过7000米的高峰均位于此段。东段山脉仅在西部较高,向东逐渐降低至海拔5500米左右,安久拉附近局部高峰也不过6042米。念青唐古拉东段所处纬度和海拔高度在我国西部各大山系中都处于较低位置,但是由于这里正好位于雅鲁藏布大拐弯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通道上,地形的强迫抬升使这里成为青藏高原降水最多和最湿润的地区,冰川区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左右。因此虽然东段海拔低于西段,但现代冰川更发育。东段冰川条数和面积分别占了整个山脉相应总量的2/3和5/6,尤其是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处的帕隆藏布支流—易贡藏布和波得藏布,冰川最为集中,海洋型冰川特别发育。仅在那曲地区嘉黎镇至林芝地区倾多镇之间的200公里範围内,就拥有念青唐古拉山脉长度超过10公里的36条冰川中的32条,占冰川总面积的70%以上。这里是地球上中低纬地区最强大的冰川作用中心之一,是真正的冰川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