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网路着作权法

网路着作权法

网路着作权法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选题全面,规模宏大。不仅细分了传统民商法的各个部门,也包括了许多边缘学科,总计六十余种,可供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读者选用。

基本介绍

  • 书名:网路着作权法
  • 作者:王迁
  • 特点1:选题全面,规模宏大
  • 特点2:体例新颖,结构完整
  • 特点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编辑推荐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选题全面,规模宏大。不仅细分了传统民商法的各个部门,也包括了许多边缘学科,总计六十余种,可供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读者选用。
第二,体例新颖,结构完整。不仅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而且还大胆引进英美法教材的编撰模式,每本教材除了体系化地讲授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外,还穿插引用资料、案例或事例加以评析,每章之后还列出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着述。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中特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专栏,选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议问题。

内容简介

对于使用本书进行自学的学生读者,笔者提请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法”(或“网路时代智慧财产权法”)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在华东政法大学,智慧财产权专业的本科生要在修过“民法学”与“着作权法”之后,在三年级才能选修。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想当然地认为购买盗版小说书来阅读是侵犯着作权的行为),是很难有效地利用本书的。本书中的“原理解读”只是对作为基础的着作权法原理进行了较为简洁的介绍,读者如果尚未系统地学习着作权法,应当首先“补课”。
第二,网路环境中的着作权保护是近年来产生的新问题。虽然国际条约和我国立法均已有了相关规定,但毕竟较为原则。对于如何正确理解与适用,学术界与实务界仍有不小的争议。本书中的论文或评论片段,以及对各思考题的“思路提示”反映的是笔者个人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在第四章“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与规制”中,对于相关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远未达成共识,尚不存在所谓“通说”。因此,读者应只将本书作为学习与研究的起点,带着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

作者简介

王迁,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智慧财产权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库成员,上海2010年世博会智慧财产权谘询专家,中国法学会智慧财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着作权协会理事,上海网际网路着作权工作委员会谘询专家;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家谘询员,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智慧财产权审判谘询专家。出版专着《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合着《中国与欧洲在网路环境中对着作权的保护》,独着教材《智慧财产权法教程》与《着作权法》,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六十余篇。主持过法务部课题、教育部课题、中国与欧盟信息社会项目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课题,以及国家智慧财产权战略研究子课题等。《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着作二等奖,《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论“网路传播行为”及其侵权认定》获中国科技法学会着作类、论文类金奖,《论着作权法中的间接责任》获中国高校智慧财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参与了《信息网路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专家调研组成员参加了《着作权法》第二次修订工作。曾赴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纽西兰和印度等国家参加国际智慧财产权会议,并曾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讲授中国着作权法。

目录

第一章 网路环境中的着作权专有权利
第一节 网路环境中複製权的适用
第二节 网路环境与发行权
第三节 信息网路传播权
第二章 网路环境下的着作权侵权
第一节 网路环境中的直接侵权
第二节 网路环境中的间接侵权
第三章 网路环境中对着作权的限制
第一节 限制着作权的国际标準
第二节 私人複製、网路传播与对着作权的限制
第四章 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与规制
第一节 对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第二节 对滥用技术措施的规制
后记

线上欣赏

第一章 网路环境中的着作权专有权利
第一节 网路环境中複製权的适用
複製权就是着作权人享有的複製作品的专有权利。要理解複製权,必须明晰哪些行为是受複製权控制的複製行为。总结各国着作权立法例和相关学说,可以发现:要构成着作权法上的“複製行为”,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件:
首先,该行为应当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再现作品。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再现作品,是複製行为与其他再现作品行为,如表演、广播和放映等行为最根本的区别。如果再现作品的行为并不藉助于有形物质载体,则该行为不可能是着作权法意义上的複製。如仅将他人的诗歌记住并以朗诵的方式加以再现的行为就不是着作权法意义上的複製。原因是无论记忆还是朗诵,都没有导致作品在有形物质载体上再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记忆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活动,并非在有形物质载体上再现作品的行为。当然,人的身体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充当物质载体的。如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喜欢“文身”,即将美术图案刻在身体上。只要图案本身是作品,“文身”也是複製行为。
其次,该行为应当使作品被相对稳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形成作品的有形複製件。着作权法意义上的複製行为应当是能够导致产生作品複製件的行为,即我国《着作权法》上“複製权”定义中的“将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而要产生作品複製件,就必须将作品相对稳定地、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例如,印刷厂印刷书籍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複製行为,因为印刷将使作品被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纸张之上,形成作品有形複製件——书本。而且这种“固定”是相当稳定和持久的,只要人们不去有意识地破坏载体或消除载体上的作品,如用“消字灵”把书本上的文字涂掉,作品都将长期保存在载体之上。相反,如果作品没有被相对稳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则不能认为发生了複製行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