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3月,2010年7月成立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2011年5月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厅与平顶山学院三方签约合作共建。
实验室紧紧围绕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及生态修复等关键科学问题,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集基础研究、套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建设历史
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3月,2006年9月被列为平顶山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厅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得到平顶山市政府支持,成为市级重点实验室,2010年7月成立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2011年5月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厅与平顶山学院三方签约合作共建,2011年12月获批为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
科研建设
研究方向
据2014年官网显示,实验室有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低山丘陵区林-草-畜-土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研究、矿区生态系统受损机理与恢复技术、低山丘陵区植物资源高效利用及基因工程育种4个研究方向。
下设分室
- 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室
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室主要致力于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土壤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修复技术与套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据2014年官网显示,实验室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博士4人。以及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O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萤光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
- 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要致力于植物回响非生物逆境胁迫的生理机理及调控措施;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多尺度生理生态回响和适应对策;不同环境梯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及其保护途径;植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植物抗逆高效的化学调控机理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
仪器设备

据2014年官网显示,研究室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博士4人。以及全自动气象观测仪、携带型光合仪、全站仪、树木茎秆截流系统、植物气穴研究系统、根系分析系统、植物冠层分析仪、生物显微镜、叶绿素萤光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注:图册资料来源
-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据2014年官网显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占地面积约400m2,共设有1个準备实验室、1个DNA操作室、1个RNA操作室、1个基因工程操作室、和2个组织培养室。
有固定科研人员6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3人。实验室设备条件良好,拥有实时萤光定量PCR仪、Millipore纯水处理系统、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Eppendorf移液枪、Sigma台式冷冻离心机、Retsch组织破碎仪、超低温冰柜、超净工作檯、人工气候箱等一系列现代仪器设备。
以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为主线,本实验室主要选择适合在低山丘陵区推广种植的各种林木、花卉、中草药等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生态植物资源的高效繁殖、重要基因定位、功能基因挖掘、转基因及分子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础与套用研究,为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科学高效实施提供有效材料保障和技术支持。
科研成果
据2014年官网显示,实验室的学术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5篇,主编及参编教材与专着4部,承担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2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7项,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
2010-2013年初,文祯中带领科研团队在尧山、平顶山以及南阳宝天曼等豫西南低山丘陵地区,野外实地调研了108个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通过研究,科研团队揭示出低山丘陵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人类对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採、对荒山的过度垦耕、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和水土流失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氮素和水分的流失是限制低山丘陵区植被生长与恢复的主要因子。
科研基地

实验室副主任刘沛松提出,以豆科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和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生态修复树种,是实现低山丘陵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形式,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为此,科研团队在鲁山昭平湖低山丘陵区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複试验与示範基地”,长期开展林草複合模式最佳化和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当地较大面积示範推广后,创造产值约1000万元。
注:图册资料来源
科研基地
名称 | 地点 | 建立时间 |
---|---|---|
低山丘陵区生态修複试验示範基地 | 平顶山市鲁山县库区乡 | 2011年3月 |
国砥山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示範园 | 平顶山市新城区国砥山 | 2010年1月 |
尚武营林木花卉繁育基地 | 平顶山市叶县尚武营村 | 2011年4月 |
四矿口林木培育基地 | 平顶山市四矿口观音出生地 | 2011年4月 |
低山丘陵区综合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 | 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 | 2011年10月 |
凤凰山景舒农业种植养殖基地 | 鲁山县张良镇 | 2011年6月 |
绿色中原高效农业技术研发基地 | 叶县田庄乡 | 2009年6月 |
科研队伍
科研人员
据2014年官网显示,实验室有教学科研人员28名,其中院士3人,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15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11人。
外聘院士
蒋有绪:中国科学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网路化、规範化的奠基人,博士生导师。兼任《林业科学》等多个重要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IGBP 中国委员会、SCOPE 中国委员会委员。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主任,中国火山学会副理事长。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植物生理学教授。先后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中国工程院农学部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中国植物委员会常务理事。
学术委员会
职务 | 姓名 | 职称 | 单位 | |
---|---|---|---|---|
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 主任委员 | 蒋有绪 | 研究员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常务副主任 | 文祯中 | 教授 | 平顶山学院 | |
副主任委员 | 刘嘉麒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尹伟伦 | 研究员 | 北京林业大学 | ||
李小建 | 教授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
办公室主任 | 杨风岭 | 教授 | 平顶山学院 | |
委员 | 丁荣耀 | 高级工程师 | 河南省林业厅 | |
朱延林 | 研究员 |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
光增云 | 教授级高工 | 河南省林业厅 | ||
李良厚 | 研究员 |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
余新晓 | 教授 | 北京林业大学 | ||
宋宏伟 | 研究员 |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
杨风岭 | 教授 | 平顶山学院 | ||
屈凌波 | 教授 | 河南工业大学 | ||
杨喜田 | 教授 | 河南农业大学 | ||
罗襄生 | 高级工程师 | 河南省林业厅 | ||
范国强 | 教授 | 河南农业大学 |
科研目标
实验室以研究河南省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机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策略为重点,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改善河南省低山丘陵区域生态环境,为实现河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