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0月。经过严格的推荐和申报程式,由西南大学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专家实地考察,于2012年7月批准为首批重庆市教育政策学术学科设岗单位。

研究所主任?>李玲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师範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东北师範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华东师範大学中国教育决策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美国SSCI期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审稿人。曾获DKG国际教育家学会“优秀女学者奖”,教育部“优秀《专家建议》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

研究所所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3人。

2016年教育政策研究所获“优秀科研机构”称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
  • 外文名:Center For Education Polic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介绍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0月。经过严格的推荐和申报程式,由西南大学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专家实地考察,于2012年7月批准为首批重庆市教育政策学术学科设岗单位。
研究所主任李玲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师範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东北师範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华东师範大学中国教育决策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美国SSCI期刊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审稿人。曾获DKG国际教育家学会“优秀女学者奖”,教育部“优秀《专家建议》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重庆市教育政策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重庆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
研究所所在教育学部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3人。

研究方向

1.城乡教育政策研究;
2.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研究;
3.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国家重点项目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4.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多元文化发展与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
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素质教育与儿童权利研究”。

其他重点项目

1.欧盟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走向;
2.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3.不同功能区统筹城乡改革路径及任务研究:渝东南及渝东北改革路径及任务;
4.课程与教学理论本土构建研究;
5.城市流入学生的测算与预警机制研究;
6.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监测与提升研究;
7.学生学习权益保障体系研究;
8.多元文化发展与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创新团队概况

(一)团队形成的背景
1.教育政策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阶段,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急需加强对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大力开展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育政策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了国家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智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教育政策科学是教育智库建设的支撑学科,通过教育政策科学的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有利于健全决策谘询制度,实现我国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画》,为本研究团队的建立提供政策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根据“一带一路”的科学定位,最佳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统筹构建教育政策支撑体系。“一带一路”建设为本团队建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教育政策是教育智库建设的支撑学科,然而,目前国内的教育政策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家需要,全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有: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010年北京师範大学成立)、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2010年由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首都师範大学联合成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11年)和广州大学—屏东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11)。这些机构都聚集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尚未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西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批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团队。无论从学科建设角度,还是学校发展的角度,西南大学建立教育政策研究团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教育政策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目前还是教育法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与教育政策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需求地位极不对等。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其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研究範式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教育政策研究才刚刚起步。西南大学成立教育政策研究团队,有利于促进我校教育政策学科建设,推动我国教育政策的理论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成立教育政策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系统的培养教育政策专业的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促进青年研究团队建设,培育国家教育政策智库团队。
从谘询服务的角度分析,儘管我国有大量的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但能够为国家提供咨政服务的团队非常有限。西南大学教育政策创新团队的建立,能够集中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建立高水平的智库团队,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水平的谘询报告。
从学术交流的角度分析,教育政策研究创新团队的成立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2.教育政策研究创新团队所依託的平台、学术梯队、培养青年人才情况
创新团队所在单位为国家“211工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博士后流动站、教育政策博士点。
团队所在教育学部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3人。
团队依託“西南大学教育政策所”,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平均年龄39岁,开展教育体制机制和民族教育政策两个方面研究,团队成员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繫。创新团队成功获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2012年团队核心成员李玲教授入选“重庆市学术学科领军团队计画”。2013年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类)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长期项目)“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2014年,教育政策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张学敏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套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团队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和加快引进高水平教育政策研究人才,继续壮大研究团队。
团队还有18名研究生在开展工作,团队以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扎根田野,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用跨学科的方法建立了“城乡教育资料库”、“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与发展资料库”、“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资料库”等专题资料库,为我国制定教育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团队培养的8名博士和17名硕士研究生中,有4名博士生在所任教大学成立了“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并负责建设教育政策研究团队,有4个研究生在哈佛大学、宾夕法利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麻省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方向就职或者攻读博士学位。近年来,团队还引进国外博士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入选“首届重庆市教育政策学术学科领军人才计画”1人。这些都为西南大学教育政策创新团队提供了大量的青年后备人才,教育政策研究整个团队的学术梯队和青年人才储备已逐渐形成。
(二)创新团队研究方向
本创新团队由城乡教育政策研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研究、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三个方向组成。
1.城乡教育政策研究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一体化”是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新发展观,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乡关係变化的新认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的教育国情,是当前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障碍。2010年7月,《教育规划纲要》两次提到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鑒于此,创新团队基于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历时五年的系统研究,已经初步探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体制机制,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机制的社会支持系统。
2.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研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为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服务并受其制约。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综合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从整体谋划、从巨观布局,注重顶层设计。鑒于此,创新团队基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发展报告”,已对我国近三十年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和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下一步在此基础上,系统剖析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内涵、原理、特徵等基本理论问题,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和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影响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科学路径,尝试构建用于监测和评价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成效与进度的指标体系、模型、发展指数,为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3.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已开发国家的教育机构纷纷争夺中国的生源市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流失海外。而且,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即是教育资源的争夺和竞争。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即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创新团队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藉助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将继续开展有关城乡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改革等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
(三)团队结构及对研究方向的支撑
1.依託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及其成员和李玲教授领衔的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和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类)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开展统筹城乡教育政策的研究。
2.依託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成员和李玲教授领衔的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宋乃庆教授领衔的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义务教育发展报告”开展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研究。
3.依託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及其成员,陈时见教授领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範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欧盟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走向”等课题开展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四)团队的发展目标
1.继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育政策研究人才,增强教育政策研究创新团队的科研实力。在5年内形成一个由15-20名中青年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力争获準教育部创新团队。
2.以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为核心,以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等为平台,力争5-10年获準教育政策国家重点学科。
3.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长期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育政策研究团队,推动海内外兄弟科研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推动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力争实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滚动支持。
4.发表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为提高我国乃至国际教育政策研究水平做出贡献。具体目标如下:
(1)围绕资料库建设和使用,建立“教育政策方法研究实验室”,解决教育研究方法课程长期脱离于教育实践的问题,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质化和量化研究分析方法,为学科发展培养人才。
(2)带领团队出版系列丛书:教育政策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政策分析与评估、国际教育政策比较、资料库建设与使用等。
(3)争取在2017年底将“城乡教育资料库”、“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与发展资料库”、“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资料库”、“中国民族教育发展资料库”等上线并向社会发布。2018年底将“2017年西南边疆民族教育追蹤资料库”可提供部分上线并向社会发布。以资料库建设和使用推动教育政策学科发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