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爵奖
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审评审产生。
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製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审评审产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金爵奖
- 举办日期:每年6月
- 举办地点:中国上海
- 主办机构:国家电影局、上海市人民政府
基本简介
奖项简介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审评审产生。
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设的电影奖,原由广播电视总局主办,2005年以后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2018年第21届起由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四个主要活动组成:“金爵奖”国际电影评选、国际影片展、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以及国际电影学术研讨会。
另外,还有中国厨艺界和烹饪界的最高奖—金爵奖。
第三款金爵奖奖盃(2007~2017)

奖项设定
金爵奖最佳影片
评审会大奖
金爵奖最佳导演
金爵奖最佳编剧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金爵奖最佳摄影
金爵奖最佳音乐
评审团奖(非常设奖)
历届回顾
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回顾 | |||
---|---|---|---|
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注:查看历届获奖名单请单独查看各届奖项百科)
相关介绍
“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每年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16部左右的参赛影片均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或亚洲首映。“金爵奖”参赛影片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有影坛前辈的新作,还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之作。电影通过影像呈现多元文化,触及内心且鼓舞人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历届都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审评审产生的。
“爵”为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其造型优美别致、古朴典雅,象徵古老的东方民族传统文化。
参赛影片经电影节选片人和境外选片顾问推荐,由选片委员会统一审看遴选,送交国际评审会最终评判。国际评审会由至少七位国际业界知名专业人士组成,有导演、製片人、演员和影评人等。评审会的构成受媒体大众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体现了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国际评审经讨论,独立选出获奖影片,并颁发各项大奖。
地位影响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箇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着名权威的国际评审、炙手可热的国际巨星、实力雄厚的参赛片、大师级别的论坛对话、精彩纷呈的展映影片令人目不暇接。每年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世界电影人的盛会,受到海内外专业媒体和公众的热烈关注。每年报名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媒体记者超过1000人,从电影节筹备期开始,相关报导密集见诸各大电视、广播、网际网路及报刊杂誌。电影节每年吸引30多万电影观众,公众参与度在世界各大电影节排名中名列前茅。
获奖名单
第01届(1993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谢晋{中国} |
评 委 | 赫克托·巴本科{巴西}、大岛渚{日本}、保罗·考克斯{澳大利亚} 卡伦·沙赫纳扎罗夫{俄罗斯}、奥利佛·斯通{美国}、徐克{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王童《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简·德克莱尔《达恩斯教授》(比利时)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吴贞孩《悲歌一曲》(韩国) |
评审会特别奖 | 张之亮《笼民》(中国香港) |
第02届(1995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孙道临{中国} |
评 委 | 李行{中国}、让·贝克尔{法国}、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德国} 杰奎琳·安德烈{墨西哥}、克里斯托夫·扎努西{波兰}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打破沉默》(瑞士)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让·皮埃尔·马瑞勒《自由列车》(法国)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郭柯宇《红樱桃》(中国) |
评审会特别奖 | 《火屋》(阿根廷) 《美国女儿》(俄罗斯) |
第03届(1997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石方禹{中国} |
评 委 | 林权泽{韩国}、松坂庆子{日本}、马克·莱德尔{美国} 埃列姆·克烈莫夫{俄罗斯}、吴思远{中国}、伊斯特凡·萨博{匈牙利}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门德尔》(挪威)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米歇尔·比高利《旅伴》(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潘予《安居》(中国) |
评审会特别奖 | 胡炳榴《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 |
第04届(1999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吴贻弓{中国} |
评 委 | 保罗·维尔奇{义大利}、卡罗尔·盖布{法国}、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俄罗斯} 降旗康男{日本}、朴光洙{韩国}、郑洞天{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
银爵奖最佳影片 | 《幕后的演员》(挪威)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艾丽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野女》(奥地利) |
金爵奖最佳技术 | 《仲夏夜之梦》(美国) |
评审会特别奖 | 《悬情疯人院》(纽西兰) |
第05届(2001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朱永德{中国 } |
评 委 | 埃贝哈克·容克斯多尔夫{德国}、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波兰} 艾伦·派克{英国}、李沧东{韩国}、潘虹{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彼德·豪威特(英国)《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丹尼尔·奥特沃尔《下岗风波》(法国)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凤囚狂沙》(乌兹别克) |
金爵奖最佳技术 | 《夺标奇缘》(美国) |
第06届(2002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李前宽{中国 } |
评 委 | 许秦豪{韩国}、弗朗索瓦-吉拉德{加拿大}、谢尔盖·索洛伟约夫{俄罗斯}、韩三平{中国} 杰弗里·吉尔莫{美国}、雅采克·博朗姆斯基{波兰}、索尔芬娜·奥尔松{冰岛}、黄蜀芹{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霍建起《生活秀》(中国) |
金爵奖评审会特别奖 | 岩井俊二《豆蔻年华》(日本)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大卫·凯撒《鲻鱼》(澳大利亚)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科林·法瑞尔《哈特的战争》(美国)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陶红《生活秀》(中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朱京中《童僧》(韩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孙明《生活秀》(中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小林武史《豆蔻年华》(日本) |
第07届(2004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丁荫楠{中国} |
评 委 | 朴哲洙{韩国}、黑木和雄{日本}、奥莉维亚·阿塞亚斯{法国} 大卫·凯撒{澳大利亚}、罗恩·汉得森{美国}、文隽{中国香港}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代价》(伊朗) |
金爵奖评审会特别奖 | 侯咏《茉莉花开》 (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李在容《丑闻》(韩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艾撒·伊里《兄弟》 (芬兰)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 (瑞典)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顾美华《美丽上海》 (中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马瑞塔·豪福斯、派卡·欧提拉《兄弟》 (芬兰)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校园规则》 (瑞典)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李炳宇《生活秀》 (韩国) |
第08届(2005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吴天明{中国} |
评 委 | 马克·罗斯曼{德国}、雷吉斯·瓦格涅{法国}、姜帝圭{韩国} 卢燕{美籍华人}、蒋雯丽{中国}、伊马诺尔·乌里维{西班牙}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乡村照相馆》 (日本) |
金爵奖评审会特别奖 | 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拉姆尔·哈默里克《年轻的安徒生》 (丹麦)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黄欣、一凡《求求你,表扬我》 (中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藤龙也《乡村写真馆》 (日本)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赵薇《情人结》 (中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斯徒安·瑞伯《我父亲的小屋》(纽西兰)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邓右福《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 |
第09届(2006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吕克·贝松{法国} |
评审副主席 | 冯小刚{中国} |
评 委 | 郭景泽{韩国}、徐静蕾{中国}、曼努埃尔·居蒂耶雷·阿拉贡{西班牙} 加布里·萨尔瓦托{义大利}、邓肯·肯沃西{英国}、黛安娜·布拉荞{墨西哥}、关锦鹏{中国香港}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四分钟》(德国) |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 戚健《天狗》(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 | 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 |
金爵奖最佳男主角 | 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
金爵奖最佳女主角 | 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 | 《土地》(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 | 《河道女王》(纽西兰) |
第10届(2007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陈凯歌{中国} |
评审副主席 | 费尔南多·特鲁巴{西班牙} |
评 委 | 麦可·巴尔豪斯{德国}、玛丽亚·加西亚·古欣纳塔{义大利}、吕克·雅盖{法国} 陆川{中国}、小栗康平{日本}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完美计画》 (德国 ) |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 《逃往疯人院》(瑞典)导演:克劳斯·哈洛 |
金爵奖评审会特别奖 | 尹力《云水谣》(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田壮壮《吴清源》(中国 )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 (以色列 )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胡安·约瑟·巴勒斯塔《疯狂的萨姆埃尔》(西班牙)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卡里娜·哈夫、戴格玛·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完美计画》(德国 )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王昱《吴清源》(中国 )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富田勛《武士的一分》 (日本 ) |
第11届(2008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王家卫 |
评 委 | 吉拉·阿尔玛戈{以色列}、比尔·奥古斯特{丹麦}、乌里希·费尔斯伯格{德国} 桃井熏{日本}、陈冲{美籍华人}、霍建起{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陌生的亲情》 国家:俄罗斯 |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 高群书《千钧一髮》 国家: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马里斯·马丁松斯《迷失》国家:立陶宛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马瑞克·艾普斯坦《空虚》国家:捷克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马国伟《千钧一髮》国家:中国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艾米丽娅·瓦萨约娃《空虚》国家:捷克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亲的眼泪》国家:德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迷失》 国家:立陶宛 |
第12届(2009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丹尼·博伊尔{英国} |
评 委 | 黄建新{中国}、萨维耶·柯勒{瑞士}、栗原小卷{日本}、刘伟强{中国} 安迪·麦克道维尔{美国}、吴正宗{韩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奖 | 亚历山大·布伦斯特、安东尼奥·度贝伦《原创人生》(丹麦、瑞典) |
金爵奖评审团奖 | 姚树华《白银帝国》(中国) |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 万玛才旦《寻找智美更登》(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 朱利斯·舍夫契克《杀手写真》捷克 |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 | 法比奥·波尼法奇、吉乌里奥·弗雷多尼《是的,我们行》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 | 斯维利·固德纳松《原创人生》丹麦、瑞典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 | 西蒙娜·唐《爱之伤痕》丹麦 |
金爵奖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 | 卢炯羽《电影就是电影》韩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 | 尼古拉斯·古切特乌、汉斯·梅尔《无福之地》法国 |
其他奖项 | |
终身成就奖 | 昆西·琼斯 |
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杰出电影贡献奖 | 哈利·贝瑞 |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 吴宇森 |
第13届(2010年)
奖项名称 | 获奖名单 |
---|---|
评审会主席 | 吴宇森{中国香港} |
评 委 | 赵薇{中国}、比尔·古登泰格{美国}、泷田洋二郎{日本}、阿莫斯·吉泰{以色列} 王小帅{中国}、列奥·卡拉克斯{法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再吻我一次》(义大利) 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 |
金爵奖评审会大奖 | 刘杰《碧罗雪山》(中国)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刘杰《碧罗雪山》(中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克里斯汀·乌尔蒙《小镇异国情》(德国/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维多利亚·普齐尼《再吻我一次》(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加布里尔·穆奇诺《再吻我一次》(义大利)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杜可风《水中仙》 (爱尔兰)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林强《碧罗雪山》(中国) |
评审会特别嘉奖 | 汪普则、娜真叶《碧罗雪山》(中国) |
第14届(2011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巴里·莱文森{美国} |
评 委 | 陈英雄{法籍越南裔}、克里斯托弗·汉普顿{英国}、崔洋一{日本} 帕兹·维嘉{西班牙}、王全安{中国}、张静初{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奥尔罕·奥古兹《伤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韩杰《HELLO!树先生》(中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章明《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赛武凯特·埃穆拉《伤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吕星辰《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提瓦·马泰松《星期五杀手》 (泰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文子《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
评审会大奖 | 韩杰《HELLO!树先生》(中国) |
评审会特别奖 | 由拉特·史帕克《星期五杀手》(泰国) |
第15届(2012年)
奖项 | 获奖人及作品 |
---|---|
评审会主席 | 让·雅克·阿诺(法国) |
评 委 | 洛珊·班尼蒂玛(伊朗)、张家振(美籍)、海瑟·格拉汉姆(美国)、 李冰冰(中国)、贝拉·塔尔(匈牙利)、张杨(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 《熊》导演:克斯罗·马素米(伊朗) |
金爵奖最佳导演 | 高群书《神探亨特张》(中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 | 内田贤治《盗钥匙的方法》(日本)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 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指挥家》(俄罗斯) |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 乌苏拉·普鲁内达《悲伤成梦》(墨西哥) |
金爵奖最佳摄影 | 石栾《萧红》(中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 《蛹》(西班牙) |
评审会大奖 | 《从未放弃的爱》(加拿大) |
第16届(2013年)
奖项 | 获奖 |
---|---|
评审会主席 | 汤姆·霍伯(英国) |
评审 | 米歇尔·西蒙(法国)、克里斯·克劳斯(德国)、克斯罗·马素米(伊朗) 伊利·曼佐(捷克)、宁浩(中国)、余男(中国) |
最佳影片 | 《警界黑幕》(俄罗斯)导演:尤里·贝科夫 |
评审会大奖 | 威廉·奥尔森《信赖》(瑞典) |
最佳导演奖 | 尤里·贝科夫《警界黑幕》(俄罗斯) |
最佳编剧奖 | 安格斯·麦克拉克伦《信赖》(瑞典) |
最佳男演员奖 | 张家辉《激战》(中国) |
最佳女演员奖 | 李馨巧《激战》(马来西亚) |
最佳摄影奖 | 瓦臣·夏尔马、布洛姆格伦·多万《信赖》(瑞典) |
艺术成就奖(原创音乐) | 尤里·贝科夫《警界黑幕》(俄罗斯) |
第17届(2014年)
奖项 | 获奖 |
---|---|
评审会主席 | 巩俐(新加坡女演员) |
评审 | 林常树(韩国导演)、岩井俊二(日本导演)、罗勒·莎菲(丹麦导演、编剧) 佩曼·莫阿迪(伊朗演员、导演)、莎莉·波特(英国导演)、刘杰(中国导演) |
最佳影片金爵奖 | 《小英格兰》(潘多利·佛加瑞)(希腊) |
评审会大奖 | 张猛《胜利》(中国) |
最佳导演奖 | 潘多利·佛加瑞《小英格兰》(希腊) |
最佳编剧奖 | 沃尔克·施隆多夫、西里·贾里《外交秘闻》(法国/德国) |
最佳男演员奖 | 维他亚·潘斯林加姆《最后执行人》(泰国) |
最佳女演员奖 | 佩内洛普·特西莉卡《小英格兰》(希腊) |
最佳摄影奖 | 罗攀《五彩神箭》(中国) |
艺术贡献大奖 | 格雷格·亚历山大《重新开始》(美国) |
第18届(2015年)
最佳影片奖 | 皮埃尔·祖利维《守夜》(法国/比利时) |
评审会大奖 | 亚采克·卢森斯基《女友的秘密》(波兰) |
最佳编剧奖 | 派屈克·托宾《蛋糕》(美国) |
最佳导演奖 | 曹保平《烈日灼心》(中国) |
最佳男演员奖 | 邓超、段奕宏、郭涛《烈日灼心》(中国) |
最佳女演员奖 | 克里斯塔·科索恩《助产士》(芬兰) |
最佳摄影奖 | Vladislav Opelyants《中暑》(俄罗斯) |
艺术贡献奖 | 吴胜郁《无赖汉》(韩国) |
最佳纪录片奖 | 吴飞跃、秦晓宇《我的诗篇》(中国) |
最佳卡通片奖 | 汤姆·摩尔《海洋之歌》(爱尔兰) |
终身成就奖 | 夏梦(加拿大) |
第19届(2016年)
最佳影片奖 | 刘杰《德兰》(中国) |
评审会大奖 | 维托·帕尔米耶《德州见》(义大利) |
最佳编剧奖 | Elisabeth Escher、安德瑞拉斯·格鲁伯《汉娜睡狗》(德国/奥地利) |
最佳导演奖 | 安提·乔金恩《恶之花》(芬兰) |
最佳男演员奖 | 刘烨《追兇者也》(中国) |
最佳女演员奖 | 藤山直美《团地》(日本) |
最佳摄影奖 | 郭达明《皮绳上的魂》(中国) |
艺术贡献奖 | 罗斯顿·乔夫《雾》(菲律宾) |
最佳纪录片奖 | 海蒂·布兰登堡、马修·奥泽尔《当两个世界碰撞时》(秘鲁) |
最佳卡通片奖 | 泰德·西格尔《小怪物茉莉》(德国/瑞典/瑞士) |
第20届(2017年)
获奖名称 | 获奖方 |
---|---|
评审会主席 | 克里斯蒂安·蒙吉(罗马尼亚) |
评审 | 曹保平(中国)、李樯:(中国)、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美国和马其顿籍) 萨布(日本)、加里·麦可·沃尔特斯(美国)、许晴(中国) |
最佳影片奖 | 保罗·维拉拉纳《三轮浮生》(菲律宾) |
评审会大奖 | 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筹款风波》(伊朗) |
最佳导演奖 | 马赛·皮耶普莱兹卡《我是杀人犯》(波兰) |
最佳女演员奖 | 萨蕾·巴亚特《筹款风波》(伊朗) |
最佳男演员奖 | 黄渤《冰之下》(中国) |
最佳编剧奖 | 伊万·布洛茨尼科夫《哈尔姆斯》(俄罗斯/立陶宛/马其顿) |
最佳摄影奖 | 山陀尔·贝尔克什《哈尔姆斯》(俄罗斯/立陶宛/马其顿) |
艺术贡献奖奖 | 克特林·萨伊泽斯库《故障状况》(罗马尼亚) |
最佳卡通片奖 | 《至爱梵谷》(英国),导演:休·韦尔什曼、多洛塔·科别拉 |
最佳纪录奖 | 《当保罗穿越大海》(德国),导演:雅各布·普罗伊斯 |
第21届(2018年)
获奖名称 | 获奖方 |
---|---|
评审会主席 | 姜文:主竞赛(中国)、皮尔乔·汗卡萨罗:纪录片(芬兰)、雅克-雷米·杰瑞德:卡通片(日本) |
评审 | 主竞赛单元:张震(中国)、伊尔蒂科·茵叶蒂(匈牙利)、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土耳其) 河濑直美(日本,缺席)、大卫·佩穆特(美国)、秦海璐(中国) 纪录片单元:约阿夫·沙米尔(以色列)、吴文光(中国) 卡通片单元:片渊须直(日本)、孙立军(中国) |
最佳影片奖 | 巴特巴雅尔·绰格萨姆《再别天堂》(瑞士/蒙古) |
评审会大奖 | 松太加《阿拉姜色》(中国) |
最佳导演奖 | 罗德里戈·巴里鲁索、塞巴斯蒂安·巴里鲁索《翻译家》(古巴/加拿大) |
最佳女演员奖 | 伊莎贝拉·布莱斯《塔杜萨克女孩》(加拿大)导演:马丁·拉罗什 |
最佳男演员奖 | 泰伊·谢里丹《星期五的孩子》(美国)导演:A.J. 爱德华兹 |
最佳编剧奖 | 扎西达娃、松太加《阿拉姜色》(中国)导演:松太加 |
最佳摄影奖 | 杰夫·比尔曼《星期五的孩子》(美国)导演:A.J. 爱德华兹 |
艺术贡献奖奖 | 《食肉动物》(法国/比利时)导演:杰瑞米·雷乃、亚尼克·雷乃 |
最佳卡通片奖 | 《朝花夕誓——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日本)导演:冈田麿里 |
最佳纪录奖 | 《漫长的离乡》(荷兰)导演:伦纳德·雷特尔·埃尔姆里奇 |
历届之最
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之最 | |
---|---|
入围最多的导演 | |
霍建起 | 2002年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陶红)、 最佳摄影(孙明)《生活秀》 2005年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赵薇)《情人结》 2012年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石栾)《萧红》 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1980年代的爱情》[4] 四部影片两个影后、两个最佳摄影、一个最佳影片,也是截至2015年第18届以来唯一一位获得最佳影片的中国内地导演。 |
获最佳影片奖最多的导演 | |
克斯罗·马素米 | 先后于2004年第7届《代价》、2012年第15届《熊》两次获得最佳影片奖。 |
同一届获奖最多的电影人(3奖) | |
尤里·贝科夫 | 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俄罗斯籍导演凭藉《警界黑幕》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成就(原创音乐)三项大奖,在该电影中,他一人身兼导演、编剧、剪辑、电影配乐等多职。 |
获奖最多的导演 | |
高群书 | 2008年第11届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马国伟)《千钧一髮》、2012年第15届最佳导演奖《神探亨特张》,其中马国伟还是一位非职业演员,其本质工作是警察,他也是第一位中国籍影帝。 |
刘杰 | 2010年第13届凭《碧罗雪山》获得评审会大奖、最佳导演奖,2016年第19届凭《德兰》获得最佳影片奖,这也是中国内地导演继霍建起(2002年第6届《生活秀》)之后第二位获得最高奖的导演。 |
年纪最小的影后 | |
李馨巧 | 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马来西亚籍小演员凭中国香港影片《激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年仅10岁。同时,该影片男主角张家辉亦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是第一位中国香港籍影帝,也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影帝影后出自同一部影片。 |
影帝影后多黄蛋 | |
影帝篇 | 2015年第18届最佳男演员奖由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位中国男演员凭藉电影《烈日灼心》获得,评审给出的评语是:他们个个表现优秀,缺一不可式的表现,让影片完美呈现,让人刮目相看;此外,该片导演曹保平还获得最佳导演奖。此外,该片导演又于次年凭《追兇者也》让刘烨获封影帝。 |
影后篇 | 2007年第10届最佳女演员奖由科琳娜·哈弗奇、达格玛·曼泽尔、科斯腾·布劳克、克莉斯汀·施恩四位德国女演员凭藉电影《完美计画》获得,同时该片还获得最佳影片金爵奖,加上同样身为女性的製片人及导演,本届电影节完全成了六个女人的天堂。 |
影帝影后创作大师 | |
霍建起 | 先后于2002年第6届、2005年第8届捧出陶红(《生活秀》)、赵薇(《情人结》)两位国际影后,同时还先后于2002年第6届2012年第15届让孙明、石栾分别凭《生活秀》《萧红》获得最佳摄影奖。 |
曹保平 | 先后于2015年第18届、2016年第19届捧出邓超、段奕宏、郭涛(《烈日灼心》)、刘烨(追兇者也)四位国际影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