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虎符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多作成动物形,尤其常作成虎形,故称“虎符”。现存最早的符是战国时期的。秦、汉的符仍多沿用虎符的形式。符除用铜製外,也有用金、玉、竹、木製成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铜虎符
- 最早使用:战国时期
- 高:48毫米
- 长:70毫米
简介
每只兵符上都有编数。编数的多寡不仅体现着兵符的用途,而且控制着军事行动的规模、範围和许可权。《汉书·文帝纪》载,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师古说:"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庄浪所发现铜虎符共十四枚,每枚均有编数,编数最大的是五,属发兵之例,与应劭之说符合,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批铜虎符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凭证。东汉以后,符的使用範围渐广,符上编数随之扩大,以适应多种情况的需要。
博物馆陈列
在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馆》里,陈列着两枚隋铜虎符。此符由甘肃庄浪县博物馆提供,1974年在甘肃庄浪县阳川公社葫芦河南岸曹家塬出土。虎符系黄铜所铸,为立虎状,高48毫米,长70毫米。-枚正面为阴刻小篆"长利府"三字,背面阴刻楷书"右武卫"、"长利二"六字。另一枚正面为阴刻小篆"大华府"三字,背面阴刻楷书"左武卫""大华三"六字。
隋代府兵调兵的信物—铜虎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