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宋二刘

北宋二刘

北宋二刘

古代文学上指北宋文学家刘敞、刘攽兄弟的并称。“二刘”博学多才,为文敏赡,世人注目。

基本介绍

  • 本名:北宋二刘
  • 别称:刘敞、刘攽
  • 字号:原甫、贡夫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
  • 出生地: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释义

宋王应麟《国小绀珠 氏族》:“二刘,宋刘敞、攽。”刘敞善制诏,刘攽则通史学,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影响更大。“二刘”又善诗,敞诗呆板,攽诗则较工练。

刘敞

刘敞,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自幼聪明,勤奋好学,精读经书。庆曆六年(1046)与弟刘攽参加丙戌科会试,同中进士。刘敞廷对时本为第一,因编排官、翰林学士王尧臣(天圣五年丁卯科状元)系刘敞内兄,为避嫌疑,宋仁宗将刘敞列为第二,将河南邓县贾黯列为第一。  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今河南汝阳县)。庆曆八年(1048)十一月,因父亲去世,请假回家守丧。皇祐三年(1051)二月,守服期满,奉召还朝,试学士院,迁太子中允、集贤院。第二年,任吏部南曹、考功员外郎。同年八月,权判三司开拆司。皇祐五年(1053)四月,又权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1054)八月,同修起居注,九月召试,迁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八月,出使契丹,在契丹一年。还京后,出知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不久又迁起居舍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接着又召返,纠察在京刑狱,并曾主试嘉祐四年(1059)的礼部考试。后因吕溱犯有过失被贬,刘敞认为吕溱过轻而朝廷罚重,与台谏官多次争论,得罪了许多人。于是有的官员与执政宰辅合力攻击刘敞。刘敞自知不能在朝廷立足,适逢永兴军(在今陕西西安市)缺编,刘敞便主动请求出守永兴军。于是以翰林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嘉祐八年(1063)八月,奉召还朝,判三班院,徙判太常寺。英宗即位后,侍英宗讲读,深得英宗嘉许。刘敞多病,要求出守外郡,遂出知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县)。治平三年(1066)召还,但刘敞已病重,不能上朝,于是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御史台。

刘攽

刘攽与兄敞同举仁宗庆曆六年(1046)进士。历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熙宁中(1072),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因考试开封举人时与同院官争执,为御史所劾;又因致书王安石,论新法不便,贬泰州通判迁知曹州。曹州为盗区,重法不能止;攽为治尚宽平,盗亦衰息。迁京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京东转运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职废弛,贬监衡州盐仓。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卒。攽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
刘攽邃于史学,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作《东汉刊误》,为人称诵。 刘攽、刘敞与敞之子刘世奉尝合着《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亲职教育典範。刘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教子女传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