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侍卫亲军司

侍卫亲军司

侍卫亲军司

侍卫亲军司,宋代禁军官司,与殿前司合称“两司”。其下属机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与殿前司下属机构殿前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两司三衙”体制为宋代禁军最高指挥机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侍卫亲军司
  • 拼音:shì wèi qīn jūn sī
  • 类型:宋代禁军官司
  • 性质:禁军最高指挥机构之一
  • 简称/别称:侍卫司、侍卫局

沿革

五代后梁太祖时始置侍卫马步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职,亦始置于后梁“太祖受禅……授捍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可见“侍卫亲军”之号,于后梁已成建制。
“侍卫司”之名,最早见后晋天福二年(973)赦制“或是诸军小节级长行……委侍卫司典诸军内酌量安排”,又天福五年(976)敕令有“宜令御史台及宣徽院、三司、侍卫司、诸道州府準此”语,侍卫司与御史台、宣徽院、三司并列,可见侍卫司已为经制常设之机构。
后汉时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专擅军政大权,侍卫司权力空前膨胀,“是时,史弘肇为都指挥使,与宰相 、枢密使并执国政,而弘肇尤专任”。侍卫司下设侍卫司狱,不仅掌军法,而且染指民政,侵夺司法权,“ 汉法既严,而侍卫都指挥使史弘肇尤残忍,宠任孔目官解晖,凡入军狱者,使之随意锻鍊,无不自诬……弘肇掌部禁兵,巡逻京城,得罪人,不问情轻重,于法何如,皆专杀不请。或决口断舌,斫筋,折胫,无虚日。虽奸盗屏迹,而冤死者甚众,莫敢辨诉。”其权柄之重,可见一斑。
后周时期,侍卫司依旧权重难制,太祖广顺年,王殷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赴镇,以侍卫司局从,凡河北
征镇有戍兵处 ,鹹稟殷节制”及至太祖末年已“有震主之势”,后被诛。由是,至周世宗显德元年(954)时,置殿前司。殿前司与侍卫司相互制约,侍卫司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的局面,才渐渐有所改观。
北宋沿置,与殿前司合称“两司”。
景德二年(1005)正月十九日,罢王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职,侍卫亲军司分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二司,与殿前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南宋建炎初,三衙体制沦于废坏,殿前都指挥并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渐成空置。
自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七年(1137),逐步恢复建制。“五年冬,废神武中军隶殿前司,……又以都督府兵分隶三衙。七年夏,複合马司余军及八字军为六军十二将,命刘信叔主之;解承宣潜典步军如故。自是三衙始复矣。”

职掌

总领侍卫亲军马军诸军侍卫亲军步军诸军之政令。

职分

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

为侍卫亲军司最高长官,统领本司公事。编制一人。品位视本官品位。阶位在殿前司副都点检之下,殿前司都指挥使之上。
雍熙二年(985)六月,诏罢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米信,此后不复见置。
明道元年(1032)十月,仍见高继勛加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衔,此后亦不复见。

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

为侍卫亲军司统领官之一,佐都、副都指挥使统领本司公事。编制一人。品位视本官品位。阶位在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之下,而在殿前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
景德二年(1005)正月十九日,诏罢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王超,此后不复见置。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

三衙长官之一,俗称“马帅”。为侍卫亲军马军司最高长官,总本司政令。编制一人。如缺,则以副都指挥使领本司公事。
正五品,阶位在正任观察使之上,副都指挥使在正任防御使之上。
三衙管军中,序位在殿前司副都指挥使之下,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之上。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

为侍卫亲军马军司统领官之一,参领本司公事。编制一人。
从五品,以刺史以上充任。
三衙管军中,序位在殿前司都虞候之下,侍卫亲军司步军都虞候之上。

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行司公事

南宋以后,以资浅者充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职,称“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领本司公事。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侍卫亲军马军司移屯建康,马军司主管官名改为“主管侍卫亲军马军行司公事”,由边帅(御前屯驻大军都统制或副都统制)兼任,统领马军行司公事。

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三衙长官之一,俗称“步帅”。为侍卫亲军步军司最高长官,总本司政令。编制一人。如缺,则以副都指挥使领本司公事。
正五品,阶位在正任观察使之上,副都指挥使在正任防御使之上。
三衙管军中,序位在殿前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之下,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之上。

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为侍卫亲军步军司统领官之一,参领本司公事。编制一人。
从五品,以刺史以上充任。
三衙管军中,序位在侍卫亲军司马军都虞候之下,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之上。
主管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
南宋以后,以资浅者充任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职,称“主管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领本司公事。

机构

侍卫亲军马军司

三衙之一,掌侍卫亲军马军司诸军、诸指挥之名籍,并统制、训练、轮番宿卫与戍守、迁补、赏罚等事。
官额有: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各一员。南宋时,设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一员。指挥以下,设统制、训练官、部将、队将等。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移屯建康,改名侍卫亲军司马军行司

侍卫亲军步军司

三衙之一,掌侍卫亲军步军司诸军、诸指挥之名籍,并统制、训练、轮番宿卫与戍守、迁补、赏罚等事。
官额有: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各一人。南宋时,设主管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一员,其属有干办公事、準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各一员。指挥以下,设统制、训练官、部将、队将等。

建制

马军诸军

  1. 员僚直,驻东京二直,贝州、冀州各一直,共四指挥。显德年间,后周平三关,召募强人及选高阳关驰捷兵为北面两直。建隆初,选诸州骑兵及蕃镇厅头召募人等为左三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太原,选其骑兵为右三直北面两直,驻扎贝州、冀州隶高阳关都部署。大中祥符中,改为贝州左直冀州右直,后改四直。熙宁二年(1069),在京并为一直。熙宁五年(1072),废恩州、冀州二直。熙宁六年(1073),在京一直拨隶龙卫。元丰三年(1080)废。
  2. 龙卫左、右厢,驻东京三十八指挥,驻雍丘、尉氏、河阳各一指挥,驻澶州三指挥,总计四十四指挥。旧号护圣。后周广顺年间,改龙捷。建隆二年(961),拣去衰老,以诸州所募精劲者补之。太平兴国二年(977),改分左、右厢。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太原,选其降兵为拣中龙卫。雍熙二年(985),又拣善枪槊者为釒屈直。淳化三年(992),选剩员堪披甲者为带甲剩员。淳化五年(994),又拣善左射者为左射。熙宁元年(1068),澶州、河阳、尉氏诸指挥划出。熙宁六年(1073),合併为二十指挥。熙宁八年(1075),置带甲剩员二指挥。熙宁十年(1077),废亳州一指挥。元丰元年(1078),废陈留带甲剩员。元丰二年(1079)五月,废釒屈直左射。八月,废第十军。十月,南京第十军改新立骁捷左三。元丰六年(1083),废带甲剩员
  3. 云骑,驻东京十一指挥,驻陈留、西京各一指挥,驻巩县二指挥,共十五指挥。旧号左右备征,建隆二年(961)改云骑。开宝以后,募子弟为云骑,以其次为武骑,又选本军年多者为带甲剩员。熙宁三年(1070),合併为七指挥。
  4. 骁捷,驻恩州十四指挥,驻冀州十指挥,新立骁捷一指挥驻尉氏、拣中骁捷一指挥驻陈,总计二十六指挥。后周显德年间,平三关,拣诸州士卒壮勇者为河北骁捷。宋初,隶高阳关都部署。建隆二年(961),废左右骁武,以其兵来隶。乾德中,又选备征及岚州归附之兵为河南骁捷,其后止以骁捷为名。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太原,拣阅降兵为拣中骁捷。淳化四年(993),又置新立骁捷。至道三年(997),分骁捷为左、右厢。鹹平五年(1002),以其年多者为带甲剩员。熙宁元年(1068),废带甲剩员。熙宁三年(1070),废拣中。熙宁五年(1072),冀州十指挥、恩州十四指挥各并为五指挥。熙宁十年(1077),冀州五指挥、恩州五指挥均并为四指挥。元丰元年(1078),太康置新立骁捷一指挥。

步军诸军

  1. 神卫左、右厢
  2. 虎翼军
  3. 武卫军
  4. 雄武军
  5. 奉节军
  6. 步武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