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隋文帝陵

隋文帝陵

隋文帝陵

隋文帝陵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鹹阳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杨陵埋葬的是隋代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陵,杨陵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隋文帝泰陵(太陵)
  • 地理位置:陕西鹹阳市杨陵
  • 开放时间:未开发,无时间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陕西省杨凌区

帝陵简介

隋文帝陵原名为太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满清时发现并修缮,改为现名“泰陵”。帝陵又名泰陵、杨陵,营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镇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
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
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发展历史

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的帝陵益显古老沧桑,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蕩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对泰陵的保护开发是必要的。

主要景点

陵冢封土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29万平方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陵冢封土附近有残存的陵园遗址,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
泰陵石碑
陵冢南边有一块清代石碑,碑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石质为石灰岩,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
帝陵石碑帝陵石碑

帝庙遗蹟

陵东南塬下1.25公里处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庙(祭坛),废墟上曾有倒卧螭首圭额一通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处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难以辨认。
文帝泰陵及其祠庙遗址内,遗物相当丰富。在多次的调查中,採集到许多文物,这些文物大多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铺地砖和砌墙砖两类。
铺地砖有莲花方砖和菱形纹砖两种。莲花方砖长宽均为32cm,厚5.5cm,砖中央图案为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以蔓草,四边低,饰阴刻联珠纹;菱形格线方砖长宽均31cm,厚5.5cm,一侧为格线饰纹,另一侧为素麵。另外还出土有条砖,(分粗绳纹和素麵两种),素麵条砖火候很高,质地坚硬,出土的板瓦和筒瓦均为轮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筒瓦较多,而板瓦则少,文饰外为素麵,内为粗布纹居多;其次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主要分单瓣莲花瓦当、双瓣莲花瓦当、兽面当、云纹和菩萨瓦当,图案风格生动逼真,工艺考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菩萨瓦当,仅发现一件,已残直径13cm。瓦当面用弦纹和联珠纹组成一个“桃心”形,中心一尊双手合十结跏而座的菩萨,其衣着纹饰现已不清(现存扶风县博物馆)。这种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瓦当,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另外,还有大量的陶脊饰物和其他建筑材料,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今人为文帝修建的小庙原景今人为文帝修建的小庙原景

周围环境

陵园南边是一片猕猴桃园,北边是大棚蔬菜基地,东边是农田,西边是大棚蔬菜基地。
天气晴朗时,登临陵墓顶端,南边的秦岭、陇海铁路线、渭惠渠尽收眼底、农田、村落尽收眼底……
陵冢上原本有专为保护陵体栽植的树木,但因近年来疏于管理,已逐渐减少……
陵墓附近有今人为文帝修建的小庙,但是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只能用一缕感伤来告慰文帝曾经的辉煌……

帝陵传说

传说泰帝原本可不是这般低矮。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晚年仍不忘操劳国事,出巡疆域。在出巡迴归大兴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车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车辕折坏在了现在这个地方。时值炎暑骄阳如炽,只好就地埋葬。如蚁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黄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圆几十里。现在低矮的样子是周围农民开闢田地,取土不止而消减所致。
还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时分,夜色深沉,人声阗寂。从陵墓里便跑出来七匹金马驹,他们在陵顶追逐戏耍,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在静寂旷远的月夜里被夜风传送得很远,很远。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睡在梦中尚能听到悦耳的脆响。涉世不深的小马驹们哪里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谋算呢。终于在一个无月的漆黑夜,盗贼捉走了六匹。还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来寻找同伴,发出孤单悽厉的嘶鸣。最后连仅有的这一匹神驹也被盗走了,不信,帝陵顶现在还留着一处凹坑,那就是盗墓贼盗马时留下来的。神驹没有了,帝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旅游信息

从西安火车站坐车,到杨陵站下车,出杨陵火车站后搭乘当地8路公交,在王上村下车,前行左拐行走500米即到;或者从火车站直接打车,花费也就20多元,行程在20多分钟左右。

陵墓主人

隋文帝简介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公元581年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青海,北至五原。
隋文帝陵
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帝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专制帝王中颇不多见。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文帝因重新统一中国,并营建大运河,列居第82位。
和他巨大的历史影响力相比,他的最后归宿地还是有些冷落。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逝,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皇后合葬于泰陵,同坟异穴。

文献皇后简介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公元543-公元602年),隋朝云中(今内蒙古)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皇后。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
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泰陵。

考古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10年5月对隋文帝泰陵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中,确认了陵园遗址的布局、範围及陵墓玄宫墓道部分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证实了泰陵确为文献所记载的“同坟而异穴”。
隋文帝陵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37274.03平方米,陵园四面各闢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在陵园中部偏东南部筑有覆斗状封土,封土顶部南北33米、东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东西155米。基础部分呈倒“凸”字形,覆盖墓道。封土南侧有两条墓道,相距23.8米,均为7个天井、7过洞,西侧墓道(包括天井、过洞)南北长78.7米、宽3.4至5.6米,东侧墓道略短,也稍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