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原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教研室,2006年5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为二级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
- 英文名:无
- 学校属性:体育学院
- 前身: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教研室
学院领导
邬建卫 教授(体育学院院长)
邬建卫,男,1962年8月生,1983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从师于我国着名武术家郑怀贤教授、习云太教授、王树田教授。同年分配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传统保健体育和传统运动养生的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培养出了许多全国、省、市武术比赛冠军,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优秀教练员”,199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担任主编出版了《传统保健体育学》、《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基础》、《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彭祖健身术》、《龟形功》等专着和教材十余部,承担十余项科研课题。
王柳惠 体育学院(党总支)
女,汉族, 1982年 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经济师,长期行政管理工作,现负责体育学院党总支、学生、群团、综合等工作。
谢卫 副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
谢卫,男,体育教育学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长期从事大学体育训练与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参编多部教材,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承担厅级、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课题、教材有《后奥运时期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方式变革的动因、阻力及方向》、《洋务教育和戊戌维新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等论文。四川省体育社科课题《四川省属高校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学发展障碍及对策》。主编教材《休闲体育概论》 研究方向:休闲体育、双语教学
学院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创建于2007年,其前身为学校体育部。现有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和学生科等行政管理机构,下设专业理论教研室、大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传统运动养生(健身气功)教研室、武术教研室、操类教研室、艺术与休闲运动教研室、传统运动养生校级重点实验室和体质健康标準测试中心。
学院主要承担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四个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教学、全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校内民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武术)的训练、竞赛等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2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1人。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基础,以体育学科建设为突破,以体医结合为特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体育保健、休闲体育、养生康复等领域培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2004年开设体育教育(保健体育方向)本科专业,2007—2013年先后设立运动人体科学本科、社会体育本、专科运动康複本科等专业,学院还负责学校运动医学硕士点的管理,目前已初步形成现代体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招收体育教育(保健体育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四个专业的本科学生,现有体育类专业学生一千余人。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学院秉承中华传统保健精髓,弘扬传统运动养生文化,遵循“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谨遵“求实、团结、勤奋、进取”的校风,以现代科学教育方法,展示传统保健体育特色,为培养出优秀高素质的新型体育人才而努力。
2012年9月23日—27日,历时5天的 “禾邦杯”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十一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圆满完成各项赛事。
重点学科
1.体育教育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承担学校体育教育、保健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複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和一定的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及实践能力。
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
主要课程:教育学、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运动养生学、体育保健学、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推拿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
就业方向:学校,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承担社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行销、体育经营与开发等工作,也能从事大众健身指导、民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谘询、指导及科研等工作的套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体育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体育锻鍊、训练与竞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和教学能力。
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主要课程: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市场与行销、体育管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科研方法、休闲运动、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体育游戏等课程。
就业方向: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企事业单位等。
3.运动康复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运动康复、健身指导专业特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在各级医疗部门、康复中心、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健身指导、运动损伤防治、健康测定与评估、运动保健与营养指导工作的实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组织学、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医骨伤科学、推拿学、运动处方学、运动创伤防治、运动营养学、康复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物理治疗学、康复机能评定、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作业疗法、中医养生康复、临床康复学、太极拳等。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医院康复部门、专业运动队、运动健身俱乐部、各级体育科学研究部门、健康教育单位、养老院、疗养院等。
4.运动人体科学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教育学、中医学基础、推拿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西医诊断学、中医骨伤学、体育保健学、针灸学、体育康复学、运动创伤防治、运动处方学、体育测量评价等课程。
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医疗、疗养、康复单位的康复治疗师、健康教育及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中等学校校医、康复推拿师和中医养生保健中心治疗师、运动训练基地保健康复师、营养师、医疗保健康复体育器材设备公司工作人员、康复学校的专业教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