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彭集

彭集

彭集

彭集处大清河之南,素有“城南明珠”之誉。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6.9万亩,53个行政村,6.38万人。是全省10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乡镇之一,县重化工物流园所在地。境内有105国道、331省道纵横,济菏高速公路穿过,区位优势明显。沉砂河段长约10公里,砂储量约4亿立方。铁矿储量约7亿吨,资源十分丰富。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8元。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基层组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彭集镇改为彭集街道办事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彭集
  • 总面积:73平方公里
  • 人口:6.38万人
  • 行政村:53个

地理

该镇地势平坦,最高海拔46米。主要河流有大清河、小清河、小汶河、龙宫河、苇子河、北赵王河,境内流长48公里,其中大清河境内流长18公里,其他河流均断流。耕地面积6.92万亩。

资源

资源丰富,产业兴旺。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和河砂。境内沉砂河段长约10公里,砂储量约4亿立方。铁矿储量约7亿吨,占山东省已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平均品位24.95%,属鞍山式磁铁矿。大牛段铁矿(储量约8600万吨)探矿权被淄博南金兆集团取得,进行矿井建设,2007年底实现开採。西郭庄段铁矿(储量约6亿吨)、冯家庄段铁矿(储量约2200万吨)于年内正式挂牌出让。

建设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準建设,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对辅城区进行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新增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同时,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资源产业化、管理运营市场化的思路,大力进行城镇开发,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

工业

1984年,镇办企业总产值80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750万元。1996年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採取内引外联,最佳化产业结构,全镇企业门类有化工、机械製造、金属製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印刷、木製家具、交通运输等。2000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28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40余种产品。其中,成丰牌全元肥畅销省内外,粮食食品开发公司生产的风味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农机厂生产的小麦精播耧获国家专利。年末固定资产2.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该镇连年被评为泰安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大二型企业——山东瑞星化工集团位于辖区内,具备充足的水、电、气、暖等设施条件。依託瑞星集团、铁矿资源开发建设的东平县重化工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前来投资、具备入驻园区条件的企业将享受县工业园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铁矿开发、机械製造、服装建材、板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彭集镇明确提出了走“工业强镇、招商活镇、民营兴镇”的发展路子;在项目建设上,提出了“三次产业兼有,大中小项目齐上,质量规模并重,镇村两级联络”的思路和面向半岛城市群,实施突破“青威”招商战略。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玻纤化工、机械製造、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至2005年底,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94个,引资额12.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家。积极推行了农业标準化建设,高标準建立了5万余亩无公害圆葱、生姜、花生生产基地。重点培植髮展了以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奶牛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4户,从业人员6069人。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由济钢、莱钢、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单位)的国有产权划转而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经省政府授权,由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集团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重组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合法合规,健康运作。山东钢铁总资产850亿元,净资产266亿元,其
中国有权益177亿元,其他少数股东权益是89亿元。
彭集铁矿对山钢的意义是重大的。山东省商务厅网站上招商档案显示,彭集铁矿总投资规模74038万美元,建成后矿石採选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年产精矿粉261.7万吨,服务年限26.96年。中期票据发行档案表露,山钢团体自有的全部铁矿,可采储量仅为2.26亿吨,年产精矿粉267万吨。彭集铁矿,其规模与山钢现有的全部铁矿相当。

农业

1978年以来,全镇对境内万亩沙丘进行了削高填洼,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在戴村坝右侧兴建南城子引水涵洞,引大汶河灌溉农田9.8万亩。1990年以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坚持“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市场活”的原则,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在抓好花生
、西瓜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全镇建冬暖式大棚380人,中小拱棚3000个。2000年粮食亩产950千克,总产2.47万吨。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8亿元,其中种植业9000万元,林业4600万元,畜牧业440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比较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有花生和圆葱,是全省着名的“花生之乡”、“圆葱之乡”。近段时间来,全镇积极推行了农业标準化生产,现已建成无公害花生基地5万亩、无公害圆葱基地1万亩。所产“清阳”牌无公害圆葱畅销省内外。
该镇现有圆葱种植面积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1.5万亩。立足以上农业资源,该镇狠抓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圆葱产业方面,该镇新上了东平九兴食品有限公司3000吨蔬菜贮存加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花生产业方面,新引进了东平盛铎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花生饼深加工项目;与湖南好韵味食品有限公司达成2000万元投资协定,準备在后郑海村新上花生油深加工项目;新建成了东平汇通油脂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色拉油加工项目。全镇油脂加工企业已达到1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7家。板材加工方面,在原有金达木业、鹏程木业、传奇木业的基础上,引进新上了临沂客商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东平崮源木业有限公司板材加工项目,新上了彭集厚品板材加工项目,使全镇板材加工这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

教育

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狠抓了教育资源的最佳化整合。新建7处市级标準化国小,一处省级规範化国小,一处中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教育强乡镇”称号。狠抓了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参合率达到100%。在全县率先启动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全镇共设立了45个定点卫生室,其中10处达到县级示範化卫生室标準。狠抓了弱势群体保障工作。投资170万元,实施了镇敬老院扩建改造工程,新建两栋楼房,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人口与计画生育工作连年获市县一等奖。
明星国小明星国小

景点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胜古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郈城遗址和建于明代的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中国着名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坝。
汛期景观汛期景观
戴村坝位于彭集镇东南部南城子村东北大汶河上。戴村坝建于明代,是我国古代着名水利工程之一。明永乐九年(1411年),尚书宋礼採用当地白英老人的建议,在此筑土坝,将大汶河拦截南趋。明万曆元年(1573年),侍郎万恭在土坝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沖。万曆十七年(1589年),总理河道潘季训将此段拆除,另筑石坝,取名玲珑坝。万曆二十二年(1594年),尚书舒应龙在玲珑坝南增筑二石坝,取名滚水坝、乱石坝,并在坝面铸铁扣,以连线坝之石料。清雍正四年(1726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将坝增高一尺。乾隆九年(1744年),总理河道朱藻将滚水、乱石二坝降至原有高度,并拆除玲珑坝,改建涵洞。乾隆十三年(1748年),太学生高斌、漕运总管刘统勛改建玲珑坝,并将大坝降低一尺五寸。道光二年(1822年),中承琦善于坎河口增筑三合土坝,以保玲珑等三坝之安全。光绪元年 (1880年),山东巡抚周恆祺复修玲珑、乱石、滚水三坝,并在南北各筑坝头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抚东使者周馥将戴村坝浸口用土石堵塞,束水归槽,添建片石大堤,又将玲珑、乱石、滚水三坝和灰土坝修葺完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山东建设厅长张鸿烈、总工程师孔令溶将大坝坍塌处进行修整,并改名北部曰灰土坝,中部曰太皇堤,南部曰滚水坝,总称戴村坝。
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在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建成此坝,是非常惊人的。其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在我国水利发展史极为罕见。虽历经数百年浪涛冲击,仍铁扣紧锁,岿然不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治水方面的高度智慧,连康熙皇帝也不得不叹服:“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準也。”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来华,观看戴村坝后,由衷讚叹道:“此种工程,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彼右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新修戴坝景观墙(岸北)新修戴坝景观墙(岸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