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软实力》_精选读书笔记_800字

《软实力》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其实这本书很早了,作者已在很多地方补正了自己的理论。我印象尤深的是某个深夜,一个在肯尼迪读研的姐姐打了跨洋电话来,说自己正准备去上约瑟夫·奈的课。那一晚上我都没睡好,发自内心的羡慕。

就书本身而言,通读过且留意时事的人可能都会觉察到,“软实力”这一概念放之各国都是存在的,但是其表达方式的完成却是不同的。

譬如美国,更像是其硬实力的延伸,软实力更多是用在他文化中的话语权竞争上。

再比如我们当下的许多决策,其实更侧重于求同存异和寻求理解与对话。如上的不同与各国的外交理念关系极大,毕竟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教授。


再说说我们关于“软实力”的议论,其实舆论在国内本身会呈现一个矛盾,一边是中美二元对立时,民族情绪会主导我们的认识。另一边是当国内曝出的种种新闻让许多人对现有的社会机制产生不安和不满时,解决办法又总能看到其人受他国软实力”的影响。

这种焦虑的矛盾实际上也是软实力应建设的一部分,就好象我们去美国的精英更多是羡慕他们优越的工作与学术环境,而其他国家中的文化精英往往是因喜欢中国的古老文化而不是当下中国的欣欣向荣,这一点也是应区别的。


其实我一直不大喜欢那么多人谈国民性和政治历史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底气谈。一国的政治、外交与社会问题和一国民众的联系性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泛谈大问题的研究方法应侧重比较,而比较的底气在于你掌握语言的同时能在他文化或是他国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活过一段时间。只有带有观察和思考的眼光去看这些融进你时光里的社会时,再谈一些大命题至少比人云亦云来的理性些。

美国在外交与政治上的霸道让人感到不适,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哪个国家的社会能提供质量更高的生活呢?(虽然说3美刀又难吃的烤串我不喜欢)还是应该生活过,再想想,在理解而非情绪化的基础上去认识问题来的更客观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