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_读书笔记900字
尽管张之洞临终一叹“一生心血白费了”,可他一生费心劳神,披肝沥胆,为维护封建帝国体制,维护儒家治国梦想,尊崇温和改良主义,践行维新励志图强,怎能称白费了?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主流的士大夫人生轨迹便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位极人臣,然后公忠体国,忠君爱民,尽职尽忠,光宗耀祖,他做到极品,哪里白费了?
他生于官宦之家,恪守孔孟之道,自幼苦读圣贤书,不忘为国培养人才,兴书院,办学堂,广为传播传统中学,以身作则清廉一生,他无可指摘,哪里白费了?
他知恩图报,知足乐天,在皇家跟前担当清流砥柱,做封疆大吏呕心建设一方,一心维护国家独立,政权稳定,体恤百姓,强军富民,他上下弥逢,鞠躬尽瘁,哪里白费了?
他与时俱进,打破常规,鼓励后生,培育英才,引进技术,发展基础工业、民用工业、农业、商务、能源、军工、铁路,为中国早期资本主义改良事业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哪里白费了?
有说张之洞的洋务事业劳民伤财,对国家富强毫无作用,对人民生活毫无裨益,试问:假如没有他的洋务尝试,国家能更富强?人民能更幸福?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洋务尝试,国人闭关锁国观念注定会更顽固,目光会更短浅,思维会更僵化,对外会更恐惧。
张之洞的洋务是在曾国藩、左宗棠洋务探索基础上的一脉相承,升级拓展,涉及更广、规模更大、影响更深。尽管李鸿章的洋务也声势浩大,我认为却不可与张之洞相比,李实在不是在干洋务,而是挖空心思中饱私囊。
“中体西用”有大智慧,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各取所长、兼容并蓄、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国两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隐含了此一智慧。
所以,张之洞的一生实践与贡献,绝对不白费。只不过在他当时看来,他为之奉献奋斗一生的强国梦不仅未抵近,反而希望渺茫,报国无望,遗恨终生。
唐浩明先生文笔精巧,此书与他之前写的《曾国藩》同样精彩。不知他的另一部《杨度》会有怎样的精妙表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