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_精选读书笔记_1100字

《呼兰河传》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读黄金时代的萧红,再来看她与萧军逃亡到武汉,后萧红身患重病、赴港疗养时,写成的一册追忆童年和家乡的半自传散文集【呼兰河传】。这十几天里无论是听还是看,无不对萧红充满敬意,有时不自觉读出声来。

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大美无形,不可方物。

萧红笔下的人物,不经粉饰,不带个人色彩,真实,也不是最麻木不仁的,但却是最像“人”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程度的尊重,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值得更古流传。

满纸的荒凉,刺骨,满纸的寂寞,心疼。泛舟逃婚、战乱流离、两萧破裂、怀孕逃亡,短短三十一载的人生,我以为这样的一生这已经够苦的了,然她笔下的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姐更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这样一对比,萧红本身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她逃离了呼兰河,那些女人,注定的人生。

具体我也说不清萧红的文字好在哪里,但文字里透出的悲悯和温润,寂寞和荒凉,能直达读者内心,笔触平和、不带任何情绪和批判,就这么静静地描述。和茅盾那一辈人不同,萧红未曾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局外人身份,审视她笔下的人物们。她只会以平视的角度,专注于人物的本真。不议褒贬,不置可否,即使偶尔喷薄而出的愤懑(譬如小团圆媳妇被虐致死一事),也绝比不过《狂人日记》那般的奚落与批判,没有传统左翼把一切问题上纲上线至民族大义的积怨戾气。

晚年的她回顾往事,只是含情脉脉地注视着眼前的三分地,“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读读萧红的文字吧,人生不过如此,也不仅如此。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