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而居》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 记得上次和马立在南门世纪金花台阶上坐着聊眼前的这个城市。建筑越来越宏伟,对比着生活在其中的人越来越渺小,易碎得像是擎天柱胯下逃命的小人儿。人类制造了这些现代化的楼和灯,还有巨幅的奢侈品广告,创造出一个个代表着“存在”和“尊严”的虚拟价值,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去追逐,让没有信仰的人把追逐这些价值当作活着的意义,让没有存在感的人以拥有这些价值被周围人认同。他们生活在其中,相互给对方压力,人人都是这些虚拟价值体系运转的受害者,同时也都默默充当着帮凶。”
就这样,对于逃离城市的心一天比一天强烈,比起“大城市”而言,让我惧怕的是那些小城市;在这些三四线小城里面充斥的物质欲望及人性捆绑是远远超过那些经济繁荣的省会级城市的。如果没有办法活在依山傍水的环境,其次我更愿“隐”在大城里与自己为伍。正是因为地势广而大,没人会在意你的真实意图,大城市节奏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无暇顾及得了偌大世界里这渺小的你;所以我挺享受城市生活这种“消失感”,随心所欲,完完全全可以做你自己,即使简简单单吃饭这件事,每一筷子食物都能咀嚼出满足的味道。
对于小城市的“恶”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就是从这种环境里走出来的。
抛开环境的恶,人性的恶更让人畏惧。当然我说的这种“恶”,不一定是贬义词,它有时伴随着的是好意,是一种人性关怀;只因人和人的鸿沟、人性的狭义、认知的障碍、距离的界限…等等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就会让你浑身不自在,无时无刻不觉得仿佛有万千蚂蚁在身体爬行,让你从中深深感受到一种“恶”的滋味。
小城里的恶常常伴随着我的恐惧,完全陌生的地方倒还好,我会很快适应旁人的粗言鄙语,自如的享受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如果这座城市里头有那么一两个认识的长辈在身边居住,那可完蛋了,一种无形的黑暗力量会一直笼罩着我,直到将我完全击垮。
比起小城市我更爱大城市,比起大城市我更爱农村,但比起家长里短的农村来说,我更希望可以远离人群;到那可以接近天与地,日与夜的真正大自然里头去生存。渴望醒来的时候:太阳是我一个人的;有一只家禽或者属于自己的花花草草;推开家门有一片竹林就更惬意了;如果晨漱结束后,转身还能在床上看到熟睡的爱人;
那这样,在我眼里最自由的生活便是如此;
那这样,便自我满足的冠名为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要说:
“你看这人,又开始幻想逃避生活了。”
说这些话的人中,肯定有一个会是我妈…再者是某些朋友…某些长辈,他们尽管说的话让我无力反驳;
但我知道,
关于“生活的本质应该是怎样的”
这一观点的定性,肯定是个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