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史纲》_精选读书笔记_1500字

《中国史纲》_精选读书笔记1500字

四星,一星扣给微信读书的错别字和排版。
中国史纲这本书是张荫麟写于卢沟桥事变发生附近。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的动荡时期之一,一切旧的都要重新审视,一切新的都需重新塑造。张荫麟在这个时期写作中国通史的书籍,想来是想要处在巨大异变中的中国人民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历史,“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道路,作一鸟瞰,最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
张荫麟在本书中提出了他自己作通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纲领。他认为,作通史选取历史事件的标准在于史事的重要性。而判断重要性有五种不同的标准。
第一种标准叫作“新异性的标准”。一件事情的新异性在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即该事件所容有的若干品质或所具品质的程度为其他任何事情所无。这条标准的关键在与事件的新和异。如果一件事在当时看来是新异的,但是后来又有相类似的事情发生就会减少其相异性。而新异性也是相对一个范围而言的,对于不同的民族、地域甚至全人类而言,一件事情的新异程度不同。另外,在比较史事的新异性时,不仅要注意其深度,还要注意其影响范围的广度。在该标准下,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第二种标准叫作“实效的标准”。该标准通过评判史事所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者的大小之不同来判断重要性。
第三种标准叫作“文化价值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文化价值越高的事物越重要。但是如何判断一件事物的文化价值,则需要作者本人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修养。且判断结果见仁见智。
第四种标准叫作“训诲功用的标准”。张荫麟认为这条标准在现代的通史写作中应该被放弃。他认为,这是因为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导致,认为相关事件的训诲是属于各个训诲使用范围所属的学科来进行研究阐明。如历史中的战事对于战略与战术的教训,可属于军事学的范围;历史人物之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可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领袖学”的范围。
第五种标准叫作“现状渊源的标准”。该标准用来判断史事与社会现状的关系。史事和现状的“发生学的关系”越深,越有助于现状的解释则越重要。
经过以上五种标准遴选出的史实,如何将之整合进一连贯统一的系统中去呢?作者基于此,又提出了四个统贯范畴。
其一,因果的范畴。
其二,发展的范畴。发展的范畴又包括三个小范畴:
(1)定向的发展;
(2)演化的发展;
(3)矛盾的发展。
剩下的两个范畴作者没有写明,不知道是笔误还是什么原因。
整本中国史纲阐述梳理了从夏商至东汉的历史脉络。基于以上的方法论,去粗取精,简要叙述了历史大事件,去除了繁复的史实考据,语言简要,易于阅读理解。
书籍的前两章,讲了夏商周封建制度的形成以及崩溃。
第三章,主要讲春秋五霸的崛起以及郑子产的功绩与政论。
第四章,主要讲了孔子的思想以及生平。
第五章讲战国时,君主集权制度的兴起以及法家的变法。
第六章讲战国时代,各家思想思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讲墨家、道家和儒家。
第七章讲秦国的大一统。
第八章讲秦汉之变。
九十章讲西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第十一章讲,西汉覆灭王莽专政和东汉的建立。
其中个人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章节。本身这一时期就是华夏民族社会最动荡、思想交锋最激烈的时期,迸发出了之前一两千年没有,后续一两千年也没有在出现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比如,墨子,是世界史上首次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人不应分阶级和三六九等的人。只可惜中国民族惯会忍耐。在墨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再也没有人提出这个关乎人人切身的问题。墨家是个挺有意思的组织团体,有兴趣可以读读这一部分。
总之,作为历史的入门书籍,好读易懂,不考据、只讲事件,对于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有一定的帮助。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一些古文的翻译有一些生硬,还不如原文照搬过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