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把历史人物写的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
这本书把曾公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来叙述的
第一时期讲了曾公16岁到28岁从考秀才到中科举艰难的求学生涯。
为啥我说曾公的求学之路艰难呢,因为曾公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7年啊,都快赶上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的时长了。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第二年曾公连着又中了举人,这对于曾公来说简直是一个大逆转了。但接下来去北京考科举又出现了波折,不仅当年科举没考上,连因慈禧老佛爷六十大寿而特意在第二年增加一次考试机会也没有抓住落了榜。最后南下回老家途经江苏徐州借了在当地做官的老乡100两银子,本来算是有钱不用饿饭了,没想到最后看上一套 二十三史,100两花了不说,最后连衣物都给卖点了,还饿着肚子回来的。不过两年后终于通过科举,并且获得穆彰阿的大力保荐。
第二个时期是讲曾公在京为官期,因为幸得贵人穆彰阿的强烈推荐,悉心教导,所以虽然曾公把官场上的人都得罪的差不多了,但是依然官路畅通,不过好景不长,刚获得道光的认可和重用后没过多久道光就驾鹤西游去了,由道光的儿子咸丰掌管天下了,咸丰不喜欢穆彰阿,所以一上台就把穆彰阿所以的职务都罢免了,曾公虽知咸丰可能会因老师穆彰阿会打击自己,但在好友罗泽南的怂恿下写还是写了臭骂咸丰的折子,骂咸丰对小事斤斤计较,崇尚虚文不务实际,刚腹自用,气的咸丰大怒,直叫要把曾公从严治罪,不能让曾公跑了。幸好当时祁㝦藻用了高情商回话,咸丰听了大为开心,最后咸丰不但没有惩罚曾公,还给曾公升职作为奖赏,不过最后他得知当时咸丰的本意后,又加上得罪了两位会做官的人。曾公自己也知道京城是待不下去了,正想着怎样才能调个岗,咸丰就命曾公到江西去担任乡试主考官。高兴的曾公接到圣旨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往江西赶了。
但还没到江西就接到家书老母亲去世的消息,曾公就回家守孝去了,不过到家还没两天,好友罗泽南又来鼓动他来了,这次是鼓动他一起搞团练,因为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了。
第三个时期讲曾公建湘军打天国。
曾公虽说脾气暴躁,又容易得罪官场里的人,但是他干起工作来真是一丝不苟,鞠躬尽瘁。在打天国这十一年里,曾公几次被咸丰,慈禧和其他视曾公为眼中钉的官员们逼的左右为难,嘲讽,两次跳江,不过只要咸丰,慈禧稍微夸曾公几句,曾公又乐呵乐呵的觉得自己是被需要,被认可的,就屁颠屁颠的奋勇向前去了。从不计较,在带兵时期曾公是吃尽了苦头,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的却是有功不赏。不仅建立了敢打敢拼命的湘军,还指导李鸿章建立了第一支拥有火器的淮军,在最后攻陷天国后甚至为了让慈禧安心,平息他会造反的谣言,他还劝自己弟弟辞官还乡,自己则把当时骁勇善战的湘军核心力量都解散了。只想着怎样能功成身退。没想到慈禧还是对曾公再三怀疑。
第四个时期写的是曾公晚年事迹
打完天国还平静不到一年慈禧就下了三道圣旨来催曾公带兵去镇压捻军,但此时曾公手里的湘军早已不再是当初打天国时的湘军了,精锐都被曾公遣散了,剩下的也都长期未操练了,加之曾公本人年事已高,士气也大不如从前了。这次的部队又是东拼西凑的,管理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在两军交锋前曾公也预感到这次肯定会有闪失。果真,随着贾鲁河的失守,指责、攻击,甚至是谩骂的弹劾接踵而至,慈禧也一直叨叨不停,最后他向慈禧递交了辞职信,说自己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休息,最后推荐李鸿章顶替他的职务。自己回到金陵,曾公一直想着中兴,但到最后却不能圆满。也奈何曾公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所以在后来天津的谈判中也是被京城里的人骂声不断。临终前召唤李鸿章,再三叮嘱保全淮军。
曾公虽然生性敦厚朴实,天资不高,但一直谨遵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勤补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诚信忠恳,又能持之以恒,可谓是曾公能登峰造极的楼梯。很喜欢曾公的心态,不管何时都能不急不慢,稳中求胜。与当下这个快餐时代有着明显的区别,当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焦虑,有的在焦虑着自己的平庸,有的在焦虑着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有的站在互联网的风口等起飞,有的在千方百计的想着搭顺风车。能静下心来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