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增订版)》_读书笔记4000字
恩道尔对百年石油战争史的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基于时间轴的所有历史事件,都有客观现实依据的。看完本书,可以把之前看的多本书串联起来,不同作者的书却能互相印证,大大增加了石油战争的可信度。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谁坐上了第一把交椅,都逃不开掌控全球局势保障自己霸主地位不动摇的信念。从暗夺到明抢,从军事、经济、政治,甚至文化渗透等全方位打压一切竞争对手,防止他国崛起威胁自己霸主地位。在国庆70周年的当下,为国家的和平与繁荣昌盛骄傲,也为国人的团结一致骄傲。历史证明,西方的绝对自由主义并不是真理,适合自己国情才是最好的,高举自由民主大旗的某些国家其实心怀鬼胎呢。
- [ ] 石油战争简史:
1605-1776年(英国殖民统治美国):
英国殖民统治美国。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1776-1860年(美国西进运动-英国工业化):
1.美国持续西进运动。
2.英国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对外贸易伴随海军在海上的统治而迅猛发展。英镑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信贷货币。
1860-1900年(美国南北战争-镀金时代):
1.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基于现代工业化的工商业立国和南方基于奴隶制农业立国方向,在争夺人力资源利益方面有尖锐矛盾。在林肯(北方共和党)的带领下,最终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取消奴隶制,美国真正统一。
2.镀金时代。美国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一切向钱看,贪污腐败盛行,不择手段追逐利益。
1900-1914年(一战前-美国对外-德国赶超英国):
1.一战前夕,美国开始对外,在世界上寻求话语权。1900-1901年八国联军(美、英、法、德、意、奥、俄、日)侵华战争。
2.德国工业及航运赶超英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政治经济强国。德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经济联盟关系,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以获取中东石油资源,引起英国危机感。
3.英国工业停步不前,实体经济萧条,国家濒临破产。一战前,在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推动之下,英国将石油资源列为国家战略需求。1905年,英国通过受让获得波斯(伊朗)的石油独家垄断开采权。1907年,占领石油资源丰富的科威特(当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914-1918年(一战-英法意苏vs德奥):
1.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了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以英国、法国、意大利、苏联(俄国)为主的协约国,战胜了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为主的同盟国。
2.英国一方面不满德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挑战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眼红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联盟直取中东石油资源。为防止德国继续做大,英国外交政策原为“亲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反俄”,转变为“亲法俄反德”。
3.英、法、意、俄(沙皇)在战争中签订秘密条约,商定战后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石油资源。
4.英国在一战中靠美国(摩根财团)作为后盾,贷了巨额资金投入战争。
1918-1939年(一战后-英法瓜分中东-英美制裁德奥):
1.战后,英法两国将中东地区的领土任意瓜分。由于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中东地区实际由英国控制,法国只是享有部分石油开采权,英国因此建立石油霸主地位。
2.英国将巴勒斯坦地区同时许诺给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造成双方陷入持久的战争。
3.英美两国联手对德国和奥地利实施严苛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德国和奥地利经济大崩溃,为二战德国的激进选择埋下隐患。
4.英国试图推翻列宁政权,控制苏联石油资源,均以失败告终。苏联最终和德国合作,拿石油资源和德国的工业技术互换。英美暗中支持希特勒上台(1933年),希望德国能对抗苏联社会主义政党。
1939-1945年(二战-英法美苏中vs德意日):
纳粹德国及日本挑起了对外的侵略战争。最终以英国(丘吉尔)、法国(戴高乐)、美国(罗斯福)、苏联(斯大林)、中国民国(蒋介石)为主的反法西斯同盟国,战胜了以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日本(裕仁天皇)为主的法西斯轴心国。
1945-1957年(50年代-布雷顿森林-石油殖民国家抗争-东西方冷战):
1.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美国的货币霸权,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2.石油殖民国家抗争:
⑴伊朗南部油田从1905年起就被英国取得独家垄断开采权,本国几乎没有受益。1947年伊朗(摩萨台)提出抗议,启动石油国有化进程,引起英国激烈反对。英国从1951年开始对伊朗经济制裁,1953年暗中支持皇室推翻摩萨台政权,国王将石油开采权拱手相让。
⑵意大利(马太伊)战后致力于推动石油国有化和工业化,为意大利战后经济重建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参与到中东石油市场,从英美那分了一杯羹,被激怒的英美联合将其暗杀。
4.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1950-1953年朝鲜战争。
1957-1969年(60年代-西欧崛起-越南战争):
1.西欧国家(法国、西德和意大利等)进入工业和经济繁荣时代,强大而独立的欧洲兴起。法国戴高乐总统试图推行欧洲独立,免受英美经济危机拖累,遭到英美联合暗算(暗中煽动政治暴动-国外资本挤兑法郎-经济危机),被赶下台。
2.1955-1975年越南战争。美国陷入工业和经济危机,企业在海外寻求廉价劳动力市场,资金流入西欧。美国一些金融利益集团建议以战争刺激国内工业复苏,1955年借着美苏争霸格局发起持续20年的越南战争,最终美国战败。
1969-1979年(70年代-美苏争霸-石油禁运危机):
1.美国美元外债高达黄金储备的4倍,一旦出现黄金挤兑,美国金融体系将崩溃。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2.苏联(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美苏竞赛白热化。
3.英美联手发起中东石油禁运,提高石油价格,造成能源危机,世界各国工业瘫痪,外债高企,均陷入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而英美石油公司和大银行赚的盆满钵满。
4.石油禁运促进西欧及发展中国家加快核工业的研发。为防止别国工业发展过快,英美联手策划了一系列反核运动,影响了各国核工业进展。
1979-1989年(80年代-阿富汗战争-日本广场协议):
1.持续的石油危机,加上英美强行操纵美元利率上浮,造成第三世界国家负债激增,无力偿债。
2.1979-1989年阿富汗战争。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勃列日涅夫)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插入中东产油区并迂回包围欧洲。因此于1979年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了一场10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美国在暗中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包括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这场战争给苏、阿两国带来深重灾难,也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后1989年戈尔巴乔夫在任时撤军,结束战争不久以后,1991年苏联就解体了。
3.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日本经济崛起,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而美国自身工业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为了减弱日本出口竞争力,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强行要求日币升值。出口企业为了弥补在出口市场的损失,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同时日本央行降低利率,大量成本低廉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巨大泡沫。后在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
1990-1999年(90年代-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欧元诞生与索沃战争):
1.1992-2000年克林顿在任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达到巅峰。
2.1990-1991年海湾战争。此前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拖垮了伊拉克的经济,为此还背上巨额外债。萨达姆希望通过抬高石油价格减轻还款压力,但是科威特在英国教唆下不断提高石油出口量压低价格,二者冲突升级。1990年伊拉克(萨达姆)武力侵略科威特,企图占据石油资源丰富的科威特。原本承诺不干预二者矛盾的美国(老布什),召集英法多国部队反攻伊拉克,迅速打败伊拉克。英美其实一开始就做了军事打击伊拉克的打算,因为萨达姆不依附于美国,还试图号召阿拉伯国家摆脱英美的控制,把英美惹毛。
2.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目的在于制造不稳定因素。在美国干预下,叶利钦政府推进激进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力推政治和经济朝资本主义制度转轨。美国经济学家建议的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不但没能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际上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国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严重贫富分化,寡头实力膨胀。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私有化过程中被低价贱卖给英美石油公司。这样的情形直到1999年普京执政后才有所转变。
3.美国金融集团借着“资本自由化”借口,对泰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进行金融狙击,造成亚洲金融风暴。
4.1999年欧元诞生威胁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坐不住了,借机发动科索沃战争。一方面通过战争牢牢掌控了巴尔干半岛上通向欧洲的潜在输油管线,另一方面在欧洲作战引起欧洲局势动荡造成资金外逃欧元贬值。
2000-2014(21世纪初-911-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抢占石油-俄中合作):
1.2001年,911恐怖袭击美国。美国(小布什)宣布进攻阿富汗,打击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并推翻对基地组织进行庇护的塔利班政权。本拉登于2011年被击毙,而塔利班政权在倒台后现又重新掌控阿富汗70%区域。2014年12月29日,美国(奥巴马)正式宣布战争结束。
2.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00年后美国经济下行,911引起美国国内资金流出,国家意图通过房地产救市。商业银行发放次级贷款后,将风险转嫁到投资银行。最终泡沫破裂,大批投资银行倒闭,造成美国国内金融危机。
3.美国通过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以实现对世界能源的抢占。其中:
⑴2003-2010年,伊拉克战争。伊拉克石油资源储备量非常丰富,而萨达姆不受美国控制,小布什从刚上台就意图推翻其政权,以掌控伊拉克石油资源。2003年美国(小布什)借口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美方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并于2006年将其处以绞刑,清除中东反美政权,然而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陷入战乱,美国达到抢占伊拉克石油资源的目的。
⑵2011年,利比亚战争。卡扎菲和俄中保持能源合作关系,北约推翻卡扎菲长达40年的统治政权,争夺利比亚石油资源。
⑶2014年,乌克兰基辅政变。英美支持乌克兰政变,推翻亲俄政权,建立亲美政权,一方面以乌克兰作为对抗俄罗斯的堡垒,另一方面觊觎乌克兰的天然气资源。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拜登的儿子担任乌克兰最大油气公司董事,以便美国掌控乌克兰油气资源。
4.普京上台后,逮捕原亲美的石油寡头,将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性能源收归国有,防止美英低价收购国内能源公司。
5.俄罗斯和中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