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正典》_读书笔记1600字
️ RIP,西方文学评论大师,哈罗德.布鲁姆!(1930-2019)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的两个西方文学评论大师偶像之一。另一个是爱德蒙.威尔逊。
读过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影响的焦虑“,和“影响的剖析“,“现代美国诗歌“,“哈特.克兰“... 。他最后一本评论集大成者是今年出版的,“记忆的魅力“(possessed by memory), 英文版买来后还没仔细看。这书成了他的绝唱了!
哈罗德.布鲁姆的主要文学批评理论是,“影响的焦虑“,即每个作家都在继承学习前人作品与文学传统时,会面临如何从传统中挣脱先辈及其作品的影响带来的焦虑、从而发展出自己个人风格的困境……
(孤山梅雨 己亥晚秋)
————————————————
读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Western Canon)
越来越喜欢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评论了,不仅因为他慧眼识哈特.克雷(Hart Crane)的诗才,其文学批评总体来说既知识渊博,客观全面,又见解独到,剖析深入犀利。我也比较赞同他的文学“影响“,即作品对作品的影响。他更强调前辈诗人作品风格对后进创作时的“影响“,而非认为时代/环境起主导作用。
昨起在微信读书看布鲁姆的“西方正典“:Western Canon”:
1,��布鲁姆:“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
��梅雨:想布鲁姆应该不太感冒经典作品的刻意载道。艺术作品的力量首先在于其审美力度和高度。倘若人们熏陶并让经典里的艺术美所感动,世间善良自会增加,暴力或将减少...
2,“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产生焦虑而不是舒缓焦虑。经典也是一种习得的焦虑,东西方经典都不是道德的统一道具“。
经典多是孤独和讴歌焦虑的。不然难以产生矛盾冲突与审美价值的深化。
3,乔伊斯是巴洛克式铺陈,贝克特是巴洛克式拆解。
万分精准的比拟!
4,“只有刻意含混,你才能阻止视角主义,而歌德似乎发明了七十七种含混的方法。“
浮士德的“刻意含混“,体现了歌德对诗意朦胧真谛的高超把握。
5,“当靡菲斯特领着一群由头上长着短直角的肥鬼和长着弯角的瘦鬼组成的乌合之众,当这些鬼魅随即在甜美的男童天使现身后全都逃之夭夭时,它使我们受到震撼。靡菲斯特被强烈的恋童欲望所左右,虽然也竭力抗争,并大言自比约伯,但他最终还是承认失败,而在他坦承自己过于人性的欲望时,我们给予了他最后一点怜悯“。
歌德在梅菲斯特身上融铸了人性,是否也可以说,人性与魔性本来就泾渭难分?
6,“一部花了六十年写成的诗剧理应变成一头怪物,而歌德也努力使《第二部》尽可能地成为怪物。“
一种创作(浮士德),时间拖得如此之久(60年),说明歌德的天赋中坚韧不懈占了很大的成分。在他身上,从容与智慧最后成其大成。
8,“歌德几乎从他的文学生涯一开始就被称为一位文学的弥赛亚,他通过不停地实验而机灵地避免了僵化,《浮士德·第二部》也许更像一场实验而不是诗“。
象歌德这样的文学巨匠,生活无忧无虑,没有大悲大喜的经历,是文学史上少数冲破“愤怒出诗人“这一魔咒的天才之一。所以歌德必须做文学实验来实现艺术飞跃,避免重复自己。歌德之与众不同在于让时间和深思熟虑本身来完善这种诗意实验的种种潜在缺陷。因此,作品最后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必然熠熠生辉!
9,“歌德像但丁和弥尔顿那样都希望以戏拟式手法去描写总体图景。但对歌德说来,这个图景是复数的“。
歌德的浮士德某种程度上也给瓦格纳综合音乐歌剧提供了灵感,他们的共同点是,全景式,庞大恢弘,复调式展开主题与人物冲突,极繁主义的诗意化。
10, 当《第二部》终场时,神秘的合唱队唱道:“女人,永远地/为我们指路”,一位今日的女性可能会问道:“指向哪里?”
哈!发现我和布鲁姆“集体无意识“了.. 这里的女常青指路颇有歌德说的“万物互为隐喻“之妙。
14, “因为他(歌德)离奇地把拜伦置于弥尔顿之上,仅次于莎士比亚“。
拜伦作为西方浪漫派诗人执牛耳者,风格上有开创性。又有天纵之才的灵气,史诗纵横优美,独创了拜伦式英雄这一艺术形象。私以为拜伦的原创性当在弥尔顿之上……
(孤山梅雨 戊戌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