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_读书笔记1600字
寻找最本真的自我
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局外人》网罗的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不是一个用来争议的话题,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从中找到一些影子,映射到自我身上,我们也是主人公默尔索,在做最本真的自我。
我不知道存在主义是什么,亦或是我并不甚了解存在主义,我也没有深刻的文学批评原理来解读这本中小的存在和构建,我只是我,“不说谎话”的我,在这里寻找本真。
大多数读者都认为默尔索是局外人,也如作者所写那样,他的命运接受审判,他的灵魂接受审判,但与他无关,他也只字未说,甚至他能跳出一次次跳出实践作为旁观者来审视自己,审视他人。但他终究是在局里的人,他逃不脱社会这张网,逃不出作者构建的这个世界。那么与其说他是局外人,毋宁暂时称他为“异类人”。
默尔索不说谎话,他坚持着自我的本真。他对杀人事件供认不讳;对玛丽承认不爱她并愿意和她结婚;对老板提出的去巴黎工作认为没必要改变生活......他相信不说谎,但我们并不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谎。当懈怠时会因自己不舒服、受其他事影响而欺骗自己;当我们看到不公时,暴躁地跳起来指责别人,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在对别人不公,我们是不是也在欺骗社会。在这种欺骗中,有人自得其乐,而有的人痛苦不堪。我想那些痛苦的人,始终是保有着一种本真,一种大道于上体人察己的本真和善良。
默尔索不逢迎,不屈服,坚持本真。他拒绝神甫的引导,不愿“救赎灵魂”,他拒绝律师的请求说些“有益”的话,只描述事实。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怎样的——默尔索开枪杀人后又补了四枪;母亲去世后不愿看她并没有流泪;并在第二天就回归正常生活。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非常悲凉绝情。但,这只是这个社会法则这么规定的,这是人们在某种伪善的面具下约定俗成的。假如,我们规定亲人去世时必须大笑,必须举办欢庆仪式并且必须唱歌跳舞,说说笑笑。那么那些因为亲人去世而悲伤哭泣的人,时不时不被理解,时不时也触犯了这个构建出来的世界的法则。更进一步假设,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更完满更美好的世界,而人只有死亡才能到达,而那个世界未必是天堂,可能比所谓的天堂还要更好。这时,大家都因亲人去世而感到高兴,他们去了每个人都向往的世界,我们为她他祝贺,为他庆祝。那,法庭上直指人心的“没有流泪”会不会做为有利依据。但这都只是假设,假设不在于说明我怎么样,而在于我们怎么样。这里的我们是一个集体,当默尔索与我们不相容时,他就回被我们集体谴责,哪怕他所做之事与此毫无关联。
可,这与本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止一次思考我和这个社会的关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然的人,可以很轻快地体察阴晴圆缺,风雨变化,也能因一片落叶一朵落花而心生怜悯。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人在对待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不能理解“把同事当朋友是傻”,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子还会收到约束。后来我渐渐懂得,我是社会人,我处在我们之中,我必须遵守这里的法则才能生存,哪怕我并不认同,哪怕这个法则并不正确。正如一个人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之后,公众就可以跳出道德和法律来集体剥夺这个人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我们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本真,我们的不逢迎,就是我们的本真。
我在这个社会里寻找自己的本真,多次打着“我”的旗号来和一些与我并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企图为自己寻找出一个本真。于是我有所抗争,就如默尔索的不妥协。但就是这些,把我们变成异类,于是大家抓住我们的异质大家渲染,大肆指责,对我们的灵魂大加批判,于是,不论我们的意图是什么并不重要了,是由于过失还是蓄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行为错了也并不打紧,要紧的是我们不同就不能被接纳。
除此之外,默尔索局外人的心理也非常值得揣摩。他冷静客观地看待一切,甚至能为别人找到充足的理由,有时候我更觉得他比起自己来更能体察别人。他跳脱出来,可他并不是主宰,这就令人看起来冷酷而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