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_精选读书笔记1800字
读了本书前八十回的注解,后四十回因为也觉得不是曹公原稿,没有读完。白先生是比较认同程乙本的,对于晴雯之死,尤三姐相关章回的分析,还是认同白先生的见解,程乙本描述得更妥,庚辰本可能误把读书之人的批注一并抄入了。但多处关于词语的选择,方言化的表述,以及情节设置上(如迎春屋内媳妇插嘴说话等章节)不尽认同白先生的看法。之前读脂评版本,觉着对白口语化,非常自然真实,另外词语选择见仁见智,私以为庚辰本不见得比程乙本差,反而更见灵动,所以还是可以多读几个本子,多做比较,自然能咂摸出些意味。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讲得不够细,谈不上是细说,更像是一篇导读,白先生作为大家,也多是从小说的角度来评析,譬如人物刻画、情景氛围的营造与烘托手法,另外在佛学、道家、儒家思想上也有比较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读书过程中一些简要的心得,记载如下:
本书多论庚辰本之不足,颇以程乙本为优。此处颇有些读者反对,窃以为部分略显生硬,部分分属合理,比如尤三姐与贾珍关系庚辰本读来确实有些奇怪,上下文似乎对应不上。如果能比较庚辰本与程乙本之优劣,应该会更好。
红楼梦一书好在何处:
一是人物刻画(character portraying)—小说头一个要素。
*表现为人物个性分明,丁是丁,卯是卯(主角譬如贾母、宝玉、宝钗、黛玉、湘云、王熙凤,又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性格描写,鸳鸯、袭人、晴雯、麝月、司棋等丫头,并尤氏、李纨、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个个皆不同),人物行事说话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凸显曹公功力
* 多角度人物刻画-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 人物真实,人性俱有优缺点,譬如黛玉、王熙凤、探春、惜春、晴雯、司棋等,均非完人,有性格上的弱点,但曹公以一颗慈悲心刻画人物,便不会流俗。
* 暗线分析: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贾府明面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人物上重点刻画迎春、探春与惜春的个性。
二是气氛的烘托与营造。小说有时候要靠情节,靠人物的刻画,有时候也靠气氛(mood)的营造,白先生提到74-76回靠营造出秋天的肃杀之气,来推动背后的主题—贾府由盛转衰的对比(第七十六回:凸碧馆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又比如芙蓉诔一篇,黛玉与宝玉改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曹雪芹很会用一种气氛(atmosphere)、一种语调(tone),这些就是小说写得好的地方,那个语调是不知不觉的一些小细节,在风里面她咳嗽了,平常咳个嗽无所谓,这个时候突然站在那边咳嗽起来,你就知道,黛玉心中这一刺刺下去很重的。
悲喜情节的穿插和对比:《红楼梦》是个大悲剧,但曹雪芹写喜剧也写得很好,刘姥姥、薛蟠,还有被一群小戏子轰到她身上扯乱头发的赵姨娘,基本上都是喜剧人物。有这些喜剧场景(comic scene)穿插,整个小说才有悲有喜,引人入胜。你想象那薛蟠跪在被子上面,涎着那张脸,“我人脑子都给你弄来”的场景,写得活!如果他不是跪在被子上面,那又差一点了。
最后是红楼的哲学思想,白先生在分析过程中多次提到红楼一书中佛、道、儒家三家的分野。
*儒家思想代表应该是贾政、宝钗、袭人等人。注重经世之道,讲究修齐治平。于此派而言,宝玉属于离经叛道,混世魔王,只爱在女孩子堆里瞎混。
* 道家思想不似儒家是主流价值,但书中多处提到老庄的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法自然,断烦恼根源。红楼中最终走出红尘出家的人挺多,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等等,好了歌里也多处点及此处。宝玉觉悟出家的过程,全书也有多番悟道的描写。伏线千里,宝玉是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结局。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迎春读太上感应篇,虽说曹公笔下迎春是个懦小姐,保不住自己的下人,自己也实在软弱,最终被中山狼折磨致死,但从书中看,迎春对世俗之事不挂心,颇能看开看淡,有些道家无为的做派。至于惜春,也是出世的代表,最后也出家了。书中提到其冷面冷心,惜春自己又说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孤介二字形容惜春,极妙。读者多持否定态度,觉得惜春对身边丫鬟入画过于狠心,其实关于入画所得与贾珍的关系,此次读来也觉颇值得推敲。惜春执意不留入画,应该也是有缘由的。)
佛家思想:讲究菩提慈悲心,最后宝玉出家,他是最有佛缘的人,凭的是一颗慈悲心,怜贫惜弱,对身边的丫鬟女孩子们爱惜。
笔记潦草,回头自己找庚辰本和程乙本好好对照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