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中国人(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_读书笔记800字
——“他的尖刻犀利似乎与生俱来。 正如他虽然反对文学直接干预政治,却会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表达鲜明的政治立场。”
有人这么评价汉德克。
为什么作品叫《痛苦的中国人》(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全书上下只有这么一段描写。
“候机大厅里有个楼梯,沿着楼梯往下走,便会走进一家餐馆。此时,餐馆里已坐满了人,他们清一色都是中国人。餐馆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灯光昏暗、又脏又乱、低矮而简陋的贫民窟……”
只是一种对虚无、对迷失、对恐慌的隐喻!在断裂的世界里,没有“正确的顺序”,无法“进入门槛”,一切在“闭着眼睛”的状态下讲述,只有在梦中,我才能成为我自己的证人。
“虚无本身并不是秘密,秘密是虚无产生的原因。”
“这个受到诅咒的标志并不是出于一时兴致或一时轻率而随便涂抹上去的,而是怀着恶意的精确和黑暗的决心画的,浓墨重彩,描绘得地地道道。”
“其实门槛本身也是一个区域,说得更确切地说:一个特别的区域,一个考验或保护的特别区域。”
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最终意识到:人们自以为能够掌控现实,却只是庞大社会体系的工具。
在城市中寻找自我的门槛,因为没有爱而渴望爱,在黑暗中找到爱的时候,“中国人”不见了。
梦中做遗世独立清醒的证人,醒来依旧焦灼、痛苦、无助、矛盾,在门槛的故事里重新回到“正确顺序”的现实。
2014年、2016年汉德克是怒怼诺贝尔文学奖的,他说:
“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应该废除的,因为它对文学只是事后虚伪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时招引来看热闹的,却于阅读无益。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这个决定很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
昨天,瑞典文学院认为“他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给他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从怒怼到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汉德克是不是也跨越了一次自我戕害的门槛,回到正确顺序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