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学微言(上)》_读书笔记2400字
这类书籍,我很敬畏。读完《论语别裁》也没做笔记,字字珠玑,不知取舍。而且太烧脑,想想就头大,惰性很可怕。
今突破下,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无论如何都要写点什么��
个人觉得《大学》对试图成为大人物的人,很有指导意义。不管是想内圣还是外王。
指导意义总结为修身为本、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知止。逻辑自洽一下。
1、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本事,没有真学问,没有真才能,否则终有所成。
罗振宇说:一切修行终将着落自身;
德芬老师说:世界是你选择性的看见。
佛说一切都是因果。
世界,注定是每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呈现都是每个人自身吸引而来,乐观见乐事,悲观见悲事,能人见能事,好人见好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因果,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会遇见成长与蜕变。这既是知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有外求,都基于内,知道根基,夯实根基,才可有所作为。
2、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
忿恨、愤怒的样子。),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不要轻易愤怒;不要陷入恐惧;不要有所好乐;不要忧患过度。
1)愤怒
和抱怨一样,都是无奈无能的表现。愤怒多是觉得不公平,受委屈。这个世界从来就没人承诺公平,只能是自己努力,拥有能量值的被公平以待。愤怒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且愤怒之后还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和后悔。
承受不能改变的,提高韧性;改变能改变的,提高能力。是改变愤怒与抱怨的两个出路。
塞涅卡说:只有理智才能终结我们的眼泪,连命运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眼泪我很想改成愤怒,现在带着负能量的人很多,若以愤怒回应,自己要的或许只是公平,对方要的可能就是生命。
2)恐惧
李小龙说:恐惧来自于不确定性。当我们绝对确定自己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的时候,我们都足以抵御任何恐惧。
恐惧大多是对未知事情的担心,不知所往的害怕。还有每个人自身经历种下的种子。
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说恐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所以面对恐惧的最好方法是战胜恐惧,疗愈过去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活在当下,即使恐惧的事情真的发生,依然可以以强者的姿态面对,
爱默生10岁时的一天,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的一条街道上走着,一个纸片飘到了他的脚边。上面写着:“如果你想要在一生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养成一个习惯:做你所恐惧的事,如果你做你所恐惧的事,恐惧必然会消失。”
正念,活在当下;成长,活在未来。一可以减少恐惧,二可以战胜恐惧。
3)好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凡喜好过度,均会让人反受其累。你在乎的东西,最终会让人受制其中。
在乎偏好,即会让人有所失;在乎财富,就会怕失去财富;在乎名声,就会活在他人口中......
活出正心的自己,要凡事可享受,但享受后即不为得失所累。
塞内加对所乐的姿态我很喜欢:
把命运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4)忧患
我理解的是忧伤与患得患失。
因事因人皆可忧伤,亦皆可患得患失。
忧伤多是因为已失去,已发生的事最大,活在过去无法安然现在,亦无法走到美好的未来。接受,臣服。凡无法改变的最好承受下来,该流泪流泪,擦干泪还是要笑对生活。
患得患失,以无的心态面对最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用个人修养的进步,对人、物、事的不执着来应对。
5)正念
活在呼吸之间,活在走路之间,时刻看既是看、吃饭即是吃饭、睡觉即是睡觉。工作累了,拿一粒葡萄干,观其褶皱颜色,闻其味,入口仔细咀嚼,感受酸酸甜甜一波一波在味蕾上荡漾开来;或沏茶一杯,观其色,闻其香,感受水温透过玻璃传递到手上,抿一口,感受入口之香,入喉之甘,入胃之暖。
这都是解压和拉回正念的好方法,居然写流口水了,太正念了。
不管愤怒、恐惧、忧伤、喜乐,都是情绪。情绪是身体对思想的反应,回到修身,即把最重要、正确的思想内化到大脑里,指导行为,即为正心。
如爱比克泰德所说:“困扰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一句话追本溯源。
3、正心在诚其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自知者明。不自欺,即真实真诚。
南怀瑾老师讲古董界三句话:开始自欺,后来欺人,然后被人欺,特别有意思。一切都是轮回,给出什么得到什么。自身永远是出发点,佛曰:“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在因上下功夫,果才会变。
不自欺,大概率不欺人,也很难被人欺。孔子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不正,连自己都不愿坦诚面对的人,如何能正心。所有成长的基础都是真诚客观面对自己。
4、诚其意在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个是南怀瑾老师说的修养功夫。知即智慧,止即停止、边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边界和准则。
另一方面,是知道停下来。现在人太忙了,心亡为忙,为了追求,忘了目的地。
若生活不若你想,或许是错了方向,停下来,定能生静,静能生安,安能生慧,慧而后得。
不甘心,不情愿,不止损,不思考。结果大概率很糟糕。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是大智慧,止损、接受、冥想、改变不自欺的审视现状,是谓诚意;不悲不喜,不惧不愤,是为正心;继续在路上,知行合一,是为修身。
天呀,终于写完了,也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