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_精选读书笔记2500字
其名为元与明,实际为明之专史,蒙元史部分就像是后娘样的,占比极少的政治史的小部分是蒙元部分,其他各部分大都是以明为主,涉及元的多是稍稍提及,看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的时代亦是如此。
大元虽有漠北、极西之地,疆域为历代皇朝之冠,国号也是独具一格。蒙元之前的国号不外乎前朝之封号如隋唐宋、以地域或以物为名如夏商周秦汉之类。忽必烈的谋士们从《易》中取大哉乾元之意命为大元,用义理来命名国号是头一遭,后来之大明、大清皆是。可以说蒙古人横来一脚将中国历史分为两半。许多学者都提出,蒙古人在14世纪后半期被赶回大草原,可其基因却渗入的中华社会之中,其野蛮独裁的草原风气将中原皇帝制度中的限制皇权的理性因素破坏殆尽,皇权失去制度上的制约,大臣更多地被视为皇帝之家奴。明史中仍有许多大臣以其铮铮铁骨劝阻皇帝,可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依靠士人们的浩然正气、更多的是个人性因素,对皇帝的制度性约束没有。朱元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名义上是恢复汉人之江山追随宋人之制度,实际上朱元璋的制度建设更多的是学习蒙古人的。
蒙古人改变了帝国历史的走向,恰恰是因为打败他们的那些人使他们的某些规范永垂不朽。一度被视为与汉族传统背道而驰的某些行为(如塔尼斯特里),也变成了汉族心照不宣的规范。
元璋把忽必烈汗当作一位伟大的征服者来崇拜,他渴望像后者那样,让天下以一己之意志为转移。正是这两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元明两朝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里的形态,也左右了中国其后的走向。
蒙古人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中原,推行一种具有等级性的社会政策,希翼于塑造一种固定的社会如儒户盐户等诸色户计,以求方便于蒙古人从汉地汲取财富,虽然忽必烈时期的政权建设有意将大元纳入中原皇朝的传承序列之中并开始初步的汉化,经李璮之乱的忽必烈不信任汉人,元代诸帝中较醉心于汉化的英宗遭到谋杀,元代的汉化是迟滞的,皇位的继承是草原式的,不适合中原之传统,在无休止的皇位交替中耗尽元廷的元气。在几次龙渊配合之下,蒙古人回到草原。蒙古人追求等级的社会,而其国家形态是帝国式的,是开放的。朱元璋致力于恢复士农工商四民社会,造成的国家却是封闭的、保守的,关于此,作者有何精彩的论述
因此,明朝的中华思想(a Chinese China)仍然保留着排斥草原传统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明朝人完全把满人视作文明世界的闯入者。
像宋人那样,明人发现自己与征服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满人也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入侵者,然而他们选择了与蒙古人所不同的统治方式。蒙元通过强调种族区隔来贯彻秩序;清朝则更愿意标榜多民族统一。
元朝则不同——因为它所入主的是一个农业区域。使元朝屹立不倒的是一套混杂的财政制度,它既引入了游牧民族的进贡传统,也保留了农业税收的行政传统。其实,如果元宗室能找到一种更稳定的皇位继承制的话,元朝的国祚就不止于百年了吧。
我觉得以环境史视角切入朝代史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头三章之一是龙见,讲的元明两代人看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龙现时间,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看到的,皇帝当中只有忽必烈、朱元璋见过龙,因此他们是龙主。龙实际上并无其物,大概是由心而生,你信就可能看到龙。作者引述的书中就可以看到有一大群人质疑龙的存在,但更多人关注点在于龙见的政治涵义以及龙见带来的自然灾害。元明两代处于小冰期,作者讲集中爆发灾害的年份称为渊,通常天灾与人祸是并时的,如至正之淵与崇祯之渊,以农业为立国根基的时代,以气候变幻为切入点研究政治社会经济史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
商业、物华、南海、家族诸章都是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经历切入作为时代的微透镜,李日华、顾炎武、李光华…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
元明两代——尤其是明代——的大部分经济增长,在组织和资本方面得益于私有经济,但整个经济运行仰赖的基础结构却是由政府创造和资助的。
元代政权的维系依靠的是多民族国家的理念。但是它不仅没能使人们联合为一体,反而造就了一个以“异”为根本原则的民族秩序。明代放弃了多民族的策略,选择联合那些已经被联合起来的人,即“华”或者说“汉人”。元代宣扬国家统一,却奉行民族区隔政策。明代奉行的是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的政策。
(上一段的内容精彩部分)。
中国政治转向君主独裁,虽肇始于蒙元,但却是洪武与永乐二帝真正把儒家核心思想中强调义务和互重的君臣之道剔除出去,使明王朝失去了恢复帝制旧法的思想源泉。
为社会所承认的四种礼仪巩固了延续男性血脉的亲族理念。宋代理学的开创者朱熹(1130—1200)又将其进一步提炼,写成了一部《家礼》。不过,直到明代中叶,这部书才开始广泛流传。起初使用这部书的是一些士人,他们希望通过净化自己的日常习惯与庶民相区别;但久而久之,闻风影从,倒形成了礼下庶民的局面。
宋儒理学普及在元明两代,自上而下。道学家们倡导的烈女观不是普遍状况。古代的男女地位极度不平等,女子多被视为附着于男人的财物、夫妻之结合其传宗接代之意义远大于感情,一个已婚妇女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为夫家生下继承人。于是每逢灾荒之年,女性是首先被放弃的。由此造成社会上男女比例极度不平等,加上富贵之家对女性数量的占有,社会上单身汉比例什高,作者说高达20%。男男之风盛行似乎是不得已之事,航海也是男风高发区,所以女子丧夫改嫁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即使寡妇不想再嫁,夫家出于各种原因如侵夺其夫之财产也会迫使寡妇改嫁。
书末,作者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要去明朝是怎么灭亡的,而是问明朝是究竟怎样维持到最后一刻的
明朝覆亡由许多段历史交织而成:它既是发迹于东北边境的大清帝国的扩张史,又是14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内乱史;它既是明朝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又是人类气候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却又交织成同一部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紧要关头,正是上述事项的综合作用拖垮了明朝政权。与其思索是什么最终毁灭了明王朝,不如问一个更加令人困惑的问题:明政权是如何维持到最后一刻的?
看书后的参考资料,其实我在看书过程中看到的作者行文错误、史实错误译者基本上都提出来啦。所以说把注释放到文中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注释中也有很多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