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_读书笔记1800字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后621361223589108019
◇
荣格对我来说一直都是课本上的一个名字,而且是不愿走近的那一类。但随着时间与读书的深入,许多观念在被反转。而重遇荣格是一种巧合,不过用他的话,一切都是一种安排。
前半部还较有吸引力,中段又让我找回了课本上的感觉,结尾匆忙又模糊,并且宗教味道较浓郁,这是我看完前半及部分中段后,选择速读全文的感受。
而当我要写笔记,回顾并翻看划线时,我突然有了不同的理解,想法逻辑上我感觉自己这种变化有些突兀,但内心却好像早就知道会如此。这是一种警醒,说明本书被低估了,至于程度,有待检验与实践。
对这本书还有一种模糊的亲切感,但又排斥,这是个明显的提示,一定有什么东西在吸引我,而我却错过了。如此严重,那本书要排到二刷的前列。不过作者的可相信度要评估。还有,译文中发现了二十多处错字漏字,这令我对全文的翻译校准也有了担心。
◇
本书是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开篇明义,“我的一生乃潜意识自我实现的过程”。一句话就区别于哲学、宗教甚至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大师,我能感觉到他认为心理学这个概念被定义的狭隘了。应该像物理学那样几乎能涵盖代表全部理性科学。
历史描绘了一部进化开拓的人类史,但明显偏科了。几千年前的思维在当下依然适用甚至还有其决定性意义,所以人类在这方面可不只是发展缓慢。
但总有人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站在时代的巅峰,脱离了时代集体意识的樊篱。即使不为当代所理解,他们也无怨无悔地坚定的向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执拗的像疯魔像是被召唤,他们不是为了登顶,而是使命,是回归。不可阻挡。
并且这个前列,决不是金钱、权力等物质条件,还有所谓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就是不可阻挡。
所以,他们注定是奇迹,是神话。
◇
荣格在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首先深刻影响他的是叔本华。这个名字是悲观的代名词,因为他无法视而不见迷漫在所有人类周围的迷茫、邪恶、情欲等等意念,他也不去指责评判,只是指出这种人类无可逃避的苦痛是人性本质上的一种缺陷。所以相比于坐井观天的夸夸其谈,然后总是要将所谓的恶进行理性的掩饰与改装而言,他就算是悲观吧。
荣格站在叔本华的肩膀上了。对于叔本华的意志论荣格是有着自己的看法。人们不断努力发展的就是将意志外显,也就是将感性转化为理性,这是已知的唯一科学的探索方向。但被捧得过高的理性,使人类个体普遍变得更贫乏,而缺少了向前求索的创造性内驱力。
但不需要斥责理性。而感性又是神秘的捉摸不定。不过,这两者就是已知最大范畴,人类已被圈定。荣格轻轻地给出了如此提示。
◇
很多人应该都有一种体验,就是突然有一刻,你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而这种顿悟并不是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那是什么?或者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以称之是一种灵感,但它却无法被解释,而且完全不可控,如果一个人因此而做出了什么成果,与他自身到底应该算怎样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个生灵都是偶然的现象,也算是灵感的手笔,所以这些是一体的并有一致性的倾向。
这就赋予了感性世界远超理性世界的创造灵氛,所以通过灵感、梦、爱等感性的各种形式,给人以微弱的启示进行引导。这可能就是神话的一种起源。可惜当代神话都被教条所限,而蒙蔽阻碍了本身的原始创造性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
“造物以一个尽管小但却具有决定性质的因素超越造物主的观念。因为人的自我延续性已经顶住了生命与时间的洪流。”
人生是不确定的,而且时刻还被千万种也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有时更揪心的则是,那些无法看到无法理解的因素,影响更大。所以意义成了拯救的一线生机。
但找寻的过程中会发现,周围赋予你生活的一切,竟找不到想要的东西,这样就只能孑然一身独自前行,去往未知的广阔天地。求索再求索,挣脱强加到自身的束缚,更全面的认知自我与世界,一番折腾,才总算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点自由之地。而这却只是基础,因为对于个体而言,没有了内源的驱动,外部再广阔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来到了作者信仰的广义心理学,而这个方向很难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理与意识都是个性与主观的。这是一条几千年过去依然黑暗坎坷曲折的道路,荣格是我熟悉的几人中走得最远的。感谢并致敬!
谁也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还需要探索多久,甚至要找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但还有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