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金数据》_读书笔记_1500字

《白金数据》_读书笔记1500字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写作的大家风范。当之无愧的享有文学界莫高的赞誉。

看完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并不是强烈的逻辑推导让人折服,而是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值得人深思。

第一,一个变态教授为了实验,实验对人心的控制权,由电恍器改装超恍器,让几个人惨死,好像人命和普通小白鼠一样,没什么价值。同神乐解析基因、解析DNA一样,也是为了找到心的控制权,是来自大脑支配还是原本的基因序列。感觉有好多疑问:人都存在理性和感性的多面,行为的控制来自大脑的支配,大脑是整个人的活动支配的中心,大脑的构成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基因序列的数据从出生就不会改变,那么一个人的发展是不是从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天花板?

第二,文章提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艺术智慧的碰撞。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是机器所不能比拟的,即使它呈现的作品,可以和艺术家创作的相同,毫无差别。人工智能计算机是由人类的大脑去研发去开发的,它的程序算法也是由人设计的,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即将出现的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车),各种高端的检索系统等,它的功能可以在你设定的时间叫你起床,天气温度变化提醒增减衣物、是否带伞,冰箱有无食物及时传送到手机上,便于购买食品,不用自己驾车也可以控制安全范围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了工业4.0时代正在快步前进。大家都在担忧和预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必然会被取代,那是不争的事实,被取代的原因来自自我的不思进取,不愿前进。但人类要被人工智能统治,似乎在我们有生之年,还不会发生。人类的情感因素由很多物质影响(虽然目前我自己还解释不了),比如艺术作品投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心灵的寄托,机器仿制的赝品无非是冰冷的工具。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反应人生、反应疾苦、反应内心细腻的情感,人工智能可能由程序算法和一系列大数据的整合,具有分析和写作的能力,但机器能有情感吗?这个值得商榷。

第三,文章的重点是DNA侦测系统和白金数据。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悉能力和能够纵观全局。将人类基因序列用于刑事侦查,确实可以提升破案效率和防止案件发生,但是系统的漏洞,也就是“白金数据”让人细思极恐,所谓政府部门有关层级,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员的DNA数据,在检测系统以外,也就是说可以逍遥法外。文章有句话很有见解“人类在任何时代,都有身份的问题,人类永远不可能平等”。这话不无道理,大家都是在拼死拼活去赢的权力和地位,因为就像马粑粑一样,成功了可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以说“我就是觉得当乡村教师时六十多块钱才是钱”,别人还不能笑话和指责。这又得让有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去不遗余力的奋斗了。

第四,那就是多重人格和人的心理或者说精神疾病了。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拥是有几种人格重合的,有一种主要人格,然后就是两三种次要人格。正常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多面性,完善自己。而有精神疾病的人,就会将其中一面或几面表现出来并放大。但这些放大往往来自受到的创伤。比如文章中,神乐因为自责自己幼年没能开导父亲,让父亲自杀,而出现的人格突变。而数学天才廖科早树因为外在影响被人嘲笑而心生抑郁,进而自闭。这些都是因为精神受到了伤害,产生自我保护的方式。在神乐的另一种人格,隆,出现的情况下,廖科早树也是美丽且动人的,这二者希冀中的美好,是潜意识的存在,所以到最后面,隆为早树画了婚纱画像。完成了最美部分的升华。我们都渴望单纯的美好,纯洁的向往,所以结局很完整,给到了读者内心的满足。

总而言之,就是这些感悟,而逻辑上的细节,会在看文章时发现,给自己带来思维的锻炼,一本好书了。完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