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_精选读书笔记_2300字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_精选读书笔记2300字

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一本关于红楼的著作。理由如下:

1.文本理解错误之处颇多,诸多低级错误。例如:

①秦可卿房中有一幅宋学士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袭人的名字,则是从这诗句中得来。

然而袭人这个名字是宝玉根据“花气袭人知昼暖”起的。

②后来宝玉因为玉穗子被黛玉铰碎,袭人让湘云为宝玉重做一个。湘云说,谁铰的让谁做去。而袭人却忙说,可不敢叫林姑娘做,因老太太疼她,平日里从不让她做这些活。那个玉穗子,费了好几个月方做完。可见贾母对黛玉是真的宠爱,素日里事事对其关心备至,呵护有加。

这里作者理解文本错误。

原文: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儿,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描神。]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呢。”

所以说黛玉因为和宝玉生气,剪坏了自己做的玉穗子。而后来袭人和湘云谈到的是扇套子,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件事和宝玉拌嘴被黛玉剪了,作者前文没详写这件事,借由袭人和湘云谈话交代。

③其实,这是一部没有完结的作品,作者曹雪芹写完前八十回,就落魄而终。

脂批证明红楼大概是完结了的,不然脂砚斋何以一而再再而三透露80回后的情节?这就足以说明曹公写完红楼,但是可能有些章节未来得及润色,有的地方还缺几首诗,有些自相矛盾的情节还没有修改,在这种情况下曹公去世。而后文的稿子被借阅者迷失,这是畸笏叟告诉我们的。

④贾母说,从自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而这四个女孩,包含了在宫里当王妃的元春。

作者文本认知错误。四个女孩是三春和黛玉。元春嫁入皇宫就是皇家,贾母断不敢违背礼法说元春是咱家的。

⑤这样一位举止娴雅,有涵养的女子,下人也多与之亲近,就连张姨娘这样的人物,也夸宝钗想得周到,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服。

红楼里根本没有张姨娘这个人,很明显是赵姨娘。

⑥刘姥姥几度进大观园,贾母皆盛情款待。

只有第二次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了,第一次只是凤姐接待,晚上刘姥姥就回去了。

⑦本是一块顽石,可偏生又通了灵性,幻化成人,尝尽世间爱恨情仇,最后依然幻化为石,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个错误更明显。宝玉前身分明是神瑛侍者,通灵宝玉的前身才是石头,两者不可一概而论。

⑧林黛玉也说,谁也挑不出宝姐姐的短处。

这分明是湘云说的话。

⑨贾宝玉曾几度夸她学识渊博,元妃省亲时,指点宝玉将诗中“绿玉”改“绿腊”。

是“绿蜡”

⑩宝玉是嫡亲孙子,而黛玉是她亲外甥女。

黛玉是贾母外孙女,怎么又变成外甥女了?

11.后来薛蟠亦说过,宝钗项上的黄金锁,需要玉来相配。

这句话是薛姨妈说的,而后来薛蟠和宝钗与薛姨妈置气时候复述过这句话。

12.只道“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我记得是“好”高人愈妒,不是“过”,这里作者既然是直接引用原文,就应该正确引用,毕竟不是化用。 还是严谨些得好。

13.宝钗不仅服冷香丸,素日亦不喜奢华,不施粉黛。唯一佩戴之物,则是那块黄金锁,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入了贾府后,与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所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成了一对,自此有了金玉良缘之说。

金玉良缘只说不是说因为我有金锁你有玉,我们就有了金玉良缘之说,这句话其实是薛姨妈放出来的。

2.满篇华丽词藻堆砌,内容空洞无味。

3.内容重复啰嗦,写过的内容一写再写,反反复复,来回描摹,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4.把后40回也拿来赏析,没什么意义。毕竟都不是一个作者了。

5.作者对文本不熟,甚至还有病句。

例如

①花一样的年华,被残忍摧残,后孤独无助地死去。

应该是在花一样的年华。

②她用死亡的方式选择离开。

感觉很别扭,我觉得应该是,她选择用死亡的方式离开。

③烟花细柳的三月,或是荷叶田田的夏日,又或是红叶落满山林的深秋,抑或是飞雪漫舞的寒冬。

这里的三月为什么不改成“春天”,这样不是和后三句不协调嘛。

6.分析肤浅,浮于表面 。

7.频繁化用和引用红楼原文,自己的内容不多。

8.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前文对人一顿猛夸,后文又说不好。而且作者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例如前文写

书中可知,贾敏生黛玉已有三十好几,古时女子出嫁不过十七八岁,近十余年间,贾敏就未曾生育?或是曾生有子女却夭折?但无论何种缘故,皆给她柔弱骄傲的灵魂,带来伤害。纵是林如海对她温柔爱护,为她描眉点黛,公婆亦会对她嘲讽指责。她虽有尊贵的身份,奈何母兄远在金陵,纵有苦楚委屈,亦无可倾诉。

隔了几段文字就变成了

书中曾有说:“曾有三岁之子,偏去岁死了”。幼子夭折,又给贾敏带来沉重的打击。

作者前文不知道贾敏曾有子嗣,后文似乎又突然明白了,前后不统一。

过了读白落梅的年纪,初中时读她的书喜爱地不行,满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似水流年,花开花落。现在来看,真是华而不实,没什么内涵。但是我认认真真读完了这本,我认为的错误之处我也有批注。我认为一个作者至少对红楼文本非常熟才能有出书的资格,而白落梅写出来的文字让我感觉到她并不了解红楼,对红楼的理解浮于表面。

另外有的句子写得确实不错,我做了笔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