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套装共2册)》_读书笔记2200字
席勒把诗歌分为两种:《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素朴的诗最大的表现,是其原始的自然主义。在写作的技巧上,以自然中的事物起兴,去写作诗歌;在感情的表达上,自然纯粹,朴素感人,不造作。
席勒的划分很高明。《诗经》就是这样的自然素朴的诗。
诗经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中的草木鱼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动物。“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是虫。自然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诗经诗歌的创作素材。
这些自然主义的句子,即便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有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感染人心。世间万物,一切都在无穷变化,而大自然历经亿万斯年,依然如故。自然是永恒的,以永恒的自然为移情对象的诗歌,自然也就因此是不朽的。人类文明只要不消失,自然永恒,《诗经》不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一种境界,叫做诗歌的“隔”与“不隔”。“不隔”的是好诗,“隔”的不是。《诗经》中的很多诗句,就是不隔的,不仅是表达不隔,意境不隔,连岁月时光的流逝,也是不隔的。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吟读起来,依然是古人今人,心意相通。这是最高的“不隔”,通透如画,歌者读者,人在画中,千年如故。
这种诗歌以自然事物起兴的传统,深刻的影响了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势。到《楚辞》兴起,香草美人,成了标志性的诗歌意象,表达传统。到魏晋时期,清风明月,鸟雀鱼虫,自然与人的诗意逐步合一。到唐宋,中国诗歌的大融合大高峰,杨柳芭蕉夜雨,春风明月青山,甚至到了梅妻鹤子的地步,自然事物与人的精神完全统一,不分彼此。
《诗经》时代,是借物起兴,物人是各自独立的。楚辞汉晋,物人各自的独立性在模糊,但是依稀分界在哪儿。进入唐宋时代,咏物就是咏人,物我合一了。
阅读《诗经》最好的角度,是孔子立下的三字真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读《诗经》,你不要想太多,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你在阅读时所体会到的最本真最本质最质朴的感情,这就是最好的“思无邪”。不需要寻求过多的解释,也不需要太多的牵强附会。后世解释《诗经》的人,问题就在于想得太多,“邪”了,想法歪了,看法离谱了。“邪”不是邪恶,而是说歪了。过度的道德解释,政治解释和心理解释,歪曲了诗歌的最质朴本真的愿意,这就是“邪”。
其实《诗经》时代的人那么纯朴质朴,哪里有后来人这样多的想法看法说法,太复杂了。他们就是最质朴最纯粹的表达,借一个事物起兴,歌唱自己的心思,直白坦白得不得了。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树上的梅子已经只剩三成了,有心喜欢我想要娶的人啊,不要再错过时光。
这就是最纯朴的山村中的青年男女相互爱恋表白的山歌。坦荡荡的情怀,火辣辣的心思,所以说思无邪。古人的肠子很直,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后来所谓诸子百家的纠结和争论,在《诗经》时代还属于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也恰恰正因为这种朴实纯粹的原因,仿佛纯洁的宣纸上只有素朴的线条,也就因此什么解释都可以附会上去,涂抹上去。
关于《诗经》,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
这是孔子教育儿子的话,你不读诗经,连话都不会讲。为什么这么讲?一是诗经语言的无邪性,情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可以培养君子品格;二是诗经语言的优美性,起兴比对,流畅自然,如歌如咏,可以提高人表达语言的愉悦性。
对于《诗经》解释的争议性,其实在春秋以后就已经开始了。争议越来越大,各说各话,公有公道,婆有婆理,不可开交。为了平衡各种解释,合理化诗歌解释的多样性表现,所以到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提出了一个文艺解释原则: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意思是诗歌的解释没有固定不变的唯一确释,而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在变化着的。承认诗歌的解释可以多样化,甚至私属化,即只属于个人需要的个人解释。这种开放性的解释理论,是相当先进的。
近代西方解构主义兴起,宣称文艺解释的基本原理是:“一切解读皆误读”。否定存在着唯一性的正确解释,其理论与董仲舒的“诗无达诂”精神相通。
从人学角度看,多样性解释理论的成立,和与他人关系中的自由,平等,尊重是不相违背的。任何读者首先自己和别人都具有对于一首诗歌解释的自由权,与其他读者则有平等的解释权,与别人的解释不一致时则尊重其解释的不同权。同时,读者和读者之间,解释者与解释者之间,可以展开辩论和对话。谁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则以谁的解释为主要解释,其他解释为参考解释。
其实不仅诗歌,人类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基本的需要:解释需求。任何事物存在,而又不能解释或者无法解释,人就会变得惴惴不安,最终将之归于迷信化,神秘化。因此对于一种与自身存在相关的事物,寻求基本解释是作为文明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
一个人如果不读《诗经》,当然不存在对于这些诗歌的解释需求。如果喜欢这些诗歌,自然也就产生对于它的解释需要。当面对多种不同的解释时,以自身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理解为依据,接受一种主要解释。对于其他解释,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作为一种参考,尊重其存在的不同性即可。
阅读《诗经》这样的经典,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更好的去生活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使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吸收其中富含的文化哲理,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优美性。而这些,也正就是我们今天阅读《诗经》甚至一切经典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