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沙之书》_读书笔记_1800字

《沙之书》_读书笔记1800字

冲着博尔赫斯的名号来领略下他的文字,看完觉得,嗯......大概福克纳欣赏的作者是此类人吧(他diss海明威:他写的作品用词太低级,读者读起来太简单都不用查词典。这众所周知了吧。),能达到字我全认识,但就是看不懂的碾压水平。不过看到卢梭说,他也只能看懂一半的时候,我就阿Q得多。

小说一共13个短篇,说是博尔赫斯的封笔之作,不知这个数字会不会也被赋予某种意义。挑几篇看得懵懵懂懂的。

第一篇《另一个人》

如果要我们写一篇介绍自己的短篇,大概会从兴趣爱好,外貌特征写起,来个三观理想升华一下。但是博尔赫斯选取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邂逅,他们聊文学聊隐喻,年老的博尔赫斯看着年轻倔强的自己很是欢喜,仿佛心里也在叨咕:“呵,这小子,不愧是我。”

——“我没有子女,对这可怜的小伙子感到一种眷恋之情,觉得他比我亲生的儿子还亲切。”

对于庄生梦蝶,谁究竟是梦的幻象也没有过分追究,而是选择Carpe Diem苟在当下的态度。

——“如果今天早晨和我们的邂逅都是梦境,我们两人中间的每一个都得认为做梦的是他自己。也许我们已经清醒,也许我们还在做梦。与此同时,我们的责任显然是接受梦境,正如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宇宙,承认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能用眼睛看东西,能呼吸一样。”

第二篇《乌尔里卡》

一次艳遇,没有讨论这是否是真爱,只不过借着这个形象道出每个人心中的都有一个那样的的女孩子,她独立有智慧,神秘又勇敢,当然还十分美貌,被我们在回忆中偶尔想起,回味。

第三篇《代表大会》

——“我并不为孤独感到苦恼,容忍自己和自己的怪癖需要很大努力。我发现自己垂垂老矣,确凿无疑的症状是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不觉惊异,也许是因为我注意到新鲜事物也不特别新鲜,只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而已。年轻时,我感怀的是傍晚、郊区和不幸;如今是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

代表大会无需存在,世界就是代表大会,每个人都是代表大会。我们被贴上各种标签,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能带走。

“我不属于任何人,我属于全世界。你们进来时经过这里,出去时还要经过这里。”

与前两篇小说一致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再无与故事中其他相关者联系,约好却没有再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偶遇,路过时的视而不见。像是默契或者规则,表达孤独的常态。

第九篇《一个人的乌托邦》

一个来自未来的某人,他没有名字,似乎也可以永生,如果他想的话。那时的学校教遗忘与怀疑的艺术。因为“我们生活在有连续性的时间内,但我们试图在永恒的状态下生活。过去给我们留下一些名字,但语言却有把它们遗忘的倾向。”似乎在永恒的时间里

探究个体更为重要,虽然抢劫和政治家依然存在。

“满了百岁之后,人就能摆脱爱情和友谊。病痛和不由自主的死亡对他已不是威胁。他从事一门技艺,研究哲学、数学,或者独自下棋。他愿意时可以自杀。人既然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当然也可以主宰自己的死亡。”

第十篇《贿赂》

ab之间似乎有嫌隙,因为b曾经发过文章有意无意地抨击a的教学方法。但a依然在领导面前为b美言了几句,举荐了b去参加某项重要的会议,只因为这样会显得a公正公平。而抨击a的文章其实只是b的一个策略,从第一次两者会晤时,a就发现了b的这个特质,好让他做出看似正直的举荐。在得出结果后b又跑到a那里去炫耀自己的战术,告诉他这不是因为你的正直而是自己的头脑。

“我们都有虚荣的毛病。您来看我是炫耀您出色的策略,我当初支持您是炫耀我的正直。”

最后的都说是美国公民,不知道是否有某种一丘之貉的讽刺意味。

第十一篇《阿韦利诺·阿雷东多》

这篇是回想起来,才感觉到他的快意恩仇。阿雷东多所有与自己相处看似乏味单调的行为都是在为最后刺杀那一刻做准备。隐忍,平静,等待最后一刹那的爆发。

“对于被囚禁的人或者盲人来说,时间仿佛是缓坡上徐徐流去的河水。”现在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这点,真不晓得康德大师那一辈子是怎么过来的,大概天才都是怪咖。

“我是红党,我自豪地宣布自己身份。我杀了总统,因为他出卖并且玷污了我们的党。我同朋友和情人都断绝了往来,以免牵连他们;我不看报纸,以免人说我受谁唆使。这件正义之举由我一人承当。你们审判我吧。”这是阿雷康多最长的一句台词,我脑补的时候想象着应该是慷慨激昂的,后来一想,好像平淡些也蛮符合他的性格。但心里还是想着他摆出“献出心脏”的手势,正义的模样。

虽然不清楚博尔赫斯欣赏哪种哲学流派,但好像全书都有一种赫拉克利特的感觉,关注本身当下,不计较离开得失,努力认清自己。他的风格语言,大概还需多看几本感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