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第1册生活常识篇)》_读书笔记700字
我学习的经济学
我的经济学知识是大学里旁听自学来的。先买了曼昆的教材看,后来又用高鸿业的教材在周末旁听二专课程。
不论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还是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都是从微观讲起,先谈供求关系,上升到产权问题,税收,垄断。过渡到宏观后,讲授生产总值,福利等等。此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这一套理论,对于理清思路,锻炼思维,很有用处。数形结合的函数表达,使得供求以及税收的影响一目了然。到此,我觉得我的经济学算是入门了,但拿来分析实际问题,却常常有文不对题的感觉。当时,我觉得这是我学习的经济学过于理论化的结果。
之后,接触了《怪诞经济学》以及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开始了解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行为经济学对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使得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角度。许多行为并非是理性的,甚至是盲目的,这点补充,使我理解了诸如买盐买黄金风波的起因。
但这也不能说完善,书本上的经济学对生活而言仍旧有许多漏洞,不能一概说成“非理性行为”,来自我安慰。资本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缝缝补补,也逃不开其资本的底色,正如它逃不开周期性金融危机一样。作为对这些理论的批判,也作为补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走入了我的视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经济是个特例中的特例。这不会是西方经济学的产物,重新审视,我们做对了什么,有什么优势可以保持。其中,我认为,最底层的一条就是保持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保持对资本的批判。辩证看待矛盾,在学习了“边际”概念之后,也要学习“剩余价值”的解释。
“中国经济学”是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愿我们在其中能够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